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涛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形结合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数学思维,具体使用时要考虑因材施教的需要,避免复杂化,合理调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形结合思维;应用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学生自身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也都相对有限,如果呆板地传输理论内容,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而运用数形结合思维,则可以将抽象的逻辑思维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数形结合方式,更好地提升教学趣味与学习效果。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维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引导学生做好对数学理论知识与运用方法的吸收。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形结合思维运用的常见问题
(一)形式单一
数形结合实质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展现,但是教师往往运用单一的方式呈现,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当然,这种做法主要是教师为了减少工作压力,提升教学效率。甚至很多教师多年来采用同一种教学内容与套路,陷入一种教学惯性思维中,缺乏呈现方式与内容的改良。当然,这种方式对于每一届学生而言都是新的,因为他们不曾接受过。但是教师面对的学生实质上每一届都有变化,不能采用笼统的方法处理,要适宜地倾向时代变化做灵活性的改良,例如数形结合的具体样式、解说方式甚至师生互动的方式都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二)缺乏学生思维意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数学理论与能力相对欠缺,但是教师有数十年的经验与知识,两者在沟通时本身不在一个对等的水平线上。教师能够理解的事情,学生不一定能快速理解。即便是数形結合的解说,也会存在很多的理解盲点。教师容易采用成人的经验与思维去理解与讲述问题,不能有效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容易导致教师辛苦地教,学生辛苦地学,最后却不出成效。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缺乏逻辑思维与抽象思考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具象思维,要落实到具体可感的生活事物情景中,才能提升其想象力。但是很多教师缺乏足够的经验,可能不能体会到该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或者迫于教学压力,存在讲述工作的疏忽,最后将学生提升工作转嫁到家长。这种情况下,也导致家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质疑。
(三)缺乏师生互动沟通
数形结合思维虽好,但是也要基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与良好的师生互动。但是在现实情况中,会因为多种情况导致教师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师生互动沟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准,教学工作更多的进行模板式处理,无法有效地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性的调整,实现因材施教。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形结合思维的应用方法
(一)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简化
数形结合思维方式的运用在小学阶段属于萌芽培养期,形式较为简单。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数形结合为了简化理解,所以不要将其过于复杂化,否则容易降低学生的理解能力。数形结合思维的运用本身是让复杂的问题通过图形数字的简要结合来呈现,让问题更为清晰,减小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在操作上,教师要避免该方式过于花里胡哨,要合理简化所使用的结构状况。
(二)合理使用现代技术
数形结合最为便捷的教学方式是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通过PPT等方式将所有构建的图形内容呈现出来,减少书写的难度与耗时。甚至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资源来美化呈现方式,提升学生的视觉感受力。教师要意识到视觉感受力也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判断力。即在图形的表现中,通过合理的色彩使用与搭配,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积极性,甚至提升其辨别能力。而生动的结构变动转化,又能为现代科学技术对数形结合思维运用提供全新支持。教师要打破传统思维,明确数形结合不一定就是静态的画面呈现,如果有技术支持,也可以是动态性的。“形”不一定就代表是书面的图形,也可以是多种形象内容的呈现。同时要通过软件技术与网络资源来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做好素材资源的保存,为后续使用提供便捷。尤其是这种教学PPT,制作一次可以反复使用,实质上可以降低工作压力。在制作上,也可以使用现有的资源,减少制作压力。可以下载多种教学PPT资源,做好粘贴复制与细节的调整,由此满足实际教学个性所需,提升制作效率。
(三)注重沟通互动
师生之间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沟通互动,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喜好、生活习惯、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班级做个性化的教学设置。甚至设置多种教学方案,灵活运用,避免笼统一种办法。教师要直接或者间接地了解学生,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来了解当下学生的潮流元素,为教学提供更多趣味元素。
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维只是一种方式,要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工作的优化。具体处理中,教师要考虑实际情况差异,尽可能减少教学成本与准备时间,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綦春兰.合理运用数形结合方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J].考试周刊,2019(70):91.
[2]梁敏.巧用数形结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7):113.
[3]施彦恒.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形结合思维的培养[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9(3):78.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