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时期的人物故事题材青花瓷

2020-08-10 08:44雍志标
东方收藏 2020年6期
关键词:笔筒青花瓷青花

雍志标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当时社会各阶层对青花瓷的需求较大,即便是在外销的瓷器中亦拥有广阔市场。尽管此时御窑厂的青花瓷生产近乎停滞,但民窑青花瓷的烧造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以更加丰富的纹饰内容、充满生活气息的实用种类、潇洒而不失细致的笔墨意趣,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特别是擅长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反映历史故事、戏曲小说等叙事性内容,世俗人物开始成为主角的青花瓷。它们较之元、明早中期同类题材的拘谨,在笔触描绘上明显放开了手脚,人物身形亦通常拉长变高、潇洒利落,呈现了异于前朝的崭新风貌。

明崇祯青花山水人物纹净水碗(图1)

高15.3、口径19.3、足径7.9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唇口,圆腹下敛,高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绘山水人物故事图。图画旁长方形开光内青花隶书:“大明国江西道南昌府南昌县,信士商人萧炳喜助净水碗壹付,供奉萧公顺天王御前。崇祯拾贰年仲秋月吉立”五行四十四字。此器青花色调鲜丽明快,制作精致,为崇祯民窑青花瓷的上品,且有确切纪年款,可以说是崇祯青花瓷断代的重要标准器。

戏曲作品、传奇故事和白话小说题材

其实,明早中期的青花瓷器上亦不乏人物故事题材,但其内容表现的,多是《三国演义》《西厢记》《拜月记》等传统历史故事和元杂剧中的场景,内容与种类皆比较单一。而明崇祯青花瓷上出现的人物故事题材,除历史故事外更多来自流传广泛的戏曲小说。此题材大量出现的现象,与崇祯年间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不无关系。虽然当时的专制体制依然顽固,但资本主义的诸多特征在此时已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当时中国的城市化率更是高达近8%,买卖关系与雇佣关系深刻地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表现在文化生活领域,便是戏曲作品、传奇故事和白话小说的风靡。

同时,明代亦为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部和《金瓶梅》,均诞生在明中期后;而明晚期冯梦龙的《三言二拍》,更是贴近市民阶层喜好的通俗小说之杰出典范。故明崇祯人物故事青花瓷上,出现了这一贴近世俗生活、折射社会现象的题材,并表现出当时民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另外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中期以后与科举官宦相关的题材亦大量出现在青花瓷上。而明晚期社会的动荡不安,让普通民众内心急需安定祥和的愿望更加急切,这种世俗的祈求与愿望,亦为明崇祯青花热衷表现的人物故事题材。

明崇祯青花“文王访贤”图莲子罐(图2)

高14.4厘米。河北博物院藏。其中心粗两头略细,因形似莲子而得名。器盖已失,口沿下饰一周暗刻的缠枝花卉,近底部饰一周暗刻的海水纹,罐身主题纹饰是广为流传的“文王访贤”故事。青花色泽青翠艳丽,装饰画面开始采用“分水”技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萱草纹、合欢树以及人物衣饰上的“米”字形花纹等都具有典型的崇祯时期风格。此罐胎体坚致细密、青花色泽鲜艳青翠,绘画风格比较精细、工整,应是明崇祯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所描述的“上品细料器”。

明崇祯青花伯夷叔齐故事图笔筒(图3)

高21.9、口径18.4、底径16.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直身,平底,青花山水人物展现了山水掩映下的城墙外,两名平民打扮的人物,正向由武士和侍女簇拥的帝王装束的骑马者拱手致意。该笔筒描绘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拱手者为伯夷和叔齐,帝王装束者为周武王。

明崇祯青花山水人物图缸(图4)

高16.6、口径21.2、足径10.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平沿无釉,沿中心下凹,有旋纹。平底内凹,底心凹下较深。底外沿内削,底有旋纹。器外口沿下内收。外壁绘青花山水人物图。在湖光山色的景致映衬下,一名农夫手牵一头水牛,面对一位朝廷官员,官员身后有执旗幡和扇、牵马、捧物的三名侍从。此缸描绘的是“丙吉问牛”的故事。

明崇祯青花钱塘梦故事图盘(图5)

高6、口径33、底径19.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盘敞口,弧腹,圈足,盘形体较大。通体施透明釉,釉色泛显青白,釉层略厚而显粗松,口沿部分釉有脱落现象。盘以釉下青花装饰,表现的是“苏小小和司马才仲”爱情的神奇传说。画面中有一带月洞门和回廊的卷棚顶建筑,四周古树参天,山石奇峻,前面湖泊荡漾,后有栏板围绕。屋内一中年男子坐在官帽椅上,正伏案酣睡,案几上放有烛台、花插、册页和酒杯。画面的右侧一青年女子正手持响板而歌,并书“春风酒一壶,夜月琴三弄。古今罕曾无,试听钱塘梦”。

明崇祯青花人物纹缸(图6)

高14.5、口径19、足径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缸直口,平沿,深腹,腹下渐收敛,平底,底心略凹。内施白釉。外壁绘青花人物紋。山石掩映的军帐前旌旗招展,大将吕布头戴束发冠,身穿百花袍,身后有一侍者,周围站立几名武士,手持各式兵器。吕布对面李肃手捧珍宝,献给吕布,其身后的几名随从也各持宝物。周围绘有旗帜、军帐、城池、山水、草木等。此缸描绘的是《三国演义》中的“馈宝说吕布”故事。

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题材

明崇祯人物故事题材青花瓷上,还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亦有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献给主人,意寓“平生三级”。还有的绘浴象图,绘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献给骑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

明崇祯青花浴象图八方罐(图7)

通高38厘米。河北博物院藏。此类罐形为崇祯新创器型之一。直口、丰肩、腹下敛至底略外撇,器身为八棱形,平砂底无釉,配盖。外口沿的边饰为城垛纹,肩部一周为硕大的覆莲瓣,莲瓣内以青花为地留出空白折枝花朵,胫部为变形莲瓣纹,器身主题纹饰为“浴象图”:一只身体肥硕的大象,周围几个胡人或在祈祷,或在进行浴象的准备工作,配以山石、花木、祥云。形态生动自然,极富生活气息。

同时,青花瓷是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绘有太阳或月亮。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寓指日高升。这种画法一直影响到清代顺治、康熙。

明崇祯景德镇窑青花罗汉纹炉(图8)

高7、口径10.7、底径8.8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该器物直口、平沿、鼓腹、圈足。口沿下部暗刻带状勾连菊花纹一圈。腹下部至圈足处暗刻带状水波纹一圈。腹部为主题纹饰,绘太阳、罗汉、山石。外底中部书双直行楷书款“大明崇祯年制”。足跟外墙削釉一刀,底足有粘砂。白釉稍泛青;青花发色明丽而淡雅。纹饰以突出主题为主,淡化了辅助边饰。

明崇祯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象腿瓶(图9)

高43.6、口径13.5、底径13.4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此器长直身、束颈、平砂广底。肩部和足沿分别为带状暗刻花纹一周。瓶身画面由院墙、山石、树木、秋草、芭蕉,以及太阳、江水、括号云、人物等组成。人物共画有四男四女。在院门口,女主角身后站立两名手捧嫁妆的婢女;而面前跪着一名婢女和一名男仆;芭蕉树下立着三名兵丁正在守车等候。女主角和跪地婢女、男仆的衣裙以青花绘出碎花。画面内容反映的应是某将军或官员迎娶美人的情节。

明崇祯青花山水人物笔筒(图10)

高17.2、口径10.4、足径10.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笔筒细长,直身,平底,底微有内凹,底部露胎,有放射状跳刀痕。内外器白中闪青的釉色和器外上下花朵纹、水波纹暗花边饰。笔筒外壁画面上方绘有太阳,还有戴朝冠身穿朝服的官员两人;正面官员的身后,有一名持节的随从。这种持节一般是代表朝廷出使时才用,故该画面反映的可能是某个朝廷使节出访的历史故事。

明崇祯人物故事青花瓷的显著特点

崇祯人物故事青花瓷最显著的特点,即是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际一周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仅为简单的旋纹。而筒瓶、莲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装饰倒垂的蕉叶纹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为倒垂的城垛纹。筒觚等器物则多于中腹以下绘一周倒垂的蕉叶纹。同时,此类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画有萱草和合欢树,并在笔筒、筒瓶、莲子罐、净水碗、香炉等琢器的器身所绘画面中,往往绘有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有的在器身一周留出一段绘以左右飘荡的括号状云,极富时代特征,这种括号状云一直延续至顺治。

崇祯青花人物暗花莲子罐(图11)

高17.6、口径7.8、底径6.3厘米。宁波博物馆藏。圆盖,短颈,鼓腹,圈足。盖边沿、肩、胫部暗划花草纹,颈部饰青花枝叶纹一周,盖腹部饰青花人物故事图。白釉底,无款。

明崇祯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笔筒(图12)

高20.5、口径19.4、底径18.4厘米。厦门市博物馆藏。平沿、直壁、笔筒中间微内收,平底、中央部位微凸起;施卵青釉,口沿及底面露胎,胎骨细白,坚致沉重;外壁青花描绘贵妇及侍从三组九人庭园漫步观景图。全画构图疏密有致,笔墨精工,青花鲜丽明快;笔筒口沿下及近底处饰一周缠枝菊花和江水海崖暗刻花纹。

明崇祯青花布袋和尚图尊(图13)

高20.8、口径17.4、足径11.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器敞口,腹部略鼓,下有圈足。外口下和近足处均有暗花缠枝花卉纹一周。器物造型与笔筒稍稍接近,但整体有区别,口沿略微呈喇叭形,微收腰,下部内收,整体为一器型变化后的尊。器外青花画面应为布袋和尚,周围有童子六人,或拉念珠,或爬在他肩上挠耳,或将他的衣服打成结来拉动他,十分可爱。

明崇祯青花郊游出行图瓶(图14)

通高47、口径15、底径16.5厘米。首都博物馆藏。侈口、短颈、溜肩、筒腹、砂底、器底有凹脐,口沿镶有铜扣。口沿下饰倒垂的蕉叶纹,腹部绘郊游图,主人乘马扬鞭,身后簇拥家丁数名,或打伞,或举旗,周围衬以祥云、山石、树木,花草,画面生动逼真。

而且受绘画的影响,此类青瓷器往往于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个别还题写诗句,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中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先河。

明崇祯十六年(1643)青花题记十八罗汉图笔筒(图15)

高19.2、口径20.9、足径20.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器外满绘青花人物图,题材应为“十八罗汉渡海”故事。其以淡青料画出波浪纹作为整个画面的衬饰,使画面上所有人物置身于滔滔波浪中。笔筒有着不同衣着打扮的十八罗汉,分别乘坐麒麟、海兽、龙、牛、鱼、蟹、虾渡涉于茫茫大海。另有一人手执朝笏,似为海神或土地神,身边还有二小鬼手捧珊瑚和莲花盘,一起恭送罗汉过海。笔筒两侧均有题记。一侧为古诗一首,为汉代仲长统《乐至诗》,其文为:“飞鸟遗迹,蝉蜕亡壳。垂露成帏,张霄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至人能变,达士拔俗。”落款为“癸未夏日述古律书为尔济词丈清政”。

另外,明崇祯青花瓷上的画法,更注重通过勾、点、写的途径来达到“影”的效果,并“不求形似求生韵”,营造一种视觉感受的“影像”,以“影像”间的亲疏、远近、上下关系来体现意趣。这种深藏的布局意趣,在崇祯人物故事题材青花瓷中亦得到极好表现。

明崇祯青花山水人物象腿瓶(图16)

高26.2、口径6.4、足径7.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器外肩部和近足处暗花边饰为花叶纹和水波纹。画面的青花人物图上,山侧水边有人物四名,其中一人为官员,身边有侍卫二人执依仗用兵器站立。官员手捧卷,恭对迎面站立双手作揖者,后者身后还有一头水牛。此人的模样是农夫。从画面看,似为朝廷官员奉皇命宣召有才能的人入朝为官,寓意深藏。

崇祯青花五老图罐(图17)

高23.5、口径12.6厘米。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腹部绘五个老人,间以山石、树木、鹿等,其布局意趣盎然。

版画题材

戏曲人物题材在青花瓷上的大量出现,还带动了与之密切相关的版画行业。明清时期是中国版画发展的高峰时期,明代版画不仅用于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还用于画谱及酒牌等,受众广泛。而崇祯青花瓷上的戏曲人物题材,有的即以当时的版画样稿为基础描绘而来。同时青花瓷上的绘画内容、意境和笔法,与当时的文人水墨画风格一致,着意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失意后寄情山水田园的隐逸思想。而青花山水、人物故事题材上的留白,表现了民窑瓷画对文人大写意绘画的理解。

崇祯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图18)

高21.1、口径18.6l、足径17.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平口直身,平底,筒身比一般同时期和清初笔筒为高,中部稍内收,有一种束腰之感。这种形体的笔筒是明末的特殊风格。其外壁青花山水人物主题为文人休闲图,竹林樹阴边,四雅士围着石桌,一人手持茶杯,余三人或站立,或侧坐倾听。笔筒背面,二文士正在悠闲地观赏山水景致,一人策杖,一人侧目相视。一童子身背画卷随侍。四雅士左侧童子在忙着吹火煮茶,热气腾腾的开水从壶嘴中冲出,水蒸气直冲云霄,在旷野中飘扬。明崇祯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上常会出现这样的风格表现,除了水气,连梦中的景象也会用这种类似水气画面来表达,这是当时景德镇瓷器上特有的做法。它是以当时的中国画和版画题材为蓝本。

明崇祯青花人物图笔筒(图19)

高19.9、口径19.5、足径18.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外壁绘青花山水人物图,图中有三名文人,正围着一口大缸,其中年长者执一瓢,从神态看,似在品尝酒味。右侧柳树下有童子二人,一背书,一托方盘伺候。一头梅花鹿在旁悠闲自得。作品画面山水交融,空旷灵秀,云雾缭绕,景致幽雅,是中国传统所描绘的理想的文人消闲景象。与此图较为接近的饮酒场面的版画有不少,如明万历刊刻的《酣酣斋酒牌》就描绘了很多。明崇祯瓷器上出现这样的题材,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心态。

明崇祯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图20)

高16.6、口径8.7、足径8.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器外青花画面为山水人物图,主题为一仕女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山水交融,喜鹊停枝,双雁南飞。仕女起舞题材,在明清中国画、版画中可以找到不少实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就有这样单独表演舞蹈的画面。此笔筒画有明月和北斗七星,画面上的仕女有可能是貂蝉。

纵观以上20件明崇祯时期的青花瓷,我们不难发现当中大量出现的贴近世俗审美观念的人物故事题材,既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与明晚期的绘画、版画等艺术形式相联系。这些社会与艺术之间的关联性,于崇祯人物故事题材青花瓷器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猜你喜欢
笔筒青花瓷青花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青花志展览
不翼而飞的青花瓷
“鼠来宝”笔筒
追寻青花的东方之美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蒋宇涛??《青花瓷》
青花·木 产品设计
琵金顿珍藏的明青花将亮相苏富比
无敌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