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
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世界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肆流行影响,外贸加工企业面临的出口订单大量减少或取消,而同时原料又进不来,其出路何在?
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为外贸加工企业外转内打通“堵点”带来了政策红利并指明了方向。这也是我国为稳住外资外贸祭出的第二大“杀手锏”。
立下汗马功劳
“我们生活中大量的工业品和消费品都是全球范围内加工贸易合作的产品,既关系民生,也联动就业。”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说。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形成的新型贸易业态。与一般的贸易形式相比,加工贸易有一个特点是“两头在外”,是开放型经济和国际产业合作的有效形式。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工贸易规模和占比也有所下降,占外贸的比重由1998年最高时的53.4茗降至去年底的25.2%。
“在此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今年以来,商务部会同相关地方和部门,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李兴乾说。
2019年,在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9.1%的情况下,我国中部地区同比增长3.2%,西部地区同比增长3.5%,四川、重庆、安徽、江西、陕西等中西部省份外贸均实现了增长,其增量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2019年中西部加工贸易占全国加工贸易的比重,比2015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达到23.3%。
“改革开放40年来,加工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带动就业、助推贸易大国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表示。
面临“双向挤压”
“当前,国际疫情严重>中击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加工贸易受疫情的影响更为快速直接,面临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双向挤压。”李兴乾分析说。一方面,出口订单在减少。目前,我国的贸易伙伴几乎全部发生疫情,国际市场需求明显萎缩,主要经济体的生产大面积停摆,企业在手出口订单被延期或者被取消,新增订单同比下降。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受阻,进口原材料、零配件存在困难。我国加工贸易进口以中间品为主,占加工贸易进口额的80%以上,主要来自亚洲周边国家。受疫情大流行的影响,相关国家零配件的供应能力明显下降,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增值再出口。
多措施助转型
“当前加工贸易企业面临诸多困难,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形势研判,会同有关部门从四个方面推出稳定当前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举措。”任鸿斌说。
任鸿斌说的外贸加工四个方面红利政策是指:
一是暫停征收内销缓税利息,暂免征收至年底。加工贸易企业将保税进口料件或制成品内销时,除按规定缴纳进口环节税收外,还需要缴纳缓税利息,暂免今年4月至年底的加工贸易内销缓税利息,可以降低企业的内销成本,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二是扩大内销选择性征税试点,将范围扩大至所有的综合保税区。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加工贸易企业申请内销时,需按规定缴纳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进口关税可以选择按其进口料件或制成品来缴纳。利用该项政策,企业可以自主合理地降低税赋。目前,这项政策已经在全国4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实施,其中24个是综合保税区,试点扩大至全国113个综合保税区,更多的企业将从中受益。
三是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加快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外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重要主体。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已经启动目录修订工作,其中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重点增加了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条目,以优化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更加侧重提升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以优化加工贸易区域结构。
四是调减禁止类商品目录,将已不属于“两高一资”的产品从目录中剔除。现行禁止类商品目录主要包括石化、皮革、钢铁、有色金属、木浆等生产过程能耗、污染和监管风险较高的产品,共计1862个10位海关商品编码。我国将在符合环保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缩小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种类,支持企业开展加工贸易。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工贸易仍是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贸易方式。”李兴乾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制造产业体系,是加工贸易产业成长发展的沃土。下一步,我国还将从三个层面持续发力,推进加工贸易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一是用好载体。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海关总署,加强44个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3个承接转移示范地的建设,发挥好这些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提升整体承接能力。
二是平台对接。发挥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等平台职能,设立承接梯度转移专馆,举办定向的对接交流活动,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开展承接环境推介,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东中西产业对接。
三是要研究实施差异化政策。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等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给予一定的倾斜支持,提升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能力。
抓机遇谋转型
尽管有多项支持外转内政策出台,但多家外贸企业负责人表示,短期看要消化掉这些产能,依然压力不小。一方面是,国内疫情虽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内需的彻底恢复尚待时日,“发掘国内客户需要时间,切入国内新客户没有几个月是不行的,关键是还能不能挺到那个时候。”另一方面,也有企业认为,由于国内外产品的定位不一样,习惯了国外的标准,面向国内市场会有很多不适应,价格上也不见得有优势。这是因为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外贸工厂的标准都比国内高,成本也相应偏高。
一位产业观察人士表示,疫情暴露了中国制造业的系统性问题,中国需要转型到附加值更高的生产环节,未来底层的制造业已经很难生存了。只有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由加工组装向技术、品牌营销转变,才是未来更好的发展之道。
李兴乾强调指出:“加工贸易企业要抓住当前的政策利好,着力提升加工贸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由加工组装向技术、品牌营销转变,推动生产制造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