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钊
【摘 要】 对学生进行德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而学校作为教育育人的场所,也应当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为此,小学老师应当悉心为学生讲解德育元素,并对学生进行观察和了解,以便让学生在得到“爱”中形成高尚的品格。
【关键词】 德育;小学;家校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年纪尚小,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以及感受能力还处在发展之中,因此,作为小学的教师,首先应当做的就是树立“德智并举”的教育理念,真正地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不遗余力地在课堂中渗透“爱”的元素,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手段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近教师、亲近同伴,以及亲近家长中,认识到高尚的道德品质,进而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做一个具有高素质、高品格的人。
一、悉心讲解德育元素,让德育融入自身爱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头脑中的想法会影响学生的行动,如果学生在头脑中认为某种行为是正确的,自身的行为也会跟随头脑的指示做出相应的动作。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时,为了让学生形成高尚的行为,教师也应当对学生讲解德育理论,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到哪些言行是当下社会的主流,哪些行为是违背社会道德修养的,以便学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
以珍视生命的德育教学活动来说,每个人都应当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失去的生命也不会再重来,而让学生形成珍视生命的意识,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保护意识,更加尊重自己的生命。所以,在課堂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生命的来源,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随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生命的价值,使得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都应当被重视。随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描述生命可贵的视频,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进一步地肯定生命的意义。在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组建相互交流的小组,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影片的看法,以及自身对生命的理解,使得学生在和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更懂得应当如何尊重生命,保护自己的生命。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生命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更爱护自己的生命,从而促进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师关注学生差异,让德育融入教师爱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学生和学生之间经历的事情也不尽相同,所以,学生在面对同样一件事时产生的想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当教师采用同样的德育指导方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学时,学生也不能感受到教师对个人的关注,真正地体会来自教师的关怀与爱护。为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指导,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教师也应当从自身出发对学生进行观察,并进行差异性的德育指导,从而让德育活动中融入教师爱,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下形成高尚品格。
比如,在进行德育前,教师可以利用档案记录表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从而形成对学生进行差异性德育指导的依据。具体来说,在档案记录表中包含四部分的内容,一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身高、体重、性格等;二是家庭信息,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结构、父母的职业等内容;三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近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生的量化考核成绩;四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情况等。教师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完成档案记录表的填写,并以此作为分析的依据,指出学生在发展道德品质方面的欠缺,如有的学生因为缺乏父母的引导,出现肆意消费的情况,这是学生没有正确消费观念的表现。所以,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档案“对症下药”,采用交谈、指导等方式,调整学生的价值观,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
显而易见,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档案信息表的创建,并基于此对学生进行精准德育指导,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以便学生在教师“爱”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建立同伴互助模式,让德育融入同伴爱
在学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同学,因此,同学之间的相处方式,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情况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班级风气,让学生在与同伴进行互动中形成高尚的品格。对学生进行学习管理,是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也能够发现学生对于不同的知识,所具备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量不同,为此,为了提升学生的互助意识,让学生发展助人为乐的精神,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性进行学习小组的创建,为学生践行这一品德提供平台。
例如,教师可以先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了解班级中学生对于不同科目知识的学习能力。紧接着,教师结合自身了解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定位,指出哪些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较强,哪些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较强,哪些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较强,哪些学生的实践动作操作能力较强等。随后,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保持每个小组中学生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之后,学生在小组中自由开展学习活动,并发挥自身的价值,对同组的其他学生给予自身的帮助,以便在实际参与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强化自身的助人意识。
可以看出,教师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成员的安排,能够让小组中形成互助的结构,使得每个人都拥有帮助他人的机会,以便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提升发展助人为乐的品质。
四、建立家校联系渠道,让德育融入父母爱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两个重要的场所,也是学生实现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基地,家长和教师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实际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应当注重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有意识地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改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到教师关爱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父母给予的爱,从而在父母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道德修养和品质,使得学生在教育合力中逐步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比如,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质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家长进行配合,从而强化学生的这一品质。在学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有关尊老爱幼品质的理论内容,让学生知道如何从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情出发,践行这一品质。随后,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渗透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品质指导的重要性,以及方法,以便教师在提高自身重视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这一道德品质的指导。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信息的及时交换,了解家长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品质教学的进度,并鼓励家长将自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精神的优秀经验进行分享,使得家长在共享经验中更好地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的方式,提高家庭德育的效果。
可见,教师对家长进行德育指导方法的渗透,并组织家长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增加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机会,使得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双重指导下,全方位地接受德育教学,促进自身高尚品格的有效发展。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的黄金时期,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品质的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以德育人”,并按照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德育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始终,以便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国玉.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措施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77-178.
[2]谢成娃.“信息+”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J].天津教育,2019(3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