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京族村落文化传承与传播方式研究

2020-08-10 08:49石仁春
新闻传播 2020年11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数十个民族均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京族则是这个文化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支。本文将从我国京族文化的现状入手,对其村落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推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关键词】京族;村落文化;传承与传播

【作者简介】石仁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越跨境京族村落文化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8KY0794)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均产生了巨大的变动,与之相应的则是人们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社会生活方式也逐渐开始变迁,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如何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确保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有效性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京族及其文化发展现状

(一)京族及京族村落文化

京族是我国唯一一个从事海洋渔业生产的少数民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属于同源民族,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从越南涂山迁徙至我国境内,是我国的跨境民族之一。我国京族人口约为两万人,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辖的东兴市江平镇的万尾、山心以及巫头等“京族三岛”上,散居于恒望、谭吉、竹山等周边村落中。2015年,京族巫头村入选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村落是由定居在一定区域内的一群家庭组成的群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透过传统村落可以认识传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广义的村落文化是指一定的村落共同体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建筑营造与堪舆规划、生存空间与资源环境、生产生活与经济模式、宗法礼制与村落治理、文化教育与道德教化、民间艺术与手工技能、民族民俗与宗教教化等。京族传统文化是京族村落文化的精华,传承与发展京族传统文化就是促进京族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二)京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近些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响应国家政策,相继颁布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加之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使得京族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首先,京族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一方面,京族文化著作的整理、研究以及出版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另一方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京族文化代表作品。其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京族传统文化活动,形成了极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使得传统文化的演绎形式获得了极大的丰富,政府介入推进京族哈节活动的开展。再次,展现京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京族三岛上业已成立了十余个村级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同时在各中小学以及民族村寨中还设立了相应的民族文化宣传长廊。再次,京族文化对外交流活动逐渐常态化,如京族民间演艺团队会不定期的邀请越南专家探讨京族歌舞等民族文化。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处于稳步实施之中。政府部门积极开展针对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以及申报工作,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二、京族村落文化传承与传播遇到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知道近些年来我国在京族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工作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消失和消解现象严重

京族是我国唯一一个从事海洋渔业生产的少数民族,其生活及生产方式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属性是京族村落文化的精髓。受現代生产生活模式的影响,我国京族的传统渔业生计方式逐渐萎缩。传统渔业劳作具有高强度、高危险以及低收益的特性,当代年轻人很难接受。现如今,30岁以下京族年轻人已经再无从事渔业生产的。受此影响,依托海洋文化生态而存在的村落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如过去用于生产的“拉大网”“寄赖”等习俗逐渐成为旅游表演项目。同时一些传统的服饰也逐渐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当代年轻人已经习惯于使用网络购买流行服饰,很少会自己制作衣物,传统京族服饰做工与穿着考究、复杂也是导致现代服饰流行的原因之一。此外,京语以及喃字作为民族特有的语言和文字,使用者也越来越少。据调查,现如今京族三岛内懂喃字的人仅有几个,且均是60岁以上的老人。

(二)部分群众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欠缺

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所遵循的依旧是师徒相传或是父子相承的方式,基本上不被现代年轻人所接受。受到现代化思潮的影响,当代青年群体更愿意以求学或是务工的方式离开族群,投入到现代生活之中,不具备承担本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与此同时,现有传承人的年龄则在持续增大,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导致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危机。就目前来看,京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主体大多是退休干部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这部分群体中,也存在某些人积极性不高。而且一些京族传统村落文化要素已经不适应现代发展的要求,如传统服饰制作难度高、耗时长、经济效益低,传统渔业捕捞量小,经济效益同样不足。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也导致文化传承的空间不断缩小。

(三)文化设施不足

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文化设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村落文化的物质载体,也为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的场景。文化设施所承载的文化特征一旦消失,则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则必然会面临消亡。就目前来看,京族地区所拥有的文化设施总量很少,而如文化传承中心、文化站等设施平时很少举办活动,很难满足人们日常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同时京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和设施也不足,根本无法将京族村落文化的特色与内涵有效的表现出来。

(四)文化传承人才缺失

文化传承与文化价值实现的主体均是人,人所具有的思想决定了他们可以从文化经验的反思中获得价值意识和观念。文化传承实际上就是对文化的切身践行,而这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的唯一途径。目前,京族文化传承传播面临着传承人才缺失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事文化传承工作的人员缺乏,如非遗专项保护工作人员落实不到位。其二,从事非遗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素养,很多从事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人员都来自民间,他们在践行文化时多注重娱乐性和展演性,对专业理论缺少了解。

三、推动京族村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项层设计和宏观规划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中,我党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而在此过程中,制定长远规划是保障社会改革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一环。而在京族村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引入这一思想,基于现实情况,从战略高度和长期发展的角度对京族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规划设计。须知京族村落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涉及领域广泛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统筹部署并以整体的方式协调推进,否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果。

(二)立足于京族实际

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必须立于实际、面向未来,如此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对于京族来讲,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坚持文化内容的“京味”,明确文化起源、发展方向以及创新路径,紧紧把握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服饰、习俗、喃字、哈节、独弦琴等。其次在表达方式上要体现“京韵”,即在话语表达体系方面体现出京族的特色与风格,形成独特的文化标志。如加强对喃字的研究和传承,成立专门的研究中心,配置专业的人员,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喃字保护传承工作的实效。

(三)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针对现如今京族文化传承人缺乏的现象,应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为京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应该从三个方面开展:首先,充分发挥京族文化传承人的作用,现如今京族文化的传承人很少,也十分珍贵,他们多来自于民间,长期受京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且对民众具有引领作用,应将其作为标杆树立起来,发挥群众影响力,提高人们参与京族文化传承的积极性。

其次,注重非遗后继传承人的培养。现如今很多京族传统文化都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机,对此应进一步加强非遗后继传承人的培养,扩大文化的影响和传播范围。以独弦琴为例,应由政府部门牵头,联合民间组织开设培訓机构,组织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到此学习,推动优秀民族文化进入校园。

再次,通过院校教育培育人才。将京族文化内容纳入到当地院校专业教育之中,以系统性的培育方式培养具有丰富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生力量。此外,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民间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京族村落文化传承断层的危机,我国应该根据新时代的特征对其传承和传播形式进行创新,形成全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做好长期规划,将京族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实现京族文化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滢,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京族教育特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栾靖,中国京族文化的社会教育传承研究[D].广西大学,2013.

[3]谢云,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6(01):67-70.

[4]吴小玲.京族文化传承与防城港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6):36-42+46.

[5]黄家庆.京族传统海洋文化生态化传承发展的思考——京族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研究之四[J].钦州学院学报,2018,33(0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