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瑞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给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促使学生在多樣化教学引导之下,积极思考、探究地理知识,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地理素养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就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当下高中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依旧不思进取,仍然使用“放羊式”“表演式”“灌输式”等陈旧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索然,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累。为寻求高中地理的最新突破,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打造符合学生发展的地理教学模式,以便让学生接触到更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过程中,有助于教师高效开展地理教学,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那么,具体该如何开展地理教学呢?
一、思维导图入驻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数形结合,发散学生思维
要知道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知识点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激发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能够针对相应知识点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比如,在教学湘教版中《水循环和洋流》一课时,为让学生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洁的语言表示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相关学习,具体操作如下:
笔者先出示相关的世界洋流图(图1),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绘制世界洋流模式简图(图2)
在学生画图之时,笔者时刻注意学生画图之时有无出现错误,如各洋流出现的纬度位置,南北赤道有无画在赤道上(备注:赤道地区为无风带)等。为让学生更好地用简洁的语言表示洋流的分布规律,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之时,能够更好地运转思维,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如图:
数形结合的思维导图将世界洋流分布的两大循环系统简洁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自主理解与掌握。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思维导图没有好坏之分,只要能够呈现出学生思维活动过的痕迹即可,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逐步完善他们的思维导图,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突破地理知识的壁垒,攻占相应“防线”,促使学生构建起自己的地理学习系统,为其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思维变革,促进全面发展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能够令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发散和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将思维导图更好地运用到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总结众多知识点,突破地理重难点,掌握地理知识扩充点,进而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水平,助力教师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区域产业活动》这一整章知识点之时,为让学生能够总结众多知识点,建构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总结与整理,通过相关整理,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各个章节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并将思维导图中使用各种突出的颜色标明,重点突出,知识点关联,学生把控知识点的能力得以提升,夯实了地理学习基础,为今后开展地理学习做了铺垫。
(三)使用导图,培养思维建模能力
由于高中地理知识极具复杂性,学生在综合性思考知识时,需要综合考虑要素、时空、尺度等方面要素,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将这些要素简单地进行组合,学生在思考之时会产生一定的困惑。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当重点对学生进行地理综合思维的指导。运用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思维建模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若对综合性分析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以便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变简单变可视化,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建模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时,教师可运用“5W模型”,即:空间位置(Where)、时间过程(When)、地理要素或现象(What)、问题或产生原因(Why)、策略或影响(How)。运用这个思维模型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湘教版《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章节内容之时,针对“荒漠化的治理”的内容,笔者便借助思维“5W模型”来引导学生对荒漠化的防治进行综合思考。即:What(什么是土地荒漠化?)→Where(世界上荒漠的分布在哪里?有什么特点?)→When(土地荒漠化开始如何形成?是如何发展的?)→Why(是什么原因导致土地荒漠化?)→How(土地荒漠化有什么危害?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治荒漠化的发展)。通过运用模型思考就能较好地提高综合思维的有效性。
二、STEAM教育的融入,创建多元化地理教学
(一)构建专业化地理实验室,增强学生地理学习体验
STEAM教育理念的使用,旨在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让各个学科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所服务。为有效发挥STEAM教育理念,构建强大、专业的地理实验室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便让学生借助现代化的高科技专业工具,将难以理解且抽象复杂的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等都进行具体化、生动化和可视化展现,这对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和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视线拉入地理学习活动当中,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率的同时,亦能够逐步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体验,进而便于教师高效开展地理学习活动。比如,实现地理实验室的数字化发展,配置最新数字化系统,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地理知识。如AR互动沙盘的软件部分结合了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交互仿真、图形学等众多科技,完美地将地貌形态展现出来,同时还可以将流水堆积、搬运与侵蚀作用过程实现可视化展示。这样的若受学校教学资源发展的限制,没有相关技术构建科技化、专业化的地理实验室,教师亦可将与此相关的VCR视频搬上银幕,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相关的“对接”,让学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亦能够享受到“plus升级版”的地理教学,以便填补地理教材上平面等高线的枯燥环境,瞬间燃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让学生主动探寻地理知识,以逐步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地理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打破各门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的研读发现,其中涉及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节的知识,涉及科学这门学科的知识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中涉及科技这门类的知识点等。鉴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STEAM教育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打破各门学科界限,引导学生参与到各门学科综合互动当中去,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助力教师构建高效化的地理课堂。这就需要地理教师能够整合学校各种教学资源,整体把控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现各学科之间的完美对接,并碰撞出新的火花,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地理教学服务,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过程当中,落实“以生为本”,实现学生做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则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营造好地理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学习知识,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相关学习,借以提升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實现创造性学习,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和水平。
比如,在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时,笔者预留出一部分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将课下借助网络查询的有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科技知识进行交流,以便为笔者开展教学奠定相应基础。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象,笔者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归纳太阳辐射的维度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和全球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的特点,在此环节中,可借助专业化地理实验室或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实现科学相关知识的引入,以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这部分的抽象知识,借以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思想看待宇宙与地球的影响,从而形成科学、辩证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三、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以便借助先进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打造专业化的地理课堂,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地理学习能力,让学生有能力应对今后的地理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素养和水平,助力教师构建高效化的高中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彭建睿.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实践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2]赖月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的认识和实践[J].职业技术,2007(14).
[3]唐刚.试论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才智,2019(30).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