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非形象建构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2020-08-10 08:49许海
新闻传播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机遇和挑战变局国家形象

【摘要】国家形象的建构需要有“自塑”“他塑”和“合塑”,三种之间的良性互动方呈现一个立体真实的形象。然而多年来,由于中国媒体“落户”非洲的迟到以及对比在非西方宗主国媒体天然亲近力的缺失,在非话语权的不足导致中国形象很难在“自塑”上发挥作用,在“合塑”上力不从心=这样的局面致使中国长期以来在非往往是有所为而被误以为,国家形象建构历程一直处于探索和无法突破的状态。面对当前一些国际变局,中国在非话语传播,在非国家形象的建构,也迎来了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变局;国家形象;机遇和挑战

【作者简介】许海,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新闻学.,

党的十九大后,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一些重要场合指出当前局势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变化中抓住发展机遇,在发展中实现突破。当前,面临中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在国际社会中彰显、频繁主场外交带来主动设置国际议题的机遇、西方某些传统强势大国的种种“失义”和“无理”行为等变化,中国在非国家形象建构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变局当下中国正顺势“弯道超车”

中国自身实力的增强,助添中国以一个更加自信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展开国家形象的建构。长期以来,中非之间的接触主要集中在官方层面,多以论坛和会议的形式展开,在非媒体的报道也多是以“宣传”为主,民间交往甚少。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从战略层面上调整了国际传播策略,从官方、民间和媒体三种传播纬度上,政府外交、公共外交两种交流方式上,展开在非形象的建构。官方层面上,政府常态化了“中非合作论坛”,创办了中非经贸博览会,并打开大门邀请和欢迎非洲国家参加中国的多场主场外交活动。民间来看,经济文化科技医学农业等多领域的交流频繁,对接非洲NGO,开展友好公共外交,展开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媒体配合中非关系发展趋势,自身发力,不断从机构、人员设置、节目创新、传播技术上进行探索。三种传播纬度共同发力,不断完善中国在非形象建构。

利益和选举至上的西方社会,在人道和信义上不断滑坡,增显中国“仁义礼智信”大国风采。特朗普当选以来,不断高举美国利益至上旗帜,高喊美国优先口号,一系列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在无形中伤害多国利益。在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面前,又上演无理“甩锅”,推卸责任的表演,这一系列行为无疑对该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软实力上产生打击,其公信力和影响力也必然会在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中产生消极影响。与此对比,在此次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中国应对有力,勇于承担责任。在自己走出暗黑阶段后,积极帮助包括非洲在内的国际社会,捐赠物资,分享应对处理经验,与多国联袂上演恩情佳话,中国的“仁义礼智信”国家形象的自发建构。

科技创造变局,中国科技企业从技术上帮助中国赢得国家形象建构的筹码。包括华为、海康威視、四达时代和大疆无人机等中国企业不断自我创新,突破西方国际社会的技术封锁。一方面企业以惠民的方式把技术福利带到非洲,使非洲人民感受到技术发展带来的魅力。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帮助媒体优化报道方式,以一种更加有质量有时效性的方式传播中国故事。

二、正构成解构中国形象的“新势力”

老牌非洲宗主国调整对非政策,或宣布重返非洲,对华敌意鼓吹不容忽视。随着时代的发展,非洲自身发展的潜力和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彰显的政治重要性引得包括英法德等国家对非政策的倾斜。与此而来的,是在非对华形象抹黑的言语。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问西非三国时,就曾大肆宣扬“中国债务陷阱论”。这些言论,借助法非联合培养的社会精英和法国在非媒体的宣传,以意见领袖和多级传播的方式传播,有意对中国形象曲解式地“他塑”,影响非洲普通人民对中国的真正认识。

急于展现,而缺乏真诚沟通和交流效果的追踪和研究。与法国相比,中非在联合培养非洲社会精英和开展人才交流方面也略显不足。中国在针对非洲开展的交流工作中存在具体对象的不延续和不连贯性。对于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来华访问,可能只是他们长期处在西方媒体营造的对华不友好的拟态环境中一次出离,返回非洲后,由于中非交流体系的不完善,他们很难再次访问中国,从而导致个体与中国交流缺乏连续性,久而久之,又重返所熟悉的对华不友好的拟态环境中。其次,受邀请来华交流的非洲各领域精英人才,在华体验的多是紧凑的浅层次的和被设计好的交流。受访的单位,也多以任务型姿态来应对,缺乏真正的沟通和了解,更多地是对访问人员要求的一贯满足,对其交流开展的真正效果缺乏效果研究和追踪。综合来看,此中状况长期下来,可能会致使中非此项目交流流于形式,对中国形象塑造改善不佳。

全球化加速彼此认识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中国一向有援建非洲的传统,以此向非洲人民展示中非友谊和情同兄弟的感情。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入非洲,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踏进非洲土地,可以说,全球化为中非普通人民提供了一个交流和认识的机会。然而,我们注意到,在非华人由于多以劳动派遣的方式进入非洲,自身对非洲甚至对本国认识都不全面,加上国内对非宣传的不足,以及部分国人对非人民认识存在的偏见,这些都会容易造成在非华人在与当地人民沟通过程中,暴露自己对国家行为、对非洲人民的偏见和宣泄长期处在异国不良情绪。人际传播在改变态度层面效果较佳,中国媒体层面的卖力宣传,其效果可能在中非普通人之间的交流中被大打折扣。因此,我们看见的只是高大上的中非顶层精英们的有效交流,却忽视了底层真实有力的普通人之间的交流,而这些交流,往往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产生微妙的不良影响。

技术发展导致国家形象呈现面的不易控制。长期以来,由于非洲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落后,对华形象地展示主要由中国媒体和西方媒体拉锯展开,非洲人民处在一个被灌输和被动接受的状态。就中国来说,在非布局的传播机构会有选择性地播发播报中国正面形象和发展状态,在对非传播国家形象这一层面来,议程设置把控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然而,随着全球技术的转移,非洲越来越多的人民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各大社交平台主动去了解中国。可是,由于我国在海外传播实力的不足,非洲人民所习惯性登录的互联网平台充斥着对华形象不友好的言论和片段,加上我国暂时不能接入外网,广大的中国网民无法在相关平台澄清谣言,更正国家形象,从而致使中国形象在互联网里的建构过程中容易呈现失控状态。

三、建构国家形象的新思考

注重普通人生活,讲好个体化故事。形象常借助宣传加以建构,讲故事是最好的“宣传”方式。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多次的“群像传播”,群体形象的反复出现无法使人印象深刻,并且就像池塘里的“一群群蝌蚪”、草原上的“一群群奔跑的野牛”会给人造成一种恐慌和抵触感。因此,要以人为本,将话语传播的主体落脚到以个体为本的个体传播上,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个体故事,容易产生共情,帮助形象搭建。

改变以往的“强势传播”的策略,多输入人文情怀,以真实的故事打动他人。传播要从中非共通的价值认同上着手,表达自然、真诚。在传播真实故事的过程中,与其被动“他述”,不如主动“自述”,主动把自己不足但是仍在努力的一面展示出来,把解释的话语权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避免选择性地看不见和躲避。在人文情怀上,要丰富对外传播的话语方式,了解当地熟悉和认同的话语,深入考察,建立健全中非媒体合作机制,播报播发有趣有内容有市场的视听节目。

进一步优化中非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中非交流沟通的效果研究。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精英人才,不管是在舆论引导还是顶层智库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中非之间早有人才合作培养的传统,但是隨着时代的发展和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要注意调整培养领域和培养群体,并且建立追踪机制,保持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避免出现培养结束后,长久不联系,只能靠记忆的现象。同时,国内有关机构和学者要注意对中非之间开展的公共外交活动进行效果研究,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因时因对象国特点而调整交流方式,使得双方交流有实质性的效果。

提高国内民众对非正确认识,加强对外输出劳动力质量。随着我国的不断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化,讲好中国故事,建构国家形象,已不再只是官方层面的工作和使命,每个中国人都有机会在各种场合下传递中国形象。国内民众要树立对自身国家的正确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中国官方要帮助民众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帮助人民摒弃对外偏见,宣扬待人接物的传统美德。认识上有了变化,态度层面上的变化也会随之而来,这样无形中也会提高对外输送的劳动力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笑盈,关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思考[J].对外传播,2013(06):33-35.

[2]程涛,孙海潮,曾宪柒,贺文萍,龙小农.中非关系与公共外交[J].公共外交季刊,2018(03):81-87+130.

[3]张艳秋,张耀兰,民心相通的媒体路径与建构——对非洲新公共外交的思考[J].对外传播,2017(04):7-9.

[4]邹振东,弱传播[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03.

猜你喜欢
机遇和挑战变局国家形象
苏城校长从容应对“变局”
《宽容、狭隘与帝国兴亡》
网络时代下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及思考
“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因应变局 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