引导式教学模式在地质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0-08-10 09:21周翊唐洪明郗爱华赵峰屈海洲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1期
关键词:基础课工科教学内容

周翊 唐洪明 郗爱华 赵峰 屈海洲

[摘 要] 在地质类专业基础课中进行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适应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讨论引导式教学模式在地质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构建原则,并举例展现具体的教学设计,结合实际教学效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工科;引导式教学模式;地质类专业基础课

[基金项目] 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JG2018-435);西南石油大学“启航”计划(2018QHZ009)

[作者简介] 周 翊(1990—),男,四川自贡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矿物学、岩石学与矿床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239-02    [收稿日期] 2020-01-03

一、引言

2017年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关于新工科建设的三次会议,先后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以及“北京指南”,掀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新工科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要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支撑作用,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地质类专业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以及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等。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提高地质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打通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技能的屏障,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问题剖析

地质类专业基础课,例如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普通岩石学等,其教学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需要学生在深入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观察与实践。在观摩以及亲身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实践(也称实验)课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对于没有较好掌握专业课理论知识的学生来说,实践课教学效果也大多未能达到预期。

地质类专业基础课的大部分理论知识相对抽象枯燥,对于此前较少接触过地质专业理论知識的低年级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领会,部分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感觉好奇新鲜,但由于未能在理论教学环节中消化吸收老师讲授的基础知识,在实践课中不知所措、疲于应付,导致在学习过程越来越被动消极。

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实践中,基于地质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十分必要。在地质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应用引导式教学模式将为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可能。

三、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高级合作者,引导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促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人人想学”的氛围。

1.明确教学目标,找准教学切入点。教学前,通过了解学生前期已学内容,可确定学生对辉石、长石、云母、石英等主要矿物的鉴定特征及化学组成有一定认识,这些先备知识正是进行岩浆岩结构以及构造分类的切入点。通过“如何判定矿物结晶顺序”切入,既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原有认知结构,也做到先备知识与新知识的有机联系。从课堂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新教学内容,既回顾了已学知识,也迅速切入本教学内容中。

2.设置教学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教学开始时,首先展示岩石结构与构造的典型照片对比,引导学生推测结构与构造的定义区别,教师不必立即回答,可结合当前岩石学研究前沿问题介绍学习岩石结构与构造划分的意义,顺势引出本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岩浆岩结构与构造的分类依据以及矿物晶出顺序的确定。借助直观的岩石结构和构造的照片对比,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猜想其定义的差别。结合学生反馈情况,此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热情。

3.导入案例分析,化解枯燥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2~3个大组,利用教师课前所发文献资料,针对不同研究案例,由学生对结构、构造的分类依据进行研讨式案例分析,并做简要汇报交流。在学生汇报交流过程中,再次引导学生对岩石结构构造分类依据的自主学习和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知识误区和盲点进行精准点评,化解枯燥的理论讲解。另外,可适当设置认知冲突,辅以对比法,以岩石学的结构、构造和命名体系为纲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消化理解重要知识点,避免了理论知识的“满堂灌”。

4.借助观察实践,培养基本技能。借助实验室岩石手标本及薄片观察等实践技能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消除知识的盲点与疑点,这既是对自主学习结果的检验,也是对自主学习过程的查漏补缺。教师则引导学生根据结构和构造方面的知识以及岩石命名原则对岩石手标本和薄片进行观察,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点评和评价,辅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锻炼其动手能力,帮助其构建从自主理论知识学习到自主观察实践的学习过程。

四、关于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1.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教学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但并非单方面强调学生必须自己控制和管理学习活动,而忽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贯穿融合的,学生能力水平的不足、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有限的课程学时都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始终独立自主的决定学习内容,也无法完全承担学习责任。在引导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既不能做领导者也绝非旁观者,学生始终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和辅助。

2.导入性问题的设置要兼顾学生兴趣和教学内容。导入性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也不能设置太难。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失去了引导的意义;问题太难或者与学习任务偏离较多,使学生无从下手,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握住这样的尺度:导入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热情,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入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给出不同的答案。答案去除不正确的部分,都指向相同的理论知识。

五、应用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建议

1.引导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的联合应用。导入性问题在教学中不应该仅扮演激发学生兴趣或开启一节课程内容的作用,其目的和意义是将教学过程转变为一个开放性、动态性、过程性知识的获得,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了达到知识问题化、问题认知化,导入性问题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2.案例分析的时间比例要合理。由于要考虑授课课时的限制,课堂教学环节中案例分析的比例要设置合理。另外,如果引导学生思维太过发散,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学生背离学习内容和关键知识点,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类似研讨式案例分析的引导方式可以考虑在相对独立的一个或者几个授课内容完成之后进行,这样的引导教学既能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3.教师的总结评价必不可少。通过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积极性,但是学生不可避免还是会或多或少存在新知识点的盲点和误区,因此教师的总结性点评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借助学生课堂上的共性问题做针对性点评,及时扫清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误区,进一步引导学生细致思考和深入探究。此外,课堂上未能解决的少部分内容,也可因势利导延伸至课外作业中,实现在老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思考的课外过程。

参考文献

[1]姜福杰,柳广弟.整体架构组织下的单元引导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6(1):66-69.

[2]刘瑞斌,穆满根,焦希颖,荆丽波.高校地质类专业“矿物岩石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新思路[J].中国地质教育,2019(3):51-55.

[3]倪金龙,唐小玲,李增学,韩作振.“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以“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43-144.

[4]程宏飞,周熠,刘钦甫.《矿物岩石学》教学现状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53-54.

猜你喜欢
基础课工科教学内容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