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燕
《赵州桥》是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借助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等特点的具体介绍,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不难看出,“围绕特点、介绍事物”是本文的语言特质,也是学生必须了解并尝试运用的写作方法。为此,在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聚焦赵州桥的特点,引导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在介绍中内化,在迁移中运用,从而让文本特质内化为学生的言语能力。
一、畅谈名桥,激发阅读兴趣
在旅游、影视、书籍中,学生见识过不少的大桥,对桥的美观外形、巧妙设计已有一定的感受。为此,教学可由桥引出。1.同学们,在我国,有一座世界闻名的跨海大桥,它连接三座现代化的城市。大家知道这座桥的名字吗?(出示:港珠澳跨海大桥)这座桥给你怎样的印象?——自由表述,初知特点。2.你们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有名的大桥?你喜欢吗?为什么?——引导列举,简单叙述。这样引导,能让学生在对桥的列举和叙述中,把握桥的特点,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桥的特点
在历数名桥及其特点后,教师可故意神秘地说:“你们知道吗?有一座桥,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骄傲地横跨在河面上,它就是——赵州桥(板书课题)。赵州桥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至今还安然无恙?请大家带着上面的问题,认真读读课文。”——自读课文,感知特点。自读课文后,可以分节指名朗读,并重点指导把课文第一、二两个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读通顺。此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谈感受:读了课文,赵州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讲述,教师适当引导,相机板书“雄伟”“坚固”“美观”三个重点词语,并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用上这三个词语。如学生感到困难,可出示例句:1.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赵州桥不但雄伟,而且坚固,还非常美观。它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赵州桥是那么雄伟,那么坚固,那么美观。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指导朗读,理解桥的特点
课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围绕赵州桥的特点娓娓道来,语言通俗,条理清晰,联系紧密。为此,可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联系插图,在形象与语言的联系中感受和理解桥的特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可先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看图,并以所在教室为例,教师告知学生教室的前后距离,让“桥长五十多米”“九米多宽”“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中的数量词给学生具体感受,从而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并借助朗读表现其雄伟。对“坚固”一词的理解,可先让学生自我朗读,在课文第一、二两个自然段的联系中去理解、弄清坚固的具体表现和其原因,并能借助朗读,表达出坚固与设计的因果联系。进而,让学生补充句子:_________________,可见,赵州桥是多么坚固。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它的设计非常巧妙_________________。
课文第三自然段,要引导学生读出“总起”与“分述”的关系。可师生配合,教师读总起句,学生读分述句;接着全班朗读“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第一小组朗读“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第二小组朗读“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第三小组朗读“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朗读中,既要充分表达“美观”,读出龙的栩栩如生,又要读出三个“有的”与“美观”“精美”的呼应。这样引导,就能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美观,初步感知“总起”与“分述”的自然联系。
四、充当角色,促进语言内化
学习课文,仅是理解课文内容还不够,还要注重通过运用和转换,以促进语言的内化。为此,在读好课文、理解特点后,可创设情境:同学们,有一批来自外地的游客到赵县参观赵州桥,假如你是导游,该怎么向他们介绍这座桥呢?如果你是游客,在导游介绍赵州桥时可能会提哪些问题?为了帮助你们更好地互动,老师提供几个词语(出示:世界闻名 雄伟 创举 美观)供大家运用。
同桌之间练习,一人做导游,一人做游客。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赵州桥图片,教师带领一批“游客”来到赵州桥旁,请一名导游闪亮登场。(老师充当“一游客”,“导游”课前适当准备)
导游:旅客朋友,我们已经到目的地了。
游客:啊?这就是赵州桥啊,太旧了吧!
导游:是啊,“旧”——这就是它的骄傲!它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历史是不是很悠久啊?
游客:(点点头)哎呀!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还完好无损,真是少有啊!这大桥有什么特点呢?
导游: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游客:在古代,这么长、这么宽的桥,确实很雄伟。这桥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呢?
导游: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游客:哟,为啥不造桥墩呢?有桥墩,桥的承重能力不是更大了吗?
导游:是的,但是那样的话,来来往往的船只就没有这样方便了。
游客:原来如此,考虑得真周到。
導游:还有更周到的呢!你们看,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游客:这肯定是装饰用的!
导游:这固然有一定道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呢!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游客:哎哟,还真是的。在古代,这真的是一个创举呀!
导游:是啊,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游客:(竖起大拇指)真是一举两得!古代劳动人民真是有智慧、有才干啊!
示范引领后,学生对导游与游客间的互动就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对“怎么介绍”“怎样提问”也就更加心中有数。此刻,再让同桌同学进行一次“高水平”的互动。这样充当角色,转化语言,对促进内容深度理解和语言灵活运用颇为有益。
五、学习迁移,展示桥的特点
抓住特点介绍事物,是本文的语言特质。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有了比较充分的把握后,可引导学生对写作方法进行探索,并借助针对性练习,以促使语言特质向言语能力的转化。课文第二自然段可这样引导: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赵州桥的雄伟的,请联系有关词句说一说。——联系内容,清晰写法。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运用“列数字”的方法,使赵州桥的雄伟给人以具体的印象。此后,为学生提供江阴大桥的图片和资料,(资料:江阴大桥全长3071米,宽33.8米,主跨1385米,桥面中间设有分隔带,两边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桥下通航净高为50米,可满足5万吨级轮船通航)让学生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进而模仿作者表达的方法,说说大桥的“雄伟”。在学生自我练说、同桌交流后,教师出示范例,让学生读一读,再让他们自己练一练,以保证训练效果。(范例:江阴大桥非常雄伟。桥长3071米,宽33.8米,桥面中间有分隔带,两边是双向六车道。桥的两头各有一个197米高的索塔,索塔之间用两根直径为0.87米的主缆连着。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距离江面50米高的大桥洞,横跨在1385米宽的江面上,可满足5万吨级大型轮船通过)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在朗读中学生已有初步感知。为促使运用,可让他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时教师可以点拨:先总写桥“美观”,再具体讲怎么美观,这叫“先总后分”。然后引导画下写“美观”的句子,体会三个“有的”与“美观”的联系,具体感受“先总后分”的写法。接着,出示卢沟桥的图片,教师简介卢沟桥的历史。进而出示桥上的四到五个石狮子的特写镜头,让学生仔细观察,看清楚它们的动作、神态,并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而学着自己写一写。(为降低难度,可出示下列句子:卢沟桥的狮子真是活灵活现。有的小狮子依偎在妈妈身旁,和妈妈一起目视前方,龇着牙,咧着嘴,开怀大笑,也许看到了好玩的场景,被逗乐了……)出示句子后,让学生读句子,教师引导:第一句是中心句,关键词是哪一个呢?(圈画“活灵活现”)刚才看了多只石狮子,它们都是活灵活现,除了老师写的一只,还有哪几只石狮子让你印象深刻呢?——引导交流,简述特点。请你仿照课文写法及老师写狮子的例句,再选择两到三只石狮子,接着写下去。——模仿例子,具体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