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顺生
【摘要】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已经从组织化生产转入社会化大生产,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员,新闻事件像戏剧一样跌宕起伏,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后真相时代下,似乎新闻真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的情感和舆论。由于没有一套适用和规范的审查机制,自媒体信息没有经过审核即发布,假新闻在网络中广泛传播。有的主流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跳过核查新闻这关键一步,导致假新闻持续扩散,从而增加信息的不可控性、易变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损害了公信力。因此,严格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提高新闻的整合效率,强化新闻公共服务功能,建立新闻事实核查机制,提高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及时正确地引导舆论,才能重建主流媒体公信力。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公信力
2016年Il月,“后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词汇,将其定义为“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弱于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的情况”。“后真相”一词用来表示人们的个人信念和情感的影响力比事实真相更加重要。“后真相”具有批判意味,也就是“真相不再重要”。[l]后真相”的特征表现为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2]在后真相时代,信息的传播形态、传播方式以及传播主体都在逐渐发生转变。新闻业也因“后真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主流媒体在“后真相”的浪潮中无法做到独善其身,新闻专业主义正在不断被消解,公信力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信息传播特征
从BBS到博客,从微博到微信,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人都是公民记者,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社交软件传递信息。自媒体时代,网民不再是被动的受众,他们往往先在社交媒体上造势,然后等待传统媒体跟进,并寻找一切可能的漏洞或破绽来对抗主流话语表达体系。
一个新闻事件被报道出来后,先是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其间夹杂着质疑的声音,隨着质疑之声越来越大,事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疑点和漏洞都逃不过公众审视的眼光,当事人、知情者、专家人士的轮番出场都有可能使舆论站队发生变化。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又带动了信息和意见的快速集合。以至于现在某一热点事件一出,便有围观群众表示要“坐等反转”,反转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套路,人们已经习惯甚至是期待着事情出现转机。目前.新闻信息传播特征主要有三个:
一是传播形态的复杂化增加信息的不可控性;
二是传播方式的互动化增加信息的易变性;
三是传播主体的自媒体化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的地位高于新闻真相,这也导致了反转新闻层出不穷。
二、“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面临的公信力危机及其成因
(一)事实核查缺位导致公信力遭到质疑
近几年主流媒体报道的假新闻层出不穷,受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越来越低。由于没有一套适用和规范的审查机制,假新闻在网上广泛传播。传统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跳过核查新闻这关键一步,导致假新闻持续扩散。如2018年10月发生的“重庆公交坠江案”,在事实尚未查清楚之前,各个媒体为了抢头条发布了公交坠江的原因是“女司机”逆行,新京报:《重庆一公交与逆行轿车相撞后坠江,女司机被控制,动画示意路线图》、北京青年报:《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坠江,疑因一女司机驾驶私家车导致》、环球网:《大巴车坠江原因:女司机逆行》等。正是由于多家媒体在对该事件的报道中,有意无意地夹带“女司机”“穿高跟鞋的女司机”“女司机逆行”等字眼,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舆论都倒向了对那位“女司机”的讨伐,然而结果真相却与这些报道大相径庭。真相发生逆天般反转,媒体从一开始就忽视对事实的核查,把舆论风向带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媒体的发展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传统媒体纷纷实施了低成本,娱乐化的娱信战略,这助长了新闻娱乐化现象。尽管煽情化、媚俗化和故事化的新闻在短时间内会吸引一定的受众,但从媒体机构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在损坏自身传播严肃性新闻的专业品质以及媒体的公信力。
(二)信息自我过滤降低主流媒体公信力
信息自我过滤是指新闻媒体对某些新闻事件因为某种压力避而不谈,如来自上级领导的压力,来自利益集团的压力等。主流媒体一旦失声,就会导致各种不靠谱的消息从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渠道传出来,主流媒体就失信于民,假新闻也会因此泛滥成灾。如在2018年7月暴发的“假疫苗”事件中,在事件暴发初期,山东主流媒体一度失声,引起了网友对该事件的各种猜测,小道消息层出不穷,媒体的公信力在此次事件中大打折扣。
(三)部分从业人员淡化社会责任感
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之下,部分新闻从业者淡化了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为追求经济效益,利用受众的情绪来编造流量假新闻,甚至进行新闻有偿交易,一旦这种行为被公之于众,从业者将会遭到受众的唾弃,也从而降低了受众对媒体的尊重和信任。
(四)受众的选择性接触间接架空媒体公信力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不再依靠传统媒体这单一渠道,有了更多的选择渠道,人们可以对信息选择性接触,这可能会间接架空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作为新闻的传播者应该及时有效地报道真实的信息,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受众才会积极参与并反馈。如果受众放弃接触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反而选择去相信社交媒体上不靠谱的信息,这会导致受众无法接触到事实真相,造成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误解。
(五)受众对与自身矛盾的信息的对立解读
有研究显示,人类在生物学上会本能积极回应与自身信念相符合的信息,但是在接触与自身相矛盾的信息的时候就会消极回应。受众对信息的对立解读很明显就是对媒体公信力的怀疑。当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与受众个人的信念相矛盾时,受众就会选择不相信主流媒体,加之在网络上蔓延的不信任文化,催生了更多受众的逆反心理和反传统思维,表现为对一切都不信任的对立情绪。
三、“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提升公信力的路径探析
在对“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面临的公信力危机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以后,就可以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为新闻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最高信条。因此,主流媒体必须严格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环境中,率先占领舆论高地,传播事实真相,维护受众的知情权,将谣言扼杀在萌芽中,引导舆论朝着客观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新闻整合效率
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资讯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新闻一般都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这虽然迎合了受众“刷新闻”的阅读模式,但是新闻信息要素的缺失很容易引发受众的片面化解读,这样会导致受众的情绪化点评。因此,要提高新闻的整合效率,对新闻事件进行筛选、删减、集成,二次加工等操作生成符合特定传播渠道的新闻,受众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
(三)强化公共服务功能
主流媒体应该主动承担起为公众服务的责任,不能在经济利益的洪流中冲昏了头脑,不能为了浏览量一味地迎合受众。在碎片化阅读和表层化信息的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对新闻进行正确和深度的解读,让受众完整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从而充分保障受众的知情权。
(四)及时正确引导舆论
新闻事件发生以后,主流媒体要及时发声,不给小道消息任何可乘之机:同时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引导网友理性思考,提升网民的法律意识,以防网络暴力给新闻当事人带来不可扭转的心理创伤。在情绪先行的时代,容易催生“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等非理性现象,这样会使事态的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局面,这就需要主流媒体及时引导公众舆论,倡导人文关怀,以免对无辜新闻当事人的伤害從线上转移到线下。如在女子摔狗致死事件中,新闻当事人被曝光后,就被网友“人肉搜索”,将其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私人信息都公布到了网上,导致这位女子有家不能回,还丢掉了工作,网友这样的行为是缺乏理性的。
(五)建立新闻事实核查机制
随着UGC的新闻生产方式的发展,在庞大的网络信息数据中,媒体绝大多数的信息源迂徙到了网络上,很多媒体机构减少了对采编环节的投入以及深入现场采访的投入,在办公室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写成一篇新闻稿件。这样的新闻生产方式就导致事实核查成了媒体的薄弱环节。因此,应该加大对事实核查环节的投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事实核查机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事实核查机制的建立,其一,专门拨出专项资金成立一个事实核查团队,不受任何部门干预,不受任何利益团体操纵,只专注于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其二,算法推荐的最初目的就是实现精准的广告投放,实现变现能力的最大化。但是社会效益应该放在首位,只有技术工程师的算法新闻推荐模式应增加人工审核这一中间环节,不断优化算法推荐对新闻事件的呈现:其三,针对社交平台上“接力式”的免责传播模式的问题,应该要设立一套新的信息传播规则,建立一条“谁转发、谁核实、谁负责”的新闻流通链条。
(六)提高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
受众一直以来都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传播学领域中,美国社会学家P.F.拉扎斯菲尔德和R.K.默顿认为:受众传播可以使社会事件和人物等正当化,树立威信,得到显著地位:也可使之威信扫地,败下阵来。在新兴媒体快速崛起、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受众不再是单一的接收信息来源的受众,也主动化身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缔造者,从而使得大众的作用更为重要。
比尔一科瓦奇和汤姆一罗森斯蒂尔曾在其著作《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总结出:“成为一个明智的新闻消费者需要具备怀疑性认知。”而这需要满足
六条原则:
1.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
2.信息完整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
3.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
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和核实的?
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
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后真相”时代下,受众面对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应主动分辨真假,去了解事实真伪,选取有用的信息接收,因为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被公开的只是其中一面,而还有另一面需要受众自己主动发现;应主动提高自身在网络中的素养,杜绝网络暴力,不随意站队,不对信息过早进行判断或过早的定论,不用玩笑、消遣、调侃的方式去解读新闻;应关注事实,等待真相被还原,不可在事件还无定论时就利用自身经验去进行不恰当的判断,若需要发表自身立场,也应该得是建立在充分了解新闻事实及其真相之后,不可在此之前就肆意发表言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结语
目前,相关部门也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帮助受众培养网络素养,提高其辨别真伪新闻的能力,主动去引导大众往正确的方向行进,后真相时代下更应该多关注新闻真相,才能不断减少虚假新闻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凌凌.重建媒体的公共性——“后真相”时代的传播危机[J].当代传播,2018(02):59-63.
[2]张华,“后真相”时代的中国新闻业[J].新闻大学,2017(03):28-33.
[3]Blur:How to know what's True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美]比尔·科瓦奇(Bill Kovach)、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tiel)著.陆佳怡,孙志刚,译.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