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新课改倡导教师要能够在素质教育理念引领下对学生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英语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通过多方位策略探索渗透德育,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本文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结合当下所带班级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以在指导学生掌握初中英语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1. 教师以身作则,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的言行举止和道德品质、思想素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初中英语德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世界观还比较狭隘,这时候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就是学生最直接、生动的教科书,教师的行为是他们的行动坐标,他们会有意识地模仿教师的一切行为,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给學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将良好的道德信息传递给学生。
比如除了日常课堂外教师从行为上为学生做出榜样外,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时着手,比如请学生回答问题要说“please”,学生针对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说“Thank you, sit down please.”或者学生回答问题不太准确时也可以安慰他们“It doesnt matter.”在口语交际互动中传授交际必备用语,通过英语语言感染学生。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中的肢体动作和情感眼神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教师要能够在课内外时刻提醒自己,确保自己的行为能为学生传递良好、健康、积极的榜样信息。
2. 围绕教材中心,挖掘德育元素
新课改下的英语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德育因素。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过程中要能够成为学生情感世界的引导者,在认真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句及文境,引领学生反复体会感悟,探讨文章中蕴含的丰富德育因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内容蕴含的德育因素和体现的道德情感。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认真准备,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提炼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内容,在教材中挖掘发展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元素,通过挖掘史地、礼仪和人文方面的知识,将教学内容拓展到德育层面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 结合课文主题,创新教学情境
初中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并十分注重练习实际生活,有着极强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教师在教学中认真解读教材能挖掘到相应的德育内容,综合分析初中教材内容,英语教材中比较注重的德育主题,如礼仪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都与德育有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课文,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创设恰当的多样的教学情境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了英语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比如,在教学《The Spring Festival》时,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初步解读,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通过出示我国春节的一些习俗照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互动交流中不仅练习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英语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有效渗透中西文化差异,通过多媒体创设中西不同的节日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感知课文内容和扩展眼界视野的对话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强化句型的巩固复习,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在情境互动中有机渗透了德育情感。
4. 创新实践活动,强化道德素养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将其践行实施,离开了生活实践,德育教学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任何价值。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表现在英语实践活动上,教师联系生活实践,逐步拉近学生与德育之间的距离,在学习与实践有效结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践行德育,在寓教于乐和学以致用中促进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生根开花”。
比如,在教学《Save our world》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从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法,在学习方法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交流中畅所欲言,不仅能充分认识到积极合作对成功的重要性,还要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价值和他人价值,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在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中,教师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当地的环境现状问题、影响、各方力量采取的措施及自己小组讨论从独特视角提出的建议等整理成报告书,然后在主题课上针对这一问题做互动分享交流看法,在此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环保对周边生活的影响,这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当前所有英语教师都十分重视的重要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身作则,融洽师生关系;围绕教材中心,挖掘德育元素;结合课文主题,创新教学情境;创新实践活动,强化道德素养等方式进行德育渗透,在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