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分析

2020-08-09 08:45孙诗雨
新闻传播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客观性新闻

【摘要】社会科学的挑战是受到客观性的挑战。新闻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客观性也常常受到挑战,但有挑战就有机遇。本文就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这一新闻媒体的“新宠儿”,分析其对新闻客观性构成的挑战和机遇,探索如何实现非虚构写作与新闻客观性之间的平衡,从而形成总的合力,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非虚构:新闻:客观性

近年来,“非虚构”一词成为新闻界的热词,并愈演愈烈,非虚构写作席卷新旧媒体,成为一大批新闻媒体热捧的报道形式。互联网时代,虽然人们生活在信息充斥的环境中,但是信息的机械化和同质化让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出现疲态,所以新的报道形式应运而生。非虚构写作就是其中显著发展的一种,它因为可读性强、感染力强等赢得了受众的关注。但与此同时,对非虚构写作的争议也持续不断,它以文学笔法报道新闻事实,与传统的新闻客观性相悖。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讨论不少,但是其研究相对滞后,本文就非虚构写作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这一主要问题进行展开,以期获得对两者及其关系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诞生于西方的文学领域,后来新闻领域开始引入这一写作形式。随着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的盛行,我国也开始学习西方这一新闻实践。

在新闻领域中,非虚构写作又称为特稿、叙事新闻等,是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综合中外学者对非虚构写作的概念界定,我们可以知道,非虚构写作指的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文学创作方式,通过采访建构报道的真实性,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人物和事件。非虚构写作注重对场景、对话、心理等细节的表达。因此,非虚构写作具有内容真实性、表达文学性、形式叙事性与采访深入性等特点。

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不同于即时性、碎片化的信息,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含量和深刻关怀,与社会神经和个人命运相贴近,在新闻实践中掀起了一股热潮。腾讯新闻的“谷雨故事”、澎湃新闻的“镜相”、网易的“人间”等许多平台争相推出非虚构写作作品。

二、非虚构写作的客观性争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同样地,随着非虚构写作的兴起,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非虚构写作的观念和方法违背了新闻的基本规律,对新闻客观性造成了冲击。

新闻客观性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产物,它强调分辨事实与价值。…根据童兵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的论述,新闻客观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t2.在内容方面,客观性是指蕴含在新闻中的事实与客观事实本身一致,充分尊重事实内容,客观地分析和揭示事实,不主观臆测,更不加以偏见;在形式方面,客观性是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客观地使用相应的手法、语言和体裁等,展现事实本身的逻辑,让事实说话。

根据上述内容,对非虚构作品客观性的批判也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展开。

在内容上,非虚构作品很容易招来受众的本能怀疑和猜测,过多的细节描述会让人们质疑稿件的真实性,这其实是所有新闻报道形式面临的问题——假新闻,避免假新闻的方式就是核查事实,只不过非虚构作品因其内容的丰富性、细节化和复杂性增加了事实核查的难度,但是新闻容不得一丁点虚假,所以非虚构写作需要花费更大的功夫明确信息源。在美国,对于非虚构写作的审查很严格,比如在记者的写作过程之中编辑会反复核实信息源,《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这本书会让人对“非虚构”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形式上的客观性是抨击非虚构写作的一个有力武器,非虚构写作是从文学领域发迹的,拓展至新闻领域后,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它仍然是一种文学写作的手法,重视对场景、心理等细节的刻画和描写,将这些文学技巧應用到新闻报道中,与新闻报道中客观陈述的方法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非虚构写作对传统的新闻客观性造成了一定冲击,质疑了新闻学对客观性的界定,但是还没有到损害客观性的层面。

三、非虚构写作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一)新闻客观性的迷思

虽然新闻客观性是媒体公认的报道理念和准则,但是其自身也陷入了一种迷思。其中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新闻难以做到客观,比如社会对新闻界存在多方面的控制、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造成了新闻客观性的局限性、新闻媒体组织的权力结构和文化影响了新闻客观性等等。就连当下以客观性为特征的数据新闻在数据抓取、数据清洗、数据解读的过程中也暗含着人的主观意志。

综上所述,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相对的客观性,这是无法避免的,新闻记者会根据自身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对其进行解码和编码,新闻报道呈现的是记者本身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反映。因此,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客观性不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是相对的。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新闻客观性,正如恩格斯所说,客观报道的基本原则是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二)非虚构写作对新闻客观性的扩容

相对的客观性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尽最大的可能向受众展现客观事实,将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高度的统一。”,而非虚构写作的“非虚构”特征与新闻实践所秉持的这种相对客观性的准则本质上是契合的,它接近社会真实,因此是满足客观性的。

恩格斯在阐述社会客观性时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冲突中产生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因此,在新闻报道中,非虚构写作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它多提供了一种竞争性的新闻报道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闻客观性也面临着被解构和重构的命运,只有以一种开放、动态的状态才能保持真理的常青,所有的理论都不能例外,都要在不同的环境中适用不同时代的细微变动。

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非虚构作品的客观性虽然引起了争议,但是我们可以寻求一种统一,实现非虚构写作与新闻客观性之间的平衡,既要使非虚构写作符合新闻客观性的要求,又要丰富新闻客观性的内涵。寻求这种统一归根结底是厘清新闻和文学的差异,取长补短,使非虚构写作这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朝着规范性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正所谓社会科学的真正学问是多领域的学问,新闻和文学本就有很多的共同点,它们的有机融合既是对新闻客观性表达的扩容,也是对新闻学学科内涵的一种补充。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记者在线上就可以完成新闻采集,这反而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而非虚构写作给予了记者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主动深入采访,通过报道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虚构写作更能反映社会真实。

非虚构写作满足了韦伯在《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知中的客观性》一文中的观点,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事件,将价值和意义赋予实在本身,某个具有独特性质的事件为什么会对特定的价值观念显现出意义,这正是社会科学要揭示的。非虚构写作相较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来说,其选题和内容更具有价值,主要集中在社会、文化领域,而且能够通过对一件事的具体描写来反映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这种对社会问题的覆盖力其实也是社会客观性的一种体现。不过,在进行非虚构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新闻客观性与入的价值关系的复杂性,要注意把握韦伯提出的“价值无涉”原则,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偏见。

结语

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与其他许多类型的新闻报道形式相比,可读性更强,传播信息的效果更明显,而且其仍在不断拓宽外延,发展出短视频等新形式;同时它也是深度报道的一种新的呈现方式,秉承着新闻责任和理想。不过记者在进行非虚构写作的时候,要把握好非虚构写作的写作尺度和文体边界,不能“越界”,否则就会违背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的基本命题之一,需要被肯定和坚持,但是其内涵应随时代而不断丰富。非虚构写作这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虽然对传统的新闻客观性构成了挑战,但同时其自身的特性和客观性本身的迷思使其为重建新闻客观性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1]单波.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J].现代传播一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9(01):28-35.

[2]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3.

[3]杨雅芸.媒体融合时代客观报道问题探析[J]今传媒,2014,22(06):52-54.

【作者简介】孙诗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客观性新闻
浅析历史的客观性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种“客观性”函数问题
科学建构论的相对主义立场
从《绸都·丝韵》谈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图书馆学视阈内的客观性原则之诠释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性评价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