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鑫琳
【摘要】2019年10月23日,英国警方在埃塞克斯发现了一辆有39具尸体的货车。针对这一重要事件,英国、美國等西方媒体进行了报道。在此背景下,笔者运用新闻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法,选取BBC和CNN两家西方媒体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并对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事件调查清楚前后,从BBC和CNN对事件关注热度的不尽相同体现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偏见,并对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提出解释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BBC;CNN;刻板偏见:框架理论
一、案件描述
英国当地时间2019年10月23日,BBC针对英国埃塞克斯发现的39冰尸案展开连续报道;10月24日,BBC宣称39名死者疑似为中国公民;10月24日20时,英国《卫报》称,确认39名死者均为中国人;10月25日,英国部分媒体报道称,遇难的部分为越南人,而CNN整版报道遇难的全部为中国公民,并在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的例行记者会上提问别有用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中国公民却通过这种极端危险的方式离开中国7 11月01日,英国BBC等媒体确认遇难的全部为越南人。从上述媒体的事件报道可以看出西方媒体在未调查清楚的情况下便发布假新闻来抹黑中国,在这样的情境下,可以通过框架理论来分析西方媒体做此报道的原因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采用新闻框架理论对案件进行分析
(一)新闻框架理论
“新闻框架理论”的由来始于贝特森提出的“框架”,从社会学流入到大众传播领域。关于新闻框架,恩特曼认为:“框架涉及选择和凸显,通过选择感知到现实的某些方面,使之在传播文本中更加突出,用这样的方式促成一个独特问题的界定、因果解释、道德评价以及如何处理的忠告。”…
本研究应用框架理论对BBC、CNN两家媒体对“英国39冰尸案”报道进行分析,着手于报道文本的内容以及数量,分析两家媒体对事实的选择、分解和修整的过程,探求西方媒体基于其大环境下的报道特点以及中外报道框架的差异。
(二)样本说明
I.BBC和CNN的选择依据及信源
该案件于英国的埃塞克斯发生,作为当地的主流媒体,BBC可以代表英国的主流舆论声音;而同样对此案件有极大关注度的美国媒体,CNN也有一定的区域性来代表当地的态度发声。在信源的选择上,BBC和CNN -直以来都重视消息来源的权威性。但是BBC在力求突破传统媒介,结合受众心理打造个性化服务(Martini Media)的同时,却削弱了信息生产过程的客观性。而CNN在新闻采写上不全是自家着手,CNN会时常购买其他的新闻机构的新闻,如:ABC、CBS、NBC等机构的新闻,虽然信息开放共享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是信源是否足够客观却难以保证。[2]
2.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与取样
针对案件发生时间2019年10月23日,考虑到该案件从发生到调查清楚的后续报道,本文收集了10月23日至11月10日两家媒体关于该案件的报道,进行连续日期的总体取样,共计抽取样本CNN 18篇,BBC 42篇。
3.BBC和CNN的报道样本分析
从图1的折线可以看出,BBC对该案件的报道量较CNN更多,因为案件发生地为英国的埃塞克斯。并且两家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集中于案件发生的前四天,但自2019年10月26日开始,报道数量急剧降低。从报道时间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在10月23日曝出案件开始,由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偏见,由“亚裔面孔”和“偷渡客”两个特点,西方媒体便将案件死者指向中国公民,进而展开大量不实报道,并带着不良目的在10月25日向中国提出用心险恶的问题。10月26日,有13个越南家庭联系BBC称该案件死者中有自己的家人,自此报道大量减少。11月1日,BBC等媒体确定此次案件的所有死者均为越南人,对于这一结果,CNN对案件的关注热度彻底消退。这一状况明显表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偏见和恶意抹黑。
(三)西方媒体报道错误的原因分析
李普曼写过这样一句话:“新闻的任务是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事实所起的作用是把隐蔽的真相公布于众。”[3]西方媒体在其新闻框架的影响下在新闻报道中掺杂对中国的刻板偏见,对事实进行选择性的放大和忽视,变相模糊新闻真相,对新闻的客观性造成伤害,引发出针对中国的“后真相”报道。这一戏剧化的转变导致其新闻机制的“去权威性”,亦会让其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易被质疑的趋向。
此外,纵观中国的历史发展,自清朝之后中国也在国外留下落后的刻板印象。在2000年6月18日,英国港口城市多佛的一辆冷藏车中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案件——多佛惨案。这起案件有死者58名和幸存者2名,经调查均为中国人。这一惨案的发生再一次加深了西方对中国落后的印象,对于偷渡的亚裔面孔会自然联想至中国,从而影响英国对此次“39冰尸案”的判断,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出现大量不实报道。
而中国信源的薄弱也是致使这次错误案件得不到及时制止的原因之一。在事件发生直至调查清楚的这段时间,我国新闻驻外部门的第一时间勘察资料过少,无法对报道是否失实进行反应,使得国内无法对西方媒体的错误报道采取及时的措施而导致错误报道国内外满天飞。
三、事件反思及中国应对策略
通过上文对案件的分析,无论从现实还是从数据的角度,都很清晰地呈现了中国给西方媒体甚至是西方民众留下的刻板印象,其中不乏有西方媒体恶意抹黑中国推波助澜的效果,亦有中国在报道内容上的形象传播不足、媒介在国际地位不平衡导致的中国话语权低微以及信源薄弱的一些问题,下文将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一)从报道内容上改变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
2011年1月,以60秒的广告短片《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为代表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传播结果却与我们的期望值相差甚远。据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扫描的调查显示,《人物篇》播出后,美国人中对中国持好感与持负面看法的人分别上升了7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4]本欲通过国家形象片将中国好形象传播出去的初衷已然破灭,究其原因有两点——中国形象对外形塑的“不对症”与“不注意”。
就“不对症”而言,不同于西方媒体关于宣传片的传播更注重模式自由开放、创意独具一格以及风格幽默诙谐的特征,我国价值主导受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导向,认知习惯倾向于正面的意识形态诉求,而不是西方人更容易接受的间接情感诉求。也正因为政治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我国传播符号的解读上往往易被西方人歪曲和误解,进而产生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抵牾。因此“对症下药”,对国外的情感导向和价值引领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之上,采取“自然化”的形象传播,在“认知叠加框架”作用下,像托马塞洛对于“棘轮效应”应用于新旧媒介的解读一样,在时间流程中实现的“积累性”演化,润物细无声地转变我国的国家形象。
此外,为了消弥中国形象过去因为“不注意”而存留在西方群众的刻板偏见,对外宣扬中国各方面实力增长的现状是必需之举。就此次“英国39冰尸案”的最终结果与报道内容的差异而言,西方媒体这一带有“有色眼镜”的报道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他们在多次报道中试图用“多佛惨案”这一历史性悲剧唤醒大家对中国偷渡现象的意识联想——只要出现偷渡客就是中国公民。但是,以大陆和台湾为例,十幾年前台湾新闻上的大陆偷渡客是热门新闻,台湾还因此建立很多收容所专门收容大陆偷渡客,然而从图2中可以观察到从2010年开始大陆偷渡至台湾的人数就几乎为零了,偷渡新闻也很少出现在台湾的媒体报道里,偷渡这一现象基本停止。对于中国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偷渡人员几乎为零的现象应当让外界媒体得知,扭转他们对中国的刻板偏见,让西方媒体在报道内容上减少对中国负面形象的宣传。
(二)利用媒介减少中国负面舆论,提升话语权
关于中国在外的舆论几乎呈现出一面倒的“负面”,无论是此次的“39冰尸案”事件,或是2019年的香港事件,抑或是如今2020年的疫情,无限事实被国外媒体歪曲,试图通过对真相的操弄抹黑中国达到西方媒体的意图。这正是因为话语权被西方媒体所垄断,让西方大多数民众活在由他们塑造的假象中。就此我国的外宣媒体必须提高自主设置议题的能力,争夺舆论场,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像2020年2月中国就美方驱逐中国记者事件做出必要对等反制,驱逐同规模美国驻华记者。尽管美方对此事实又一次加以遮蔽,但是中国的回击在两国较量上却是置于真相的制高点,给外媒敲了一次中国挺直腰板时刻保持“对等性”原则的警钟,外媒数次混淆真相向中国泼脏水的小把戏在我国外宣媒体上被一一揭露,这一正面回应与同等原则彰显了我国国力,对于国际舆论的影响具有一定意义。同时外宣工作者还需要谨慎外媒的言语陷阱,关于中国敏感话题强硬地给予正面回答,对于问题就事实解决,让外媒在中国回应上无“缝”可“钻”。
另一方面,中国媒体也要谨记新闻原则,侧重有对外角度的话题,让受众认清外媒对中国事迹的“戏剧化披露”,了解外媒的报道框架,将未来中国形象改变举措的希望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三)发挥驻外记者“一线”优势
在这次案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因为驻在英国的中国记者得到的信息量不足并且滞后,使得中国在西方记者提出带有针对含义的问题时,只能以巧妙的反问做回答,却无法给出确定的信息回应。对于这一状况,在抹黑中国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地来临时,中国因为没有确切的信息只能处于一个被动尴尬的局面。而对于结果的不确定性,我方媒体需要在短时间内紧急考虑两种应对方案,这对于处理国际舆论将耗费双倍精力与时间,对后续措施影响巨大。
所以中国应当发挥驻外记者临场性的“一线”优势.美联社资深记者杰里·施瓦茨在其所著的《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一书中特别强调了临场的重要性:“到现场,是最好的方法,没有跟事实的亲密接触,是不会有亲身体会的,对新闻的价值也是认识不准确的。[5]所以驻外记者应当发挥主动性,用好用足临场优势。利用技术带来的距离消弥,把握时机从一线阵地及时调查、了解真相是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要务,注意避免中国内地闭塞的信息情况,配合国内及时作出反应,从而避免诸如“信息妖魔化”的状况。
结语
此次案件从发生到宣传热期,再到最终西方媒体无人问津的这一过程,不仅让中国认识到西方媒体对自己的刻板成见,也让西方媒体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并不像以往那样落后,中国的发展就像过去7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那样,让国外望而兴叹。与此同时,中国应当进一步在对外的宣传报道上改善自己的传播内容,增强媒体在国际的话语权和信源设置,让国外不再有机会抹黑中国。
虽然在新闻框架下,各国的新闻模式、语言及信息量不尽相同。但是新闻真相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根据事态不同阶段的发展,媒体应该保持动态、同步、全息的跟进报道,从事件的基本事实到后续的深度调查报道,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和全面性。纵然在过去中国一方对国外遗留了“偷渡”的刻板印象,但是就国外与中国由冷战之前的意识形态差异到现在美国以“中美冲突论”为幌子实则打压中国,却是国外媒体不尊重客观事实给中国泼脏水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BBC和CNN理应认清客观性是新闻的第一原则,不受宏观环境的支配而发布“后真相”新闻才能维持其长久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I]Entman, R.M.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Frac-tured Paradigm' Jounal of Communication. 1993,V01.43,No.4.
[2]李宛义.以CNN、BBC为例,分析其成功走出国门的因素及特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11):443+445.
[3]李普曼.舆论学[M].林珊,译.华夏出版社,1989:240.
[4]人民日报,信息时报,澎湃新闻,对外传播.最新“国家形象宣传片”发布,中国宣传腔能否被世界认可[EB/OL].http:/www.sohu.com/a/19949771 7_570245.2017- 10-22.
[5]夏晓阳,发挥驻外记者“一线”优势做好国际新闻”独家”报道[J].新闻记者,2007 (1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