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有效把控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了探讨研究,具体包括示范、强化、说服、情绪激励,为广大采访节目的主持人提供参考,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访谈节目;采访对象;心理访
访谈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广播电视节目形式,由记者或是主持人就观众感兴趣的话题和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基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访谈实际上是采访者、采访对象以及观众三者之间的交流形式,因此想要牢牢把握观众的兴趣,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要对采访者、采访对象以及受众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访谈节目中,提高采访的效率。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主持人或记者如何合理的运用心理“控制”获得更好的访谈效果。
一、访谈节目中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
记者或者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在进行采访活动时,采访对象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是复杂多变的,形形色色、无迹可寻,但实际上其中存在一定的规律。采访对象的心理表现主要受到以下几项因素的影响。
(一)生活条件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
采访对象所处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对待采访的态度,人所为社会动物,其必然会受到社会生活环境的熏陶和改造,从事职业、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教育文化素养水平、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等均会影响到个体对特定事件、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而这些观点在其接受采访时则会以不同的形式吐露出来,外在表现为接受采访的态度。例如复旦大学新闻系曾做过一次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000名采访对象中,积极配合采访、愿意接受采访的多为政工干部、卫生教育系统人士以及体育文化人士,而普通居民在面对采访时则呈现出既接受又抗拒的矛盾状态,他们一方面希望借助采访解决自身遇到的困难、问题,一方面又不愿意涉及到自己的姓名、生活。从这则调查可知,采访对象的处世观点会使他们在面对特定事物时持有特定的倾向态度,而这则是他们在面对采访时表现出不同心理定势的源头。
同时,个人心理特征则是采访对象在采访中心理反应的基础。基于现代心理学,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所有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其中包含了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内容,这些都会参与到其在采访中的心理活动中。其中气质与性格决定了采访对象可接近的难易度和谈话的倾向性。一般来讲,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接近,在面对采访时表现更加热情、大方。而性格内向的人在面对采访时则表现为情绪紧张、行为拘谨。而独立性强的人在采访中会坚持自我看法,独立性弱的人则更容易受到主持人的暗示和引导。采访对象的不同能力在其配合采访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水平,相对而言,理解能力强、反应速度快的人可以更好的理解采访者的意图,并对问题做出清晰的回答。观察力强的人能对事物进行更加详细和生动的描述。
(二)事实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利害关系
在广播电视采访中,尤其是新闻实践中普遍会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记者的采访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即使是同一对象在谈及不同的问题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时畅所欲言,有时则磕磕巴巴。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有利的事实被采访时采访对象所表现出的心理定势。有利的事实可以为采访对象带来物质上的利益或者精神上的满足,也更加乐于接受采访,这本质上是一种宣扬和解脱的行为。如一些被误解的人渴望被记者采访,将自己的遭遇展现出来,获取他人的支持,以此解除精神压力。此时他们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有三,一是功利主义态度,为了自我获益而配合或是拒绝采访。二是采访对象的积极性常使之主动提供事实,这类人表现为面对采访口若悬河,积极主动提供信息。三是可能存在夸大或歪曲事实的情况,功利主义态度的影响会使他们在叙述中添油加醋。
其次,不利事实被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一方面,在自身的不利事实被采访时,其心理通常表现为自我保护,即针对采访提问采取回避的态度,避免自身受到傷害。另一方面,以消极甚至抗拒的态度对待采访,严重时可能还会出现采用暴力或是非法手段对抗采访活动的行为。
再次,中性事实被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面对与自身利害关系不大的事实,采访对象基本上不会出现回避、保护或是抗拒等心理态度,表现为无正向或是负向的心理定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或者主持人的言行举止、风度面貌以及谈话技巧就成了其是否接受采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除此之外,面对中性事实的采访,采访对象通常会以一个较为客观的态度回答提问,即使如此依然难以完全保障材料的真实性,这与采访对象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相关。
二、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可采用的心理把控措施
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想要实现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把控,前提是掌握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此才能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技巧措施对其情绪、态度进行把控。基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理论,主持人可采取的技巧有四项,分别是示范、强化、说服以及情绪激励。
(一)示范
访谈节目中的示范是指主持人通过自身的态度和行为展示去影响采访对象,使其做出相似的反应。比如,主持人可以试着以朋友的态度去对待采访对象,借鉴朋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以达到“以心换心”的效果。主持人对采访对象热情以待,则会获得其热情的回应,若是冷漠以对,自然也无法使采访对象敞开心扉。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在唐山传递时,访谈节目对两位在鸟巢服务的夫妻志愿者进行了采访,但其实在最初提出采访意象时,他们是拒绝的。原因是他们拥有一个八个月的孩子,担心两人同时去会使孩子没人照看,但同时又难以放弃这次机会。对此,节目组帮他们想出了对策,由节目组帮忙寻找保姆或是直接由节目组照看孩子,再或者通过协调允许他们带着孩子一起去。如此有效的消除了这对夫妻的顾虑,使得访谈节目顺利开展。由此可见,示范可以有效强化采访对象参加访谈节目的意愿。
(二)强化
访谈节目中的强化是指主持人借助社会赞同或者反对来增强、抑制或者消除采访对象某种行为倾向。在采用这一心理控制手段时,可选择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基本的语言符号,如口头或是书面语言外,还可以采用非语言符号,如靠近采访对象、身体前倾或者是点头,这样可以对采访对象形成鼓励效果,使其说出更多新的信息和材料。例如,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某访谈节目组请来了一位教授对大会通过的决定进行解读阐释。面对这个知识渊博但采访经验较少的教授,主持人时常报以微笑,并对其所说内容进行点头示意,使教授逐渐找到了采访的节奏。
(三)说服
访谈节目中的说服是指主持人通过建议、劝告等形式,以语言文字改变采访对象的态度,或是改变其某种行为。这种心理控制手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诉诸情感、二是诉诸理智。相对而言,诉诸情感比较常用,将二者综合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談到诉诸情感,就必须谈一谈主持人在访谈中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即共情,它要求主持人感受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体验其心理,以恰当的反应获取对方的信任和配合,引导其说出更多信息和内容。在访谈中使用共情的利处有三,一是使提问变得更加合情合理,二是建立良好的采访关系,三是促进采访对象的自我表达。而想要实现与采访对象的共情,主持人需要掌握以下技巧:其一,换位思考,努力去理解和感受采访对象的心路历程。其二,学会倾听,关注采访对象的语言表达内容以及动作、表情,并针对性的做出适当的反应。其三,表达尊重,不要轻易打断采访对象说话:对于采访对象不愿意深谈的内容,适当略过,注意掌握采访对象表达的信息内容。
(四)情绪激励
访谈节目中的情绪激励是指主持人通过刺激采访对象情绪的方式使其达到某种心境,继而表现出某种行为。以前文中提到的两个奥运会志愿者的例子,他们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原因一方面是处世低调,不愿意张扬,另一方面则是照顾孩子的问题。对此,节目组通过倾心交谈、积极思考解决方法有效调动了其谈话情绪。情绪激励这种手段的应用必须要遵循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原则,而采访对象的意志、能力以及情感色彩则决定了其面对激励的反应或表现。这就需要主持人时刻关注采访对象的情绪状态,判断是否使用情绪激励。
总之,在访谈节目中,为了引导采访对象说出更多的信息、材料,主持人应在掌握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的采用心理控制手段,搭建更加融洽的谈话关系,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提高访谈节目的呈现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妍,新闻采访中心理因素控制的分析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1.
[2]于永强.不合作采访对象的话语信息获取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3]李楸,陈天宝.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心理[J].新媒体研究,2016,2(06):102+115.
【作者简介】王欢,佳木斯市广播电视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