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迪雅
摘要:戈登音乐学习理论是近年来在国际上盛行的教学法之一,在其巨大影响力的背后是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石,笔者通过阅读外文文献以及对学龄前和小学阶段音乐教学实践,探究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的心理学渊源,为我国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戈登音乐学习理论 皮亚杰 布鲁姆 加涅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086-03
埃德温·戈登,美国音乐教育家、心理学家,1960年形成Gordon Music Learning Theory,与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合称为世界五大教学法。戈登在俄亥俄州大学读教育专业研究生期间,受到当时音乐教育系系主任Neal Glenn的影响,开始接触西肖尔《音乐心理学》和默塞尔的著作。1956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音乐资质和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统计学、教育测量与评价领域课程,为之后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后任教于艾奥瓦大学,教授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实验等课程。从戈登的学习与教学经历来看,心理学对戈登的研究与实践有深远影响,故笔者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看戈登音乐学习理论,希望有助于规范化、有序化的音乐课堂教学。
一、研究缘起
笔者在整理文献时发现目前我国有关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的研究较少,出版的书籍仅许冰的《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和梁小娟翻译的《音乐的学习顺序》,从心理学角度对戈登音乐学习理论进行研究的文章有梁小娟的《探微“预备听想”的心理学基础及其音乐教育学意义》以及许冰的《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第二章第二节,而且笔者在阅读时发现梁小娟的文章只对预备听想的心理学基础进行探究,未涉及音乐学习的顺序与音乐资质;而许冰《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在理论基础部分的叙述,只是笼统概述了皮亚杰、加涅、奥苏伯尔、布鲁纳的理论,并没有具体比较,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心理学理论对戈登产生影响呢?笔者针对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的三大理论(听想、音乐资质、音乐学习的顺序)问题展开探究。
二、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的心理学渊源
(一)预备听想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听想是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的核心,所谓听想就是当音乐并不实际存在时,仍能够被感悟和聆听,针对早期儿童,戈登在听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预备听想”的概念,戈登认为早期儿童大脑皮层的神经突触数量最多,细胞能向各种官能转换,发展各种能力,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倘使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发展音乐能力,就会往其他领域发展,所以早期儿童的预备听想训练是必要的。笔者通过探究发现戈登的预备听想理论是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于是将两者理论一起比较并分析异同。
由图表可知戈登将预备听想分为三种类型与七个阶段,第一种类型是适应,儿童在2~4岁以前还没有形成对环境的意识,此时会经历注意、随机性反应、目的性反应三个阶段,孩子先用听觉收集环境中的音乐信息,再通过律动和不成型的语言对环境中的音乐做出反应,但此时的反应与音乐本身并不相关,最后,孩子们学会用律动与语汇对音乐做出相关反馈。第二种类型是模仿,模仿发生在2~4岁,孩子们开始对环境进行有意识地思考,经历去自我中心与打破原本模式两个阶段,开始认识到原先的律动没有与音乐相联系,尝试精确地模仿音乐中的音调型与节奏型。第三种类型是同化,处于3~5岁至4~6岁的孩子对自身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分成内省与协调两个阶段,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缺乏歌唱、呼吸、律动和吟唱的协调性,直至协调阶段,这四个要素才能很好地配合。
瑞士心理学家、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在他的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到了“同化”与“顺应”概念,他认为同化是人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将新的信息纳入认知系统,顺应是指人对自身认知结构进行自我整合,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阶段,这种“同化”“顺应”的理论与戈登的预备听想不谋而合,预备听想也是在音乐的环境中将音乐要素纳入认知系统,通过内省与协调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阶段。
现在笔者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戈登音乐听想七阶段进行比较,戈登预备听想的前三个阶段对应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第一个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各种感官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如预备听想中的随机性反应;预备听想的后四个阶段大致对应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二個阶段(2~7岁),在此阶段,皮亚杰认为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视觉、听觉等让学生辨别音乐材料中的各音乐要素,如戈登所强调的在音乐语境中的音调型与节奏型学习,但在此阶段我们还能看到戈登与皮亚杰的分歧,戈登认为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对环境与个人有意识思考的能力,即去自我中心,而皮亚杰认为该阶段的儿童仍是自我中心化的,认为所有人看到的世界与自己相同。
笔者并不能从戈登预备听想理论中找到与皮亚杰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对应的阶段,但从戈登研制的IMMA“中级音乐听想能力测量”与AMMA“高级音乐听想能力测量”能看到相似的年龄划分情况,IMMA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7~12岁),大致对应具体运算阶段,戈登就音调和节奏两个维度设计试题,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对音乐各要素的守恒能力;AMMA是为五年级到成人设计的测验,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已具备假设—演绎推理能力与可逆性思维。
(二)音乐学习的顺序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戈登认为音乐学习是有序的,教授音乐时教师应该按着具体步骤,分为技能学习的顺序和内容学习的顺序。其中技能学习的顺序又有辨别与推衍,辨别学习是推衍学习的基础,通过模仿演唱的歌曲、记背乐曲片段,积累音高型与节奏型等音乐基本单位;在推衍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学、怎么学,从熟悉的事物推衍出不熟悉的事物,并进行创作。内容学习的顺序又包含音调学习的顺序与节奏学习的顺序,戈登概括了音调学习的阶段:大调式和和声小调(主功能与属功能、下属功能、所有功能)、混合利底亚调式、多利亚调式、利底亚调式、弗里几亚调式等。节奏学习的顺序中,先教授常见二、三拍子,再教授不常见不成对拍子、再到复合拍子。戈登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他的音乐学习的顺序具有合理性、可操作性,对我们的音乐教学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如果我们将戈登音乐学习顺序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布鲁姆提出的认知领域的六层次与音乐学习顺序有很大相似之处,布鲁姆认为认知领域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大层次,知识是对原先学习材料的记忆,是最低水平的认知结果,比如我们在音乐语境中通过模仿获得有关音高型与节奏型的记忆,对初学者来说可能是无意义音乐语汇;在此基础上对把握材料的意义,具体的方法可以是转换、解释、推断,在音乐学习中学生能将唱名与符号联结,前两个层次对应戈登的辨别学习顺序。第三个层次运用,即将习得的音乐元素运用于新的音乐环境中;分析与综合是先理解音乐各部分关系再综合成新的部分,最后,布鲁姆认为还要具备对材料价值的判断能力。这后四个层次可以对应戈登的推衍学习顺序,学生开始着手将习得的音乐元素有效地运用于创作。
(三)音乐资质与加涅的学生素质观
音乐资质(music aptitude),戈登对音乐资质的解释是获得音乐成就的潜在能力,在0~9岁这种音乐的潜能是发展的,9岁以后音乐潜能趋于稳定,所以音乐潜能是先天与后天综合的结果。音乐资质对应加涅学生素质观中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与人格特质,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音乐智能是八大智能之一,属于能力的范畴。对于发展中形成的素质的教育,我们应该考虑学生音乐资质上的差异,先天的音乐资质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戈登发明了PMMA,为幼儿园大班到三年级学生设定的“初级音乐听想能力测量”,能帮助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音乐资质,因材施教;同时,为早期音乐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能促进音乐资质的发展。
三、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戈登教学法实践探究
教育心理学理论发展相对完善,但是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却并不完善,多数音乐教师只是将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的几大理论表层地与音乐教育结合,如何有效地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有效地结合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可置否的是,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音乐教育实践蓝本。
笔者运用戈登音乐教育理念对学龄前以及小学阶段学生展开教学实践,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是不同的。首先,我们以一节戈登的早期幼儿音乐启蒙课《红伞》为例,这首《红伞》是多利亚调式,复拍子,针对适应期(2~4岁前)儿童展开教学时,我们让孩子们一边用身体律动感受旋律(随意挥舞丝巾、随意的空间运动),一边用无意义音节演唱,在重复多次后,我们停止演唱,保持律动,最后让孩子们唱出主音。在低龄儿童的音乐教学中,我们用肢体律动与歌唱让他们感受音乐要素,尽可能地让他们专注于某一个音乐要素,主要是音调与节奏,并训练初步的听想能力。针对模仿期(2~4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演唱1、2小节,听想3、4小节,用高、中、低空间表现音高。到了同化期(3~5到4~6岁),尝试着让孩子们打出节拍,关注节奏这一音乐要素,并根据节奏在空间中律动。
再以小学五年级音乐课《凤阳花鼓》为例,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音乐要素守恒概念,教师在课前出示一段锣鼓节奏,学生能迅速理解各节奏型之间关系,并在歌曲中找到该节奏型对应的音乐片段;此外,当老师要求对比两个版本的《凤阳花鼓》时,学生也能很快描述出速度、力度以及情感的差异,可见学生在此阶段已经对音强、音色、速度、时值、音高有深刻理解。针对该阶段的学生,音乐教师要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接触、聆听音乐,发展音乐理解力。
在两个案例中,戈登音乐教育理论的三大内核:听想、音乐学习的顺序、音乐资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戈登帮我们解决了“怎么教”与“如何教”的难题。反观我们当下的早期音乐教育,呈现了两个极端发展趋势,一是过于忽视,家长任凭孩子参加算数、英语、语文的课外补习,忽视音乐能力发展,使音乐学科处于边缘地位;二是过于重视,“拔苗助长式”的音乐教学,在孩子学会聆听之前,过早地强调识谱,在孩子没有形成音乐感受力之前,强迫他们机械模仿单调的手指练习,甚至用功利的眼光看待音乐学习,扭曲音乐教育根本目标——审美,向表演、测试、加分等功能性目的转变,最终磨灭了对音乐的兴趣。我们更应该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用听想唤醒孩子的音乐兴趣,遵循音乐学习顺序,尊重每个孩子音乐资质的差异,让整体国民音乐教育进入新阶段。
参考文献:
[1]Edwin E Gordon.All about Audiation and Music Aptitude[M].Music Educator Journal, 1999.
[2][美]埃德温戈登.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秘密[M].余原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3][美]埃德温·戈登,温迪·瓦勒里欧等.音乐与游戏[M].Music Play,王甘,刘昊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Edwin E Gordon.Learning Sequence in Music-A Contemporary Music Learning Theory[M].Chicago:GIA Publications,Inc,2007.
[5][美]邁克尔·L·马克.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6]许冰.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7]詹燕君.浅议爱德温戈登博士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思想——略记“2007年国际音乐智能教育研讨会”[J].人民音乐,2008,(04).
[8]续润华.滕大春论外国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12),
[9]吴珍.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研究[J].中国音乐,2009,(01).
[10]梁小娟.探微“预备听想”的心理学基础及其音乐教育学意义(上)[J].乐器,2010,(11).
[11]梁小娟.探微“预备听想”的心理学基础及其音乐教育学意义(下)[J].乐器,2010,(12).
[12]苏杭.埃德温戈登的教材《即时投入》之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