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英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学生的思维随着接触面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仅能适应学生的学情,还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以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贯穿课堂教学。通过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模式,来升华课堂教学。以巧妙设疑的形式,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以任务驱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教师的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以教师的及时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问题导学;问题;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引领下,我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将三、四年级课程进行修订整合,每一节的知识量增加,这不仅适应了当前学生的学情,同时也引发了教师更多的思考。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飞速,接受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渐提高。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的学情和灵活性的课堂,学生逻辑思维及脑中的问题远远超出教师的预知范围。为了适应课标,因此提出让学生学会在问题导学模式下的课堂学习,以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为主线,以问题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方式。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对信息的处理、吸收、转化、传输的应用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问题导学,贯穿课堂教学
问题导学即以导学案为载体,理清学生的上课思路。以任务驱动为方式,促进学生的操作技能。以教师引导为辅助,以問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设计的导学案,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个大概的认知。导学案的问题模式围绕着分层任务为主,让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关联性、递进性。由于课堂的灵活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具有无效性和跳跃性。因此,教师的引导、梳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灵活运用,升华课堂教学
2.1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
导学案的设计不仅要为学生梳理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流程,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理清思路,还要有目的性的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发散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天真无邪的阶段,正确疏导,能够激发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如在小学三年级的《太空之旅》一课中,教师不拘泥于画星星、飞船,重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思想碰撞。如教师以导学案的方式,把宇航员在空中漂浮的画面呈现给学生,并列出问题: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宇航员,当你迈入太空后,会做什么呢?学生就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我想在太空跳舞;我想在太空飞来飞去;我想在太空中睡觉等等……小组讨论后,各种想法五花八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在太空中的动作画出来。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最多用的是铅笔工具和线工具,并且画得歪七扭八。这时候教师提出用多边形工具可以把宇航员的雏形先简单勾勒出来,再配合其它工具的使用。学生可以把宇航员的轮廓画出来,配合直线、铅笔和用颜料填充工具,学生可以把形状不一宇航员画出来。很多学生会局限在天空是蓝色的,所以太空也是蓝色的思维里。教师设计导学案以不一样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你觉得太空应该是什么味道?你想用哪一个颜色来填充呢?这时候学生就开动脑筋。“我觉得太空应该是无色无味的,我要用灰色来填充。”“我觉得太空中应该有一股淡淡的花香,我想用粉色来填充。”……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画出体态不一的宇航员,并能创造出他们脑海中的太空的颜色。
在三年级的画图课程中,画图工具的使用对于学生的难度并不大,很多工具甚至教师不讲解,学生都可以运用自如。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上只是单纯的演示,学生跟着操作,这样学生画出来的作品可能大同小异。但如果教师以各种感官体验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或者其它方式的引导,先让学生在脑中形成作品的效果图,再以操作技能开导学生,可以用哪些工具来完成,学生画出的作品会更有创意。
2.2任务驱动,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一堂课中,学生在课堂上能解决教师布置的任务越多,表示他们对课堂的参与度越高。这在初次接触信息技术课堂的三年级学生尤其明显,直接凸显出了课堂任务的重要性。
教师布置的任务可以是具有层次性的、间接性的,且由易到难。在《鱼儿悠悠》一课中,用曲线工具画单弧曲线和双弧曲线,学生比较难掌握。教师把困难的问题简单化,把画鱼分解成各个部分。提出任务:怎么画出一条直线?出示这个任务,学生纷纷举手演示,大部分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并可以完成这个简单的任务,由此增加学生的信心。教师接着布置第二问题:如何画出曲线?学生愿意尝试操作,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工具栏的曲线工具,但在还未上新知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具体操作,以为类似直线工具一样拖出一条直线即可。用曲线工具画曲线只拉伸一次,第二次的拉伸随着鼠标的移动而形成了歪七扭八的曲线。他们的效果图之所以不受控制,其实是漏掉了一个操作,用曲线工具画弧线是需要两次的拉伸。画直线只需要拉出起点和终点就可以,而画曲线是要在画直线的基础上多两次拉伸。这时候教师加以讲解演示,学生就易于理解了。通过任务分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获得解决问题的自豪感。
教师布置的任务可以是符合学生的学情,学生能自主完成或合作完成。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雨过天晴,我来画云雨和太阳》中,有些学生用颜料填充云朵的颜色时,出现颜色溢出的现象。有些同学会发现是因为画云朵的时候出现了缺口,只要把缺口补上,填充的颜色就不会溢出了。未经过教师讲解演示就能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值得自豪的。任务的驱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3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
如果只有导学案,课堂上就像一坛死水,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抑制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和跳跃性,他们需要教师的细心辅导、答疑解惑、及时引导和回顾小结。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在一堂课中的完整与否,教师是重要角色。如教师以游戏、视频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来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小组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如三年级的《敲敲键盘,听听歌》一课中,只是让学生打打字,这样一节课的键盘操作是枯燥无味的。教师有效引导能打破这僵局。在课堂中,加入师生互动,教师口头念键位,学生击键,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手指操穿插在击键练习,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以小组竞争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习气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4及时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一开始接触信息课,他们会激动于“我第一个把电脑开起来了!”、“我完成了!”这样细节中。高年级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度在同学、教师对自己的成品的评价。但一样的是,他们小小的自尊心和信心希望得到尊重,渴望能得到教师肯定的眼神。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必须性。
评价的方式必须根据课程来展开。在《课标》中也提出评价的方式要多种多样,目标性要强,采取的方式主要要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者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在问题导学模式的课堂中,要及时鼓励学生。除了以口头赞扬以外,还可以引用其它app辅助,例如现在比较便捷的“班级优化大师”。它的评价内容可以提前制定,可以进行实时评价,也可以进行小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大概的感知,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让学生能初步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信息技术对现代化生活、生产的不可或缺性。
老教育家孔子說,“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实践也证明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独立思考。通过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多维的思考模式,让学生勤动脑思考、多学习,做课堂上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创新,学会解决问题,完成课程目标。教学课程内容经常随着学情而变化,教学模式也应该随之有所更改,但不能一味急于创新。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升华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虽已经不是创新了,但是它却适用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教师专业化自觉成长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8-2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理,郤云江.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定位及内容设置的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04).
[2]郑晓阳.PBL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4).
[3]安黛.谈谈“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可能出现的误区[J].中国数学教育,2014(09).
[4]朱叶秋.“翻转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PBL模式构建[J].高教探索,2016(01).
[5]于浩,魏晓东,于海波.“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8(03).
[6]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M].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