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凤 程玉峰
摘;要:数学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解决问题的完成程度能展现出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水平。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接触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教师必须要总体掌握学生和教材的情况,帮助学生迈好学习数学的关键的第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不难的信念。
引言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数学的发展。数学教学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解决问题的强弱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維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低年级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
一、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全面的真实的重现了数学的生活性和广泛性。即使是最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也能找到生活实例。如何能创设出恰当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首先,教师应该认真地研读教材,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直接影响新知识的习得效果。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关于如何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教学,在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可以创设一个帮助朋友数卡片的游戏,在数卡片的过程中,让学生重新体验的数的组成,同时也渗透了两位数比较,十位上的数字越大,这个数就大,为后面学生总结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提供了直接经验。
其次,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创设有意义有趣的问题情境。只有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感兴趣,才会有探究的欲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叫他们的老师充满了好奇。在一年级进行年龄问题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年龄编入题中。如学生的年龄是7岁,老师可以说我今年比你大33岁,三年后,我多少岁呀?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计算,很容易就得出,无论时间怎么改变,两个人的年龄差永远不会改变的结论。
最后,创设一个连续的情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将情境放在导入环节,类似中医学中的一个药引子。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情感更直接。我们完全可以将数学课设计成一个故事,学生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每一道习题是一个情节。如在一年级进行加减法综合运用练习时,我们可以设计去野餐的情境。我们计划带的物品,购买时的花费,每个步骤都融入数学知识,在这种真实的不间断的情境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活跃起来。
二、让动手实践,自主交流成为主要学习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有人。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为了最终目的——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努力思考,不断进步的。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新事物的理解更多地依赖于直观经验。作为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获得直接体验的基础上,而得出抽象的理论。
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开会啦》,给出了如下的数学信息,11个人开会,每人坐一把椅子,只有7把椅子,够吗?还缺多少把椅子?显然,回答椅子够,或者不够是不符合题意的。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呢?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们非常地积极,有的小组甚至准备拿班里的桌子和椅子摆一摆。但有的学生提出了异议,因为太费事费力了。他们又决定画图,这个主意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当他们将所画的图片展示出来的时候,问题又出现了?有的人画的是一行11个小人和7把椅子,有的人是把小人和椅子画成了两行。最后经过评选,大家一致认为把11个圆圈和7个三角形一一对应的画成两行的是最能准确表达题意的。在接下来的列式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也就能说清楚自己的思路了。
如果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经过反复的强化练习,他们也能解答这类习题。如果长期下去,会养成他们思维惰性,不愿意思考,不主动质疑,更不会乐于探究,这就完全背离了我们的培养目标了。
三、着眼能力培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必须要思考二十年后的社会将会怎样?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二十年后,将是人工智能时代,那时的人应该具备更强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地锻炼机会,让他们面对新的问题不害怕,能够冷静思考,从已有的数学信息中,提出新的猜想,尝试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中,关于问题解决明确的提出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提出问题的第一步是对已有数学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下册《拔萝卜》一课时,主题图只给出两个数学信息,白兔子吃了36个萝卜,灰兔子吃了23个萝卜。经过小组内的交流,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两只兔子一共吃了多少个萝卜?白兔子比灰兔子多吃了多少个萝卜?灰兔子比白兔子少吃了多少个萝卜?灰兔子再吃多少个萝卜就和白兔子吃的一样多了?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学生经过了认真地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说明他们对于问题中涉及的解题方法已经掌握。
其次,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能够快速地列式解答,但却无法说出自己的思路。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更应注重学习的过程,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与别人更多地交流机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最后,让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多种因素,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体现设计的层次性,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如在教学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解答方法后,设计了这样的习题“小红有16张卡片,小刚有8张卡片,小红送给小刚多少张后,他俩就同样多了。”如何解答这道题呢?它不同于教材中的习题,可是只要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整理,用画图的方法,将两个量画成一一对应两行,就能找到答案。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时,无论什么样的策略,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穆桂霞.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
[2]黄发莲.潘明华.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几个方面[J].新课程学习(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