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娥
摘 要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起始阶段,随着教育部新课改的实践,人们对于语文做出不同的教学改革,德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学者、家长的关注重点,教师利用德育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信心,通过教学课堂的实践,让学生增强好奇心,学生开拓眼界,拓展知识面,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加强教育的同时,严格要求德育教育,也是小学生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章。
关键词 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渗透德育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1-0026-01
语文知识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每位教育者都知道学生知识的积累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在小學阶段,学生的学习无论数学还是语文或是其他相关课程大多情况下依靠老师的帮助而进行的。在基础阶段,想要学好知识,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树立教育观念,建立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德育的思想浸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一、结合日常生活教学,树立德育教育观念
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是什么,他们一无所知,学习也是一知半解。在小学阶段,老师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是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小学生学习总是按自己的思维,天马行空,甚至行为越界,在这一时期,老师的引领是帮助学生走向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
在二年级的一节实践课堂上,开始上课,老师布置这节课任务——以自己所看文章为蓝本,为其编一个故事,然后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作训练《礼仪》主题。看似很普通的话题,却能够引起学生的热议,以生活实例展开场景叙述,普通的生活场景让人感觉生活气息隆重。“我的一天,早晨,从7点开始妈妈就喊着我要我起床,内心尽管特别不愿意离开温暖的被窝,但我知道我是小学生,我要准时上学,这是我第一个要做到的事情;上学路上,我向老师问好,做一名有品德的好孩子,是我最引以为傲的事;上课期间,不打闹、认真听讲,认真学习,不懂就问,不会做一个打乱课堂秩序的学生,是我要遵守的第三件事;放学回家,好好吃饭,不剩饭菜,不挑食,是我作为品德良好的孩子需要遵守的第四件事…”这样的“我”应该被鼓励,这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做到的,多尝试让孩子在生活中接触道德教育,多学习相关课程,多实践,是将孩子培养为品德兼优的关键。
二、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学习语文不仅需要不断吸收知识,从各个方面汲取营养精华,还需要教师的密切关注,在应用好课堂时间之外,提高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度,让学生留更多的时间在知识拓展方面。
例如,在学习《时间的样子》之时,老师将时间具体化,利用三个形状大小不一的物体呈现出来。老师首先要学生自由想象时间的模样,通过生活中学生感受到的时间,让学生做出选择,也可以在预习之时查阅书籍,看看时间的样子。之后,老师开始提问“同学们在学校做的最多的东西是什么?老师每天必须拿什么进入教室,同学们又会带什么进入教教室呢?我们一天为什么会从早到晚呢?……”在问题的引导下促进学生思考,深刻挖掘问题背后的深意,感受老师出题的意图,由学生作答。最后,由老师为学生解答疑惑:“历史资料中显示,时间从来不是可以物化的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摆动了时针,变白了发丝,推动了山河……时间从来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人物,但它却能够决定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所以,我们对于时间应该如同我们每天的生命一般对待,品德是我们必备的素质,而时间是我们铭记的‘巨人,这就是这节课的意义,在懂得时间的可贵之时,珍惜时间。”
三、利用大量的辅导,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意识
语文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训练,品德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习构建学习思维,让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习惯。虽然语文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汉字识别、文学背景、人文历史,甚至阅读理念、语文思维,但只要通过大量练习,加上老师的辅导,可以使得学习效果增倍。
以品德教育课程为例,语文课本中的《端正》是专门为学生讲述一个品德教育的内容的文章,其内容简单,篇幅较短,是小学生交易理解的文章风格,开篇通过语段创设一种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话题,让老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调动学生思维“同学们,你们所认为的德育是什么,文章中的行为你们认可吗?如果出现助人为乐的举动要不要进行奖励?端正为题,我们要端正什么呢?……”选择几位学生做出自己的回答,为其他学生做榜样,传递给其他学生自己的理解,并以习惯性的动作教会其他学生什么是端正,以此为导学,对其他学生做一个引导。这样的教学是学生主动地思索、主动了解的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为学生作渗透式教育,通过老师的指引,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规范,使得学生主动学习德育教育,让德育之花开在学生生活之中;从记录语文知识体系开始,完成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从深入学习中了解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这才是德育教育带来的学生意识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夏震所.小学德育背景下语文素养的建立[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1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