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彤
摘 要: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卓越的艺术家,陆俨少精晓诗文,长于书法,人品刚正朴厚,画品隽永出新。陆俨少对于山水画技法的革新与创造使其在近现代海上画坛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在机缘巧合下,最早在《美术》杂志发表、为世人所熟知的却是他的人物画。本文以时代语境与社会思潮为背景,对陆俨少的人物画经历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其绘画艺术研究中人物画一脉的空缺,明确陆俨少对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整体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
关键词:陆俨少;新人物画;人物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7-0149-02
20世纪50年代,由于政治的干预、市场的萎靡、个人境况的影响等种种复杂原因,使陆俨少被动地进行人物画创作。虽是被动地创作,作为山水画家的他却在人物画领域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同时保留了民族特色之根本,抓住机遇伺机而生出大量优质的作品。
一、 陆俨少新人物画的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晚期,文艺领导者认为国画不能只是一小部分人关起门来自吹自擂,更要为劳动人民所欣赏。于是新国画运动在官方的推动下发展起来,国画不再是精英阶层“小圈子”的艺术,开始面向人民大众,走向社会生活。陆俨少真正意义上的人物画作品便是这个时期的主题性创作。
新国画运动关键在“新”字上,即用新的笔墨语言描绘新中国成立后新的社会生活与风貌,其表现形式要“新”,其艺术趣味要“新”,其绘画题材更要“新”,这时人物画便成为更容易直接表现新时代、新风尚、新生活的画种。新人物画对素描基础的重视,革命写实主义对造型的要求,都对传统绘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向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靠拢成为了人物画内在变革的主流意识。艺术创作受政治影响与制约的同时也被动发展,给了文艺工作者很大的挑战与机会。艺术家们的创作活动无形中参与了政治,与政治活动同步,在民族认同感极强的时代里,不少艺术家也愿意这么做。
二、陆俨少新人物画的风格来源
在“新国画运动”风潮下,陆俨少积极进行现代人物画的创作。不止要画人物画,还要画“新人物画”,人物题材本就不是陆俨少的专攻之术,此时他的连环画经历便为他的主题性创作提供了帮助,使其人物画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他在于连环画班学到的素描功底、科学的造型方法与传统人物线描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临摹、写生、翻画照片,并依托丰富的艺术实践,其人物画成熟速度极快。在举国求新的风气下,陆俨少并没有被铺天盖地而来的西方新文化迷花了眼,而是既巧妙地吸收了一部分西方元素为己用,又让中西绘画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古人的新面貌。
當时写生代替临摹仿古的口号喊得响亮,上海中国画院和浙江美术学院时常组织画家下乡实地写生。陆俨少曾到浙江、安徽、广州等地,参观过港口矿场、水库大坝等新时代人造景致,收集创作素材、体验工农兵生活给了陆俨少将古人技法程式在写生创作中提炼创新为己所用的机会。工农兵是当时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新的服饰面料多用棉麻,以利落实用为主。传统细劲的线条已难以与新的材质相适配,陆俨少的山水笔墨便发挥了作用。衣纹表达如山水皴法一般,干湿浓淡兼用使线条灵活变幻,书写性使气格酣畅利落。以画山水结构的意识勾皴出衣纹组合,不拘于细毫末节,而注重整体效果。各类衣物组织关系整合有序,结构明晰,赋予画中人以血肉灵气。
陆俨少此时的主题性创作多用双钩填彩,设色方式与其画连环画时略有不同,在技法与配色上明显看到取法陈老莲的表现形式。上色多为一次性染就,运用能凸显结构的皴笔,有细微的浓淡变化,再以淡墨或较深的颜色依贴线条皴染出暗部明确结构,而不过分强调光影体积。用色清淡明亮,不同于其山水多用原色,人物则多用复色,人物服饰色彩饱和度较低,有时加墨来使颜色更深沉含蓄,赋予画面清透高古的风致。既符合了传统文人画审美追求淡雅的标准,又使画面色墨交映,用清丽的色彩体现新的时代风貌。
虽是人物画,画中不单单是人物形象组成画面,而是配有树石草虫、房屋建筑等,陆俨少驾轻就熟地用众多元素组成多样场景,而各类元素又很好地烘托人物形象,展示人物身份却并不抢画中人物的风头。构图多为留天留地的全景式,运用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有着统一的视角。其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教妈妈识字》就是严格按照西方科学的构图方式作画,近景芦草几乎占据画面一半,古树老屋的布置都为将观者视线引向作为中景的主体人物,像是对一真实场景的再现还原。也有不少作品配景布局依旧保留了传统三远法及散点透视的运用,如1963年绘制的《人勤春早》,深远画出近景耕作的人群,中间一水之隔,远景则视角转为平远绘出远方屋舍,显然是一江两岸式的元人构图。
比起审美价值,这些主题性绘画更偏重于服务政治。新国画运动对于国画的改造为传统国画注入了外来的元素,破坏中国画传统性之余,也增加了国画的通俗性与写实性,赋予传统国画新的面貌,从这一点来看也推动了国画的发展。虽是求新,其题材与形式却被严格地框在了“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中,有规范内革新对当时画家的创作活动带来新的挑战,不少新奇怪异、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新国画”也在此时产生。而陆俨少却为“西为中用如何用”的问题上做出了很好的解答,他关注生活,捕捉细节,以传统技法为其骨,有选择地汲取外来技法对其创作有益的部分,对新文化有着很强的适应性。脱离传统绘画程式化、符号化的局限,是他区别于同时期其他画家的高明之处。他在满足政治要求与人民需求的同时,不忘也不愿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保留着朴厚雅宜的文人笔墨情趣和细节俱到的理性精神。对人物画的深刻钻研更为他的绘画生涯添入新鲜养分,既丰富了自身绘画的知识体系,也对于其后来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刻画技巧有很大提升。
三、陆俨少新人物画的价值意义
纵观陆俨少的人物画创作历程,其中也映射了20世纪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境遇和当时画家们的选择与追求。这段被动引发的人物画创作经历对陆俨少的山水画乃至其书画艺术整体发展的意义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视。人物画创作之初,陆俨少将山水皴法融入衣纹描绘,无论是线条还是组织关系都能见其勾勒山石的意识,画面格局与场景无不显露出山水画的布局程式。当人物技法已运用纯熟之后,白描与皴法相互影响,互补共生,为其山水笔法提供了新的养料,更帮助他生发出新的山水点景范式。陆俨少初学人物画时的文艺环境为其艺术观念注入的写实主义成分使他更能体察到山水气势的变化,对真实山水氛围的关照与对素描光影的理解为他后来关注到自然中光影的变幻从而贡献出留白墨块的技法提供了灵感。
在提倡艺术需要普及大众的时代里,陆俨少仍然保持着独到的艺术眼光与立场,怀着对外来艺术元素理性的态度,面向生活,创造出表征时代又独具个人笔墨风格的作品,也应了他“推陈创异,化古为新”的艺术主张。其人物画形象生动、立意新颖、画承古意,又能开变革之新流,为推动中国画变古革新,打破旧有的程式化技法,形成能够匹配新时代精神与新生活风貌的笔墨语言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浩荡的岁月下静心创作,矢志不移,以托古求新、孜孜兀兀的学术态度,匠心独运的艺术风格和涌现不绝的才情雅思,构成其卓然的绘画成就。
参考文献:
[1] 李仲芳.陆俨少传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2] 徐锦江.陆俨少词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陆俨少.陆俨少自叙[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4] 裔萼.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5] 郎绍君.陆俨少的绘画[J].新美术,2008(8).
[责任编辑:杨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