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准扶贫一方面对能否顺利完成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非城市地区的稳定和抱团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黏结剂作用。近年来,我国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给予高度重视,从不同的角度对精准扶贫进行解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创新性地从公共政策工具分析的视角对我国的精准扶贫问题进行了探析,从强制性工具、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推行和实施高效的精准扶贫政策工具四个方面对我国精准扶贫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公共政策工具;精准扶贫;问题探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1.105
1 公共政策工具相关理论概述
1.1 公共政策工具的概念
所谓的政策工具,又可以称为治理工具,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为了实现政策而实行的手段。一个政策想要进行推广,那么其选用的治理工具就必须要合理实用。
1.2 公共政策工具的分类
(1)自愿性工具。这一个概念指的是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分别依靠社会中的力量自主的去将公共问题加以处理,政府在其中只起到引导作用。自愿性工具来自志愿者组织、社工等自愿性质的群体和组织,他们进行免费服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自我本体进行精神上的满足。
(2)强制性工具。这一个概念指的是政府以国家意志为手段对一部分目标群体强行施以措施,使其以预想中展望作为最终目标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通常为了实现最终目标会选择直接提供手段来处理社会公共问题。
(3)混合性工具。这一个概念指的是将上述两者进行结合使用,使得其兼具自愿和强制的性质。在面对社会公共问题时既可以以政府为主力量,也可以以社会自主团体为主要力量,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混合制有比前两者更好的适应性和更加灵活的特点。
2 我国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
为了实现我国之前设立的小目标也就是2020年全面脱贫的战略目标,201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措施,在该项政策开始之际,在各方包括政府、市场等多方共同协调下,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贫困地区面积也明显减小。依照现在我国标定的标准来看,2017年全国共计2000余万人成功脱贫,与上一年相比脱贫速度明显加快,比年前制定的预期目标提前完成了半年,并超额度完成了目标。此次顺利超额完成目标也是从2013年以来连续数年实现每年帮助脱贫人口超过千万大关,迄今为止已经总计帮助脱贫人口达到了7000余万人,全国的贫困率也由早几年的10%下降到了3%,降幅达到了7个百分点。在这些脱贫人口中脱贫数量最大的是妇女,按照统计的数据来看从新的扶贫计划开始实施到现如今,总计减少的贫苦人口中妇女占比过半,其余才是老人和男性。
3 我国精准扶贫的政策工具运用中面临的困境
3.1 国家意志与顶层设计
实现扶贫开发,着力解决贫困地区,要求各级政府的扶贫工作有效地反映在贫困的人民群众中去。只有当扶贫工作的好处体现在有需要的人身上时,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中央政府强调为了做到精准扶贫,需要“因地制宜”,而基层政府,作为执行主体似乎只有“一刀切”才能做好由层层上级施加下来的政治任务,正是因为这样,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中,中央的意愿到了地方就“变了味”。
3.2 基层政府的选择偏好
基层政府部门靠着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能够填补这一项巨大工程所需要耗费的资源的,而且后者这个体系想要有一个巨大的成果其需要的时间是很长的,而对于基层官员来说在短时间内做出最大的政绩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少有基层政府部门愿意投入巨大的资源来给后任做嫁妆。毕竟,在目前来看想要实现晋升最好的武器就是有着好看的政绩。但是从政策工具本身所存在的特点来看,将社会组织和个人力量进行引导进入无疑可以使得脱贫致富更加快速简单,触手可及。但考虑到地区进行此项治理工具的选择以后就要对其进行后续的跟进,比如产业调研等又需要一大笔的投入,特别是对帮扶对象进行相关培训时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引导统筹等,这样一来政府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常常不愿意选择相关政策工具。
3.3 农民地位“边缘化”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农民还普遍存在不乐意参与,不想参与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中规定对帮扶对象要具体实施到个人各户之中,但是有一些人因为面子问题不肯拉脸面接受帮助,宁愿继续处于贫穷之中也不愿参与。某村的贫困帮扶人口名单出来之后,管理人员将本村帮扶贫困人口名单张贴在公告栏处公示,有数位已经被评为帮扶对象的村民感觉成为贫困人口颜面大失便要求自动退出帮扶体系,并划去名字。像上述中一样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愿意被帮扶的对象还是很小的一部分,随着国家对帮扶对象的投入越来越大,相关方面的人对其积极性还是有大的提高的,但是这样就导致了又有一部分人因为长期霸占帮扶名额不肯退出,即使是在已经脱贫后也不愿意放弃该资源,这样就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4 公共政策工具视角下的精准扶贫问题
4.1 合理运用强制性政策工具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为使扶贫政策落实到贫困户,使得国家意志与顶层设计与基层的实际实施情况相吻合,矫正基层政府的不良政策选择偏好,应该对强制性政策工具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具体实施方面:①对基层政府是否高效率实施党和国家的具体政策措施进行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恶意曲解上级政策和文件的集体和个人进行有效监管。②政府应改进增强公共政治主题能力欠缺,确保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规范化的实施的必要条件。
4.2 创新运用混合性政策工具
人民群众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的是公共政策客体的角色。公共政策客体针对的即是公共政策的保障群体以及影响力,简单来说,就是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文章在第三章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工具运用中农民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不断出现边缘化的问题。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运用强制性工具,还要增加自愿性政策工具的运用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避免出现不良影响。在今后的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加强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使得当地贫困居民对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確的认识。针对农民普遍存在因为碍于面子而不乐意参与、不想参与,长期霸占帮扶名额不肯退出,即使是在已经脱贫后也不愿意放弃该资源的问题,要安排村委会出面对其进行劝说或者集中进行讲解普及精准扶贫的好处和作用,让村民改变陈旧的想法自愿接受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
4.3 推行和实施高效的精准扶贫政策工具
如何正确选择精准扶贫的工具又该如何正确使用这一套工具,从而实现一年以后的全面脱贫的目标,是很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选择好工具并对其加以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现有的精准扶贫问题,但是总的来说是需要多方来进行协调统一的,不仅仅是政府方面要出力出资源,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及企业等多方也要积极参与进来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推进除了政府领域外的其他领域参与其中,如何使得这几方进行系统的调配等都是需要现行考虑的问题。
5 结论
文章通过对扶贫工作中政策工具供给入手,分析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后,政策工具的使用重心由强制型政策工具向混合型政策工具、自愿性政策工具转变,这种政策工具的变迁带来的政策效果变化,试图从政策工具的影响因素与成本一一收益角度进行研究。详细分析精准扶贫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过程与最终绩效呈现。同时,文章进一步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政策工具运用的两重困境:各级政府的政策工具选择偏好冲突带来的选择困境;村委会角色“异化”与农民地位“边缘化”冲突带来的动员困境。如何在政府主导下的贫困过程中,整合社会力量,开发与使用多元政策工具,现代政府需要郑重思考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谢飞. 基于公共政策维度的精准扶贫政策问题研究[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7(1).
[2]周源.公共政策工具文献综述[J].传播力研究,2018,2(26):156-157.
[作者简介]朱桦燕(1996—),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