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2020-08-06 14:39徐雅娣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徐雅娣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因为核心素养的改革要求,提出了“大语文”观。即要以更大的视角和格局,重新认识语文,审视课堂教学,突破传统的语言学习,拓展充实基础常识、文化素养、人文情怀等内容;突破语文课本,创新课堂教学载体,与时俱进多样化地实施教学。因此,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就如何落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进行探究,希望可以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教学问题与困惑

初中语文日常课堂基本上是按照“新课导入”“感知课文”“深入探究”“课堂赏析”“归纳总结”“布置作業”等几项内容为主体展开的。在实际的课堂运用中,又会根据课文的内容有所变化,但都不会跳出这个框架。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的时候:

师:同学们都曾学习过《问刘十九》这首诗,请同学们一起和我回忆背诵一下。

生:绿蚁新醅酒……

师:这是诗人白居易为我们描绘的冬日一景。其中有景,有情,又有趣。这和我们所体会到的冬天一样吗?

生:不一样,我们的冬天在教室上课。下课在打雪仗。(哄笑)

师:同学们的冬天也很有趣,但是却有些单调。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济南,领略一番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

以此完成新课导入。学生的兴致和热情往往都会被调动起来。而接下来的感知课文,一般都会采用默读、解决字词问题、齐声朗读等方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重要的细节内容,再逐步以板书的形式展开深入探究。当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作者的主题思想和感情之后,再整体赏析或进行字词句段的赏析。最后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从上面的日常教学实际中看,似乎一切都显得非常顺利,然而在考查学生的时候,其结果却并不理想。这使得广大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困惑。不明白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于是,教师反复修改教案,提升和引进各种教学手段,虽有一定起色,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后,教师也只好将之归咎于学生学习不认真、功夫不到位等方面。

事实上,问题的根本所在是学校和教师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更遑论课堂教学能够围绕核心素养而展开。从整体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班为单位,使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评价。常出现“老师教,学生听”“填鸭式”“灌输式”“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奋笔疾书。这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堂。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便是听老师讲课,记笔记并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普及,但也会造成学生缺乏思考研究的能力,形成“死读书”的状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更是一点帮助都没有。另外,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墨守成规,而学生的参与度又低,参与方式也很单一,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因循守旧”式的样式,日复一日,学生和教师都十分疲倦,教育教学成果自然不佳。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可以说,一切教育改革活动都是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素质、立德树人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培养方向。要切实将这一内容落实,就必须改革与之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课堂教学手段。

(一)改变教学主体,激发学生的原动力

主体化教学改革是落实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主体是语文教师,讲课的内容、进度;课堂的活动设计、讲授方式;运用的教学媒介以及是否运用教学设备等都是由当堂的老师所决定。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反而缺少主观能动性。学生在上课之初,如果老师没有布置过预习的作业,则大部分是处于懵懂未知的状态,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无知,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还是一副小学生的样子。这样,导致语文课堂在开始之初,教师不得不精心设计一则导入内容。新课程以来,许多教师对导入方式大力创新,有情景式、有启发式、有发问式。虽然精彩纷呈,对课堂带入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这并不能被视为主体化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其实际是对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的补充,是对传统课堂导入模式的一种创新,不能被看作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进行的有意识的创见。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处于青春期阶段,其心理也出现叛逆。小学时候教师权威式的讲授、家长式的安排管理必然会与其天性相冲突。如果还沿用传统的内容,或者对学生进行压制使之服从,或者与学生之间关系破裂,相互之间爱答不理,这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当然,也还有一些教师过分注重学生主体,课堂上任学生胡思乱想,完全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根据本人的教学心得和体会,主体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要从主体的位置上退下来,让学生向主体的位置上攀登。并不是教师不作为,学生乱作为。也不是说,教师不是主体了,学生就会自动变为主体。而应该是教师从“喂学生吃饭”变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吃饭”,从“抱着学生走路”变成“让学生自己走路”。这是一个由替代到扶持,再到独立自主的过程。

例如,新课导入这一教学步骤,不如改为导入课。以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行导入学习中。仍然以《济南的冬天》教学为例。事实上,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相关类型的散文,最典型的是朱自清的《春》。于是,在课堂上: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了。今天的这篇《济南的冬天》也是一篇散文,只是将描绘对象换成了冬天。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呢?请大家先研究学习,我们一会再交流。

(过了十分钟,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

生1:老师,我把这篇文章读了又读,感觉是不一样,但不知道不一样在哪,要怎么学习。

(许多同学附和,也有一些同学举手)

生2:我知道,两位作者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我们要学习不同的语言风格。

生3:两位作者描绘季节所选取的景物都不同,可是那么多景物,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择啊?

……

在课堂上,学生有的提出问题,有的解答,有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莫衷一是。但这也反映出了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还有的学生依然停留在感觉学习阶段,没有建立语文学习方法,也不懂得思考,还是在凭感觉说话。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便可有的放矢。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不断刷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智能化的、高科技的生活内容。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从生下来就身处信息化和科技化飞速发展的阶段,从小就接触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和电子产品。现代化的、媒体化的、信息化的课堂正是符合他们生活的最熟悉的场景。在教学中,老师不要害怕学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而是要合理引导其正确使用。当课堂上出现各类电子产品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通过合理运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课堂效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深度也因为这些先进的学习工具的使用变得更广、更深。

因此,要积极运用和引导学生使用电子产品进入课堂、介入学习过程中。

例如,依托“电子白板”组织学生学习《济南的冬天》时:

生:老师,语言风格主要有哪些名称呢?我发现我无法形容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师:为什么不使用你身边的“学习工具”呢?你看老师是如何用它来解决问题的。

(师:通过简单的操作将大量的资料资源搜集并展示出来。运用其中的筛选工具对内容进行简单的筛选,之后用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最后将问题答案展示出来,一目了然)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很快就发现了这篇课文语言风格的不同,老师现在传到你们的电子设备上。这些资料,对应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每种语言风格的称谓也已经标注出来了,仔细体会一下,就可以找到对应的名称了。希望大家可以迅速找出本课的语言风格。

(学生利用电子工具,迅速将资料表格化,通过对比学习,找出了本课对应的语言风格,完善地掌握了关于语言风格的知识内容,提升了体会和理解语言风格的能力)

(三)重视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内驱力

互动式教学模式最早被运用在音乐教学训练中,是由20世纪国外学者的互动训练教学理念发展而来的。主要指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激活课堂,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思考和交流的热情,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围绕兴趣展开的教学方式可谓数不胜数,但较为长久和实践性最好的则是互动式教学。要知道,人是社会中的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独立自主的要求十分強烈,从思想到行为无不体现着他们的个性需求。学生在这一阶段已经有了迫切融入社会的要求,已经开始展现出一定的社会交往属性。而人际交往、沟通交流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群体性的人的必然需求。在课堂中,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往交流,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学生之间的互动,总是能掀起课堂教学的热潮。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才是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但必须注意的是,互动式教学不能沦落为互动式“派对”。一切都要以教学为中心展开。因此,要特别注意和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济南的冬天》课堂中:

师:同学们,今天的分组是老师有意而为之的。对于还处在感觉学习阶段的同学,老师要求大家以本课为例,学习阅读理解的方法,总结归纳之后,在课堂上做讲解;从语言风格入手的同学,着重于语言风格的比较,建议大家将本月学习的几篇课文对照比较,总结归纳之后,在课堂上交流;从写作手法入手的同学……

针对学生上一节课表现出来的不同基础,对学生进行灵活分组。这种分组随着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对不同内容表现出来的能力变化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地一次性分组。这种方式下,学生自主学习性强,而教师主要以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扎实学生学习功底的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有效培养。

(四)开展实践教学,丰富学生的表现力

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书面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不仅要能灵活运用口语进行交流和理解,还要运用书面语言实现非面对面的交流和信息传递,更高一级的则是要形成文学性质的具有文艺素养的语言表达。因此,卷面性质的实践是语文学科必不可少的形式。

但是,语文是活的语文,如果限于书面,那不仅不符合语文教学的目标,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积极创新和运用丰富的实践形式,开展生态化教学便成为当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题中之意、内容之一。传统的演讲、辩论、表演是必不可少的,而现代化的小视频、配音等,也是需要引进的。实践的方式愈丰富,课堂的生态便愈健全,学生的素养也便愈全面,这有助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表现力。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中,我先根据课文内容录制了一个小视频,然后通过剪辑去掉我的声音,分享给学生后,让学生进行配音。学生在配音的过程中逐渐与我的表情、语气和节奏相契合,充分理解了朗读与说话的不同。之后,我则让语言风格组的学生录制不同语言风格的小视频,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和评选,看谁的小视频收获的“赞”最多。让写作方式组的学生在群内发表模拟小作等。这种方式下,学生实践的兴趣极高,强化了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五)开展项目教学,拓展学生的创造力

针对以班为单位的传统行政化设置,许多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比较突出和影响较大的是“项目化”教学和“走班制”,都是打破原有的年级、班级制,根据相关项目重新编排上课,学生学习项目分为“选项”和“专项”课程,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于初中语文来说,学生面对的知识内容和阅读的书籍不应该仅限于教材书本。因此,除了开设“阅读项目化”课程,使学生在传统课堂学习训练之外,还要鼓励学生依据各自的兴趣到不同课堂中去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阅读实践、探讨,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补充。

例如,本班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开展了为时一周的“老舍和他不可不说的著作”这一阅读项目,不仅本班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他班喜爱老舍先生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进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学生积极研读,提出了许多具有创见的观点。这极大地增强和拓展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六)完善评价体系,铸就学生的自信心

长期以来,我们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一种可以量化的考试评价,即成绩单。从升学考试到各学期期末考试,从联考到各学期期中测验,从各类竞赛到每日一测、随堂小测,考试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涯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严重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和本真。在学生中“凡是能取得高分的手段都是好手段”的思想观念逐步取代了学习、提升、上进,这使得学生能力变得极为狭隘。除了答题,他们变得一无是处,出现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这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思考、扎实知识、开发思维、培养能力等需要完善的评价体系,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信心也需要完善的评价体系。

仅以课堂评价为例,在学习完《济南的冬天》这一课后,我选取了几位优秀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一些课堂实录剪辑成纪录片在课堂中进行放映。这种以纪录片为课堂评价的方式一经运用,便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在纪录片中,既看到了曾经学习和研究的样子,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习成果进行了深化和巩固。学生在感动中得到了升华,在感动之余,也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增强了自信心。

三、成效与思考

综上所述,在新教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围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而展开,体现在课堂主体的变化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手段的变化上,也体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变化上。无论是以学生为主體,还是互动式教学课堂;无论是电子信息,还是现代化教学;无论是生态体系,还是文化传承,语文课堂已非传统面貌的课堂教学,更非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了。可以看到,通过《济南的冬天》这几堂课的教学,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提升了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和表现力,促进了他们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塑造和发展,真正落实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摆脱了“死读书、读死书”的错误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另外,必须看到的是,围绕核心素养的改革,除最直接的教学手段外,教学内容也十分重要。要知道,语文学科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要义。许多学校都积极引进和开设了“国学课堂”“经典讲堂”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传统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和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十九大”更是提出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发展道路。语文,正从简单的课堂教学,上升为更有战略意义和重大意义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承担着更多的人才培养重任。这都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改革语文教学,有效地落实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限于篇幅,本文简单地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日常以及结合课堂实际,就如何落实初中语文课堂核心素养内容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明武.初中语文教改的误区[J].文学教育,2017(3).

[2]孙启彬.语文素质教改背景下国学经典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J].基础教育,2019(9).

[3]沈心天.更新教育观念,探索语文教改新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

[4]龚金喜.初中语文“双主双思”教改实验[J].教育资讯,2015(10).

[5]何莉娜.浅谈新教改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8.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