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琴
摘 要:普通高中对语言运用中出现的问题,不愿意、不能够修改,语言运用的能力堪忧,语言建构的能力欠缺。而“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又对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建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依据学生参与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的心态和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以提升语文生活情境类语用题讲评效率为切入口;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引导学生针对合适的学生拟写的答案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功能,对语言文字进行审美和探究,诊断分析语言文字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激发学生主动运用、评价语言文字的兴趣,激励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和建构”的能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惰性”心理;评价功能;同伴评价;自我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的各项学习活动中“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探究其间的有机联系,通过梳理整合将其中的内容结构化,还要学生能够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活动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就是说,普通高中学生要参与、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的建构、运用方面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近三年的浙江高考语文卷中的语言运用表达题强调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尤其是2018年和2019年的语言运用表达题要求根据情境补写句子,都特别要求补写的语句要恰当,内容要贴切,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可以说“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参与、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习惯和能力非常欠缺。学生在较短的语言文字片段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较多的错别字和病句,所举的事例不准确——人与事(或是细节)张冠李戴,表达前后不连贯,逻辑不合情理等。其实,这些问题中至少有一部分学生是能够发现并修改的。但是学生的语言文字呈现这样的面貌,主要还是由于学生“惰性”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形成语言文字后,不愿意检查和修改,这样的“原始答案”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舒适”的语言区,不必要也不需要花心思和精力去分析、反思,以免让自己落入一种不堪——发现自己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低端错误,或者落入明知语言文字运用不正确、不妥当或是显而易见的缺陷,却不知如何修改的痛苦中。缺少了对语言文字咬文嚼字的推敲态度,不愿意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和经验,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不要说语言文字的审美、探究能力会缺失,连基础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会减弱丧失。
在平时的考试或是练习中,多次碰到生活情境类语用题,此类题目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我尝试借助此类题目的讲评来改变学生的“惰性”思维。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前提下,借助学生评价的形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修正“原始答案”,提升答案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推敲语言文字的意识,养成斟酌语言文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应用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讲评生活情境类语用题,宜采取同伴评价先行、自我评价随行的形式,激发学生努力提升答案质量的热情。下面选择其中一题来谈谈引导学生从推敲斟酌语言文字方面入手,通过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来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获得“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试题:晓杰转学到某初中,因为被校园霸凌精神萎靡导致学习退步。晓杰曾向老师、父母求助,虽取得一定效果,但报复来得更猛烈。因此,晓杰及其父母都很苦恼。如果你是晓杰的好友,如何帮他脱离困境?请给晓杰发一则短信,说出你的解决方法。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读题,让学生审题发现答题要点:形式—短信(不少于50字),内容—解决方法(帮助晓杰走出被欺负或骚扰的困境)。
这是督促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审清题目的显性、隐性要求,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语言积累,厘清答题要点和思路,推敲锤炼短信的语言。
第二步,教师提供学生答案,让学生评价分析。
提供学生拟写的答案,是基于让学生被动或主动高质量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考量:学生如果知道自己拟写的答案有可能要拿到课堂上供同学评价,就会有较强的主观意愿让自己的答案能尽可能体现自己语言文字的最高水平,以免出现一些低端错误。学生愿意评价了,才有可能诊断出、解决好学生拟写的答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选择要有明确的针对性。用“考试说明”中提到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第9考点“语言表达”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拟寫的答案,从学生应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客观实际出发来确定语用题讲评的教学目标是单一的“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还是两者兼顾。所谓的“能力目标”要使学生注重文字的书写、文句的通顺、内容的条理,从简明、连贯、准确这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所谓的“情感目标”要使学生注重词句的斟酌、文意的表达、思维的严密,从得体、鲜明、生动这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选择要有温度的普惠性。普惠性是强调选择的学生拟写的答案是反映大部分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因“惰性”出现的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因考虑不周出现的用语不得体、条理混乱……解决此类问题是对提升全体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温度是强调教师要以赏识的心态对待学生拟写的答案,要真诚地赞美较高质量的答案,要真心发掘质量有欠缺的答案中的闪光点,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实践语言文字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养成修改原始答案的习惯。
基于以上的考量,我选择了下面6例学生拟写的答案。在让学生评价前做好“暖场”准备,创设让学生公正理智地评价学生拟写答案的课堂氛围,要求学生从欣赏和挑剔的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而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从文字的书写、文句的通顺、内容的条理、词句的斟酌、文意的表达、思维的严密这些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我整理学生的评价附在学生答案后。
学生答案一:晓杰,你应每天坚持上学,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上课认真听讲,对于校园霸凌事件,我相信一段时间后便会解决。(同伴评价:表达通顺,但是没有写“解决之道”,表达上还漏字,应是“精神状态”,写完答案一定要通读一遍。)
学生答案二:阿杰别怕,身为好朋友,看你被欺负我很不爽,下次你就跟我一起,我认识的人多,下次谁再欺负你,我就找人打他们,但你要振作起来,好好学习,认真读书,知道没!(同伴评价:这个朋友有义气,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好是好的,但是简单的“以暴制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晓杰振作起来,和朋友一起走,这两个解决的方法还是好的。)
学生答案三:晓杰,你若强,谁敢狂,只要你足够勇敢坚强,就不会被他们欺负,若他们依旧如此,你可以打电话报警。(同伴评价:干净利落的用词,打电话报警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此答案由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男生拟写,同伴一面倒地点赞,让这位男生很受鼓舞。)
学生答案四:小杰,不要担心,我们会联系校方解决问题,让校方领导亲自处理这类问题。(同伴评价:解决方法是好的,只是这语言不够得体,“晓杰”的名字还写错,实在不应该。)
学生答案五: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许多事,不可能一辈子一帆风顺。牛顿小时候一度被老师看不起,而后来却成了一代科学家。不是别人评价你什么你就是什么,关键要看自己。他们若再骚扰你,你可以报警,告诉校长、教育局。(同伴评价:最后一句是写解决的方法,是好的;但是前面那一大段的文字想说明,晓杰应该被霸凌吗?)
学生答案六:晓杰,我知道你以为被校园霸凌而烦恼,但别害怕他们,你可以交更多朋友,平时和朋友一起行动来避免被骚扰;实在不行,你可以转学。所以,别害怕上学,也别让他们影响到你的学习,我相信你可以做到的。(同伴评价:解决办法是“和朋友一起行动”,转学;转学可能有点难办到。)
尽管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简洁,甚至不够准确,但能从不同的角度(情感、语言、内容、思维等)和方面(优势、不足)进行评价,有的还能提出解决方法。整合学生评价同伴答案的内容,我发现学生评价,不仅关注到了试题的显性要求——答题要点;也关注到了试题的隐性要求——书写准确,语句通顺,建议可行,内容的合情理。而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评价中,提升了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意识到语言运用要严谨、求实,实现了评价中的“诊断”功能,为问题的解决、答案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引导学生看重自己拟寫的答案,厘清自己拟写答案的思路,明了自己应用语言文字的惯性思维,从而发展学生应用语言文字和发现、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
重视自己拟写的答案,就是要让学生花时间、花心思推敲词句拟写答案;就是要让学生改变“惰性”思维,愿意修改自己拟写的答案。而能修改答案,说明学生能够评价出答案的优劣,能够发现自己应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和风格,能够站在同伴评价的“肩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这样总结:首先阐明自己支持晓杰的观点,用词要注意委婉,不能太过生硬,以免让晓杰再次受“内伤”;其次提供的方法要符合情理并且行之有效(晓杰首先要自信、勇敢、坚强,同时还可以借助同学、家长、老师、学校、警方的力量),不能回避问题、以暴制暴;再次拟好答案后要通读检查,注意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学生以这样的答题标准来对照修改自己拟写的答案,是真正实现了评价功能中的“发展”功能。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所有的评价中最关键的环节,学生只有主动完成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化,才能拟写好类似的语用题的答案,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水平和特点,根据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呈现的语言特点和能力,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而又有效的切入口;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态度,善于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生活情境类语用题讲评中采取学生评价的形式,鼓励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激发学生正确有效地应用语言文字的热情,克服“惰性”思维的阻滞,促使学生被动或主动地自觉分析、反思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和经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