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自爱观念

2020-08-06 14:37赵梓言
现代交际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赵梓言

摘要:友爱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述的重要主题,联系了亚里士多德对德性论与幸福论的论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在对友爱的阐述中,十分重视自我德性的完善与实践,体现出了自爱的维度。通过厘清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中的自爱思想,考察西方对自爱观念的不同阐释,尤其是安兰德对亚里士多德自爱的承袭与发展,反思亚里士多德的自爱思想,以追寻人与自身、与他者的关系。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友爱 自爱 安兰德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230-02

自爱问题一直为哲人反复论述,是伦理思想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思考如何自爱,更在于为何自爱。前者指向的是对个体自身的价值追求与人生意义所在的思考,而后者则指向对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反思。

追溯至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他的友爱观中对自爱的论述可以说是西方自爱观念的始点,其内核为引导人追求最高善与高尚德性。而后人在对亚里士多德自爱的继承与发展中却展示出了完全不同的内涵阐释,将基于德性的要求转换为基于个体自然权利的要求。这既体现了不同时代对伦理思想的不同追求,也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自爱观念存在着不可调解的问题。以亚里士多德自爱思想与后人对自爱问题的发展进行比较,可以反思亚里士多德自爱观念中的矛盾所在,并重新审视自我的理想追求。

一、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中的自爱

正如在古希腊时期,友爱作为十分重要的时代问题为哲学家们所讨论,它同样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种友爱,认为完善的友爱是好人与在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的友爱。在第九卷第四节,他首次论述了友爱与自爱:真正的友爱因朋友自身之故希望朋友幸福。友爱作为对待他人的品质也反映了个体与自身的关系:个体与自身的同喜悲使他希望与自身生活,所友爱的朋友正是作为另一个自身存在,因此爱朋友其实就是爱自身的善。

由于对自爱的解读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方向,亚里士多德在第九卷第八节以人应当最爱自己还是最爱他人的问题区分了贬义的自爱与真正的自爱。他认为,贬义的自爱是常识意义上众人表现出的自爱,其特点为视钱财、荣誉和肉体快乐为最高善,无条件、无节制地满足自己灵魂的欲望与情感,而不听从灵魂中逻各斯的要求。因为“每一个人都喜爱对其自身是善的东西”[1]1155b23,逻各斯会为自身选取最好的东西,因此公道的人听从逻各斯的需求。在此意义上,贬义的自爱者所行之事既伤害他人也有损自己。但真正的自爱者则听从逻各斯的要求,愿意牺牲或放弃部分善,尽量做符合逻各斯的高尚行为,追求最高尚的、最好的东西。这样的人会关心朋友而忘记自己的利益,所追求的是高尚生活而不是平庸的生存。他们可以为了追求高尚与伟大,放弃钱财、荣誉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的生命。另外,亚里士多德提出,如果自爱者将钱财、荣誉、地位等从自己这里舍弃而使朋友获得,自爱者实质上获得了高尚与更大的善,成就了自己的德性,这是值得人们追求的。

二、西方伦理思想对自爱观念的阐述

1.自爱观中德性意义的削弱

基于亚里士多德对自爱的论述,西方伦理思想中的自爱观念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发展,其内涵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在亚里士多德处具有优越性的德性自爱,衍变成了一种基于欲望的低级的自爱情感。

如,霍布斯激进地将自爱解释为一种完全的自利。在混乱的自然状态中,一切人针对一切人,理性展现出的最大特点是计算的品质。自爱出于自保而表现为必要的绝对自利,并成为人类唯一的行为动机。

而哈奇森认为,霍布斯的自爱将人的主动性与优秀面全部排除,人类生存具有的一切美德都被掩盖。即使在自然状态中存在资源的争夺与生存的竞争压力,霍布斯所构造的战争状态也是无根据的。哈奇森批判霍布斯将人塑造成贪婪好斗的动物是对人的本性的侮辱。哈奇森认为,除了自爱以外还应该有其他的自然情感,如公共情感与荣誉感。这些具有仁爱品行的情感才是人类行为动机。于是,自爱逐渐变成了一种无关德性的私人欲求。

2.安兰德中理性利己伦理对亚氏的继承

在近现代的伦理思想中,将理性与自爱观念自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中承袭过来并做了更绝对阐释的安兰德构建出理性利己的伦理道路。安兰德的“理性的利己”思想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人们厌倦20世纪的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的思想之后,亚氏的德性伦理在人们心中重新占据了重要位置。

安兰德伦理首先关注的问题是人的价值何在,她认为人的生命即是价值。从生命价值出发,安兰德关于德性的观点与亚氏是完全相反的,后者基于形而上的维度选择追求德性的善,德性较之生命具有绝对优先性。而安兰德则基于生命经验范畴追求实用性,强调德性要基于生存价值的基础之上。

安兰德与亚里士多德都将友爱建立在德性的相似性之上,但其相似性所指向的维度是完全不同的。安兰德提出“理性的自私意味著人作为人而生存所需的价值”,因此友爱建立在理性的自私之上,是两个坚持理性自私的人之间的价值交换。这一交易的原则是以理性自私为前提、以价值相似为基础的。总的来说,对于友爱与自爱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含蓄地认为友爱是自爱的延伸,而安兰德直言认为友爱本质是自爱的,具有绝对的利己性,并将自爱的核心由亚里士多德的高尚德性替换成了生命价值与理性自私。

关于真正的自爱,安兰德继承了亚氏的逻各斯原则:自爱者应该按照逻各斯的原则选择实践的对象,自爱者的外在行为应该是节制的。在《自私的德性》中体现了安兰德伦理思想的核心原则是理性和理性思维,她将理性视为思想的本质,认为理性行为才是人真正的行为。安兰德强调理性的自私,从而重新定义了或扩大了真正自爱的内涵,进而主张绝对自爱。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真正的自爱追求的只是符合逻各斯的高尚的美德与善,其他财富、荣誉甚至是生命等都是可割舍的。而安兰德的自爱追求范围不仅涵盖对高尚德性的追求,也包括追求其他的善。她批评那些为追求高尚美德而放弃财富、荣誉等实利的人绝非理性人,从而也非真正的自爱者。这更加体现了生命价值这一基础:一个人应只为自己而活,为他人牺牲自己是不珍视自身生命具有的价值。这样的人也不可能尊重其他任何生命或事物的价值[2],从而不可能具有任何伦理德性。人一切的利他行为是出于对于自我利益的考量,出发点都在于自身。

安兰德试图将个人主义、理性主义与基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伦理结合起来。虽然她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很多概念,如理性、逻各斯等,但又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全新阐释,使她从亚氏德性伦理中生发出理性利己的功利伦理。安兰德的伦理表现出了一种绝对的自爱与将全部利他行为归为利己目的的倾向,颇具有心理利己主义的色彩。

三、反思亚里士多德的自爱观念

亚里士多德鼓励我们要友爱,但其友爱思想的深层矛盾也从对德性自爱的强调中暴露了出来:如何分辨利己与利他呢?一方面,亞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自爱可以为了朋友而不考虑自己,不求回报地让出某类善。但另一方面,“每个人所最向往的只是对自己而言的善”[1]1159a11-12。让出某类善是为了将最大的高尚与善留给自己,爱朋友的实质是对自身的爱。行为中的给予被转变成了德性上的获得,而且获得的善远比给予的善要高尚得多。这一过程似乎是经过计算的,以行为上的利他获得德性上的自爱,而将高尚作为一种目的来追求。

由此产生了对亚里士多德伦理的利己主义批评,认为亚氏的伦理思想内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其友爱思想将道德变成一种“文明的自利”。如阿甘本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行为以“根本没有朋友”这一前提为基础[3]。而德里达则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实质上是一种“礼物的经济学”[4],给予者也是接受者,而且是为获得更好的礼物。

亚里士多德将德性放在了一个不可动摇的至高地位上,追求最高善是自爱的前提。亚里士多德在论述真正的自爱中,他预设了自爱者一定首先是一个公道的人,公道的人会按照逻各斯的安排去追求最高尚的善,进而论述真正自爱者的追求。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利他的行为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被解释为德性利己的内在行为动机。

亚里士多德自爱观念对高尚德性的强调意味着绝对的德性前提,有以德性权衡牺牲的意味。这却是脱离实际的,与现实中的人产生了极大的距离。如廖申白所言:“除了殉道者自我牺牲的例子之外,我们几乎看不到拯救朋友的生命而自我牺牲的行为是以成就自己更大的高尚为动机的”[5]。亚里士多德仿佛置身事外地去分析一个人的利他行为,并将其动机解释为德性上的利己,而称赞这个人对自身的爱。一个人按逻各斯的要求去追求最高尚德性,是对利他行为的合理解释吗?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作出利他行为时并不是这样认识的,这颠倒了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亚里士多德围绕自身的善阐述友爱中的自爱,这虽与现代利己主义意义上的完全利己不同[6],却也具有很明显的利己倾向。亚里士多德首先将自爱对象局限在具有相似德性的高尚之人身上,将自爱拔高为完善德性作为绝对前提。这造成了德性善内核与现实生活的分离,使后人在发展自爱观念时模糊或取消了原有的德性维度,表现出了向低级的情感自爱堕落的倾向。通过考察安兰德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承袭,我们也可以理解这种倾向有其时代的要求,反映了对自我价值理解不同方面。正是对自爱之基础的认识,使我们反思人与自身以及个体与他者的关系,再探求人的生存追求与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安兰德.自私的德性[M].焦小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1.

[3]孙旭.安·兰德与亚里士多德:友爱的自爱本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5):111.

[4]德里达.友爱的政治学及其他[M].胡继华,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42.

[5]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9.

[6]戴维·罗斯.亚里士多德[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53.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
同一个笑话讲三遍
同一个笑话讲三遍
同一个笑话讲三遍
亚里士多德妙对挑衅
亚里士多德 妙对挑衅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西方三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送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