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
[摘要]在“语用”理念下,通过对范文中话语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学习进行笔头写作。探讨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写作实践活动中领悟、掌握书面语言的交际功能、特点和规律,发现隐藏在范文中的言语结构,从中获取必要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书面语言语用技能得到提升,从而建构言语能力,发展言语思维,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用 读写 作文 教学 策略
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读写结合的写作教学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是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
一、以本为本,读中探寻“语用”秘妙
叶圣陶说:“写作基于阅读。”课文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习作训练的重要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
(一)读中学习作者的“语用构思”,为写构建框架
语用构思是文本作者在语言文字表达中的语用方法,是文本“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集中体现,从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到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等。通过对文本语用构思的把握,能促进学生深入地领悟文本的内容,提高文本理解的能力,还能更好地储备必要的语用经验,逐渐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为写作构建框架。如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桥》,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作者语言简练生动和情节跌宕起伏的语言特点;再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最后和学生讨论: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此厘清了“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语用构思,为学生建构起思维的框架。
(二)读中学习作者的“语用表达”,为写丰富储备
不同文章的语用表达是不同的,这是由语用目的和语用功能所决定的。学习作者的语用表达需要从“字词”“句式”“段篇”角度引导学生在揣摩语言文字的音、形、义的基础上,关注文本语言的“文质”,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探寻和发现课文言语样式的特点和规律,建构一定的言语图式;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从写作方法上,领会作者所使用的方法。
(三)读中学习文体的“语用特征”,为写开辟多种路径
不同文体具有不同的语用特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无论是童话还是通讯,无论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有不同的特征。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文体在语用方面的不同特点,逐步实现由“这一课”向“这一类”的同化。
(四)从单元训练重点探寻“语用要素”,让读写一同落地
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另外设立了“作文单元”。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语,明确语文元素,这些语文元素组成了语文学习中知识结构链条。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抓好阅读和写作的联系点,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能不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环境保护”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选编了《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习作内容是《学写倡议书》。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教学,当学生体会到地球是那么美丽可爱,同时又资源有限,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不由得发出要保护地球、爱护地球的感叹的时候,便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此时再引导学生写一份爱护地球的倡议书,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二、因文制宜,习作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一)读后仿写,由摹其形到肖其神
仿写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在写作思路、谋篇布局、架构段落方面各具特色。教师要有一双锐眼,引导学生探寻和发现课文言语样式的特点和规律,建构一定的言语图式;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从写作方法上,领会作者所使用的方法,为仿写做好准备。
1.句式仿写
句式仿写就是仿照文章中的句式再写几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因此需要认真分析给定句式的特点和修辞方法等,写出既在形式上与原句一致又具有创造性的句、段。
2.结构仿写
结构仿写就是根据所读文本的结构来仿写结构相同、内容不同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寻找构段的规律,为模仿做好准备。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海滨小城》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第四、五、六自然段中找出关键句,学习作者围绕一个关键句,从不同方面写一段话的方法。然后,带着学生观察校园,选择校园的一角,以“美丽校园”进行仿写练习,这样可以让仿写更具实效性。
3.综合仿写
综合仿写是仿写的高级阶段,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能力和写作技能都已有了很好的基础,对修辞方法、语言色彩、谋篇布局等各方面的知识能综合运用,对所模仿的文章能够举一反三。综合模仿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一种创新,是写作内容上的求异创新,个性色彩和创造形式上的创新。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对果戈理《狂人日记》的综合仿写。从阅读到仿写,是从还原生活情境到体验生活情境,再到表达的过程。只有写作形式和所写内容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阅读向写作的迁移内化。
(二)读中练笔,由悟其理到达其意
陶行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练笔的机会,可以适时地练写。随文练笔把读的训练和写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学和用的同步性。
1.批注、评点、总结触摸文本,思想共生
批注、評点、总结,是阅读过程中随手写下感受和思考的方法。学会写批注、评点和总结,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能力。这时候的写是建立在对文章语言特点深刻认识上的,是对读的思考输出,是读者与文本的思想共生。
2.补白,于无声处寻天籁
课文空白是作者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具有“言虽尽而意未止”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作者已经描绘的内容去补充课文的空白,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孙双金老师在教学时有这样一个片段,播放《二泉映月》乐曲,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度、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补写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进行了一次淋漓尽致的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
3.改写,改出不同的创意
改写,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结构、体裁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如果再广义一些,我们可以把扩写、缩写都纳入改写的范围,即篇幅的改写。在具体操作中可改写文体、可改内容,改写往往要对教材进行假设变动,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4、续写,继续课文的精彩
续写,我们都不陌生,是教师们常用的练笔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续写时要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结尾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续写的欲望,如学习了《海力布》,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开头:时光不语,转眼间已过了30年,那块名叫海力布的石头,依旧屹立在那凄凉的村子里……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写得千篇一律,内容重复,我们也要为学生提供续写成功的优秀案例,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5.读后感,情感共生的宣泄
读后感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留下的深刻印象和领悟的道理等,结合自己的所听、所见、所想、所历、所感写下的文章。可以是领悟的道理或思想,可以是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树起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对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应是有感而发,为读后的感受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
教师组织写读后感可以有这样一些方式:一是课前读后感。即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把习作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水平先试作,这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读写结合。教师根据学生练笔完成情况,结合读写训练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语言文字,在切身的对比中感受作者语言的表现力。二是课后读后感。此时的读后感在学生自己感受的基础上,经过课堂共同学习,对文章传达的内容有了更深的感受,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布局谋篇、语言特点等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亟待宣泄,这时有感而发、有情可抒,写作水到渠成。
6.流浪笔记,汇集智慧绽放精彩
读写结合应以自能为目标,课内外阅读结合,学生间写作互动,让读写结合成為学生交流的一种方式。在班级里开展流浪笔记,在共读一本书的基础上,由学生轮流执笔,写阅读推荐、阅读感受、阅读欣赏等等,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也会在自己的方寸天地里创作出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