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莹
摘 要:蓝晒法是历史悠久的摄影术,将其运用于现代艺术首饰创作中,能够有效拓展现代艺术首饰创作材料与叙事的表现力,在极致的色彩中,凸显首饰的叙事性。本文在分析蓝晒法的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将其应用至首饰创作中,探索首饰新的扩散方法,彰显其特有的艺术与人文价值,激发现代艺术首饰的创作力。
关键词:蓝晒法;现代艺术首饰;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7-0141-03
一、现代艺术首饰与材料的衍生
首饰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受到现代艺术影响,现代艺术首饰植根于现代艺术土壤中。现代首饰诞生于19世纪末的欧美地区,国内业界人士根据现代首饰的发展提出“艺术首饰”概念。伴随着现当代艺术的兴起,现代首饰脱离以装饰为主的传统工艺品表达形式,成为承载艺术观念的载体之一,用以表达艺术家的认知。在当代艺术的影响之下,艺术首饰对材料的革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首饰材料从传统的贵金属材料丰富至塑料、塑胶、布料等人工材料,及树枝、叶子、纸等自然材料,用创意带动技术,以表达营造的视觉语言来选择材料,传递观念。
邱志杰在其《十大学生腔》的评论文章中提到近十年各种学生习作及创作中表现出的典型性,多为相似的常用材料及趋同的创作意向。这些现象大多是由于大环境与学生经历的相似性所带来的。在原创性及探索出原创性的创作路径过程中,方法论与持续不断的研究创作是其必经之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郭新女士在其研究生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与原创力。当代各高校及艺术家也对本土化文艺创作及传统工艺与人文精神培养予以重视,并进行现代化探索。扎染工艺、海派绒线编织、窗花剪纸、面粉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持续不断地在上海大学公共协同创新中心(PACC)展开,设计师与工匠协同进行创作,传统与当代、过去与未来,一同在此交融碰撞。在校学生针对自身的原创性探索课题研究参与其中,汇入新的力量。在实践过程中与工匠及设计师直接交流学习,与带有不同经验和经历的本体互相学习,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真实性体验,这是此时与彼时之间的沟通传承。从这些学习过程中可以挖掘产生一条从传统中生发的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脉络,并结合国内外研究人士的创作路径进行借鉴学习,持续不断地使自身对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将传统工艺创新延展,利用曾学习实验的摄影显影工艺——蓝晒法,运用至个人当代首饰创作之中,是一条可实验的原创探索路线。
二、蓝晒法的内涵与应用
蓝晒法诞生于1842年,此时达盖尔宣布摄影术的诞生不过三年。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对显影材料进行曝光,将要留影的材料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状态,如照片负片、干花、剪纸、手绘透明模版等,利用柠檬酸铁铵和铁氯化钾混合溶液中的二价铁离子被氧化后产生蓝色的特性将阴影保留在显影材料上。利用材料的吸水性,使显影药物进入材料,再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产生对影像的记录。蓝晒法制作出来的材料是结合时间、光、身体、物质的统一体,在紫外线的强射下,短短数秒间影像便显现出来,如发现新科学实验一般神奇,给自身的自然体验是无可替代的(如图1所示)。在与此物质对话的过程中,人们能体会到身体的渺小、太阳的神奇、时间的痕迹,对自然产生好奇与敬畏,由此慢慢形成自我的思考反思和创作路线。这一具有摄影功能记录时间的客观方式进入首饰的创作中,将自身的体验映入之中,使得首饰能够保存时间的痕迹,增加作品的自然感,又不使材料因滥用而乏味。
利用吸水性结合布料来制作首饰,首饰设计中有结合蓝晒工艺的实际案例。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市由艾玛(Emma)创建的名为Polka Dot工作室创作了一系列蓝宝石首饰(如图2所示),将鲜花植物放置在涂满显影材料的布料上,利用紫外线的照射将遮挡与被遮挡关系通过蓝晒显影在布料中,再结合金属形成耳饰、项饰及胸针。蓝晒应用的工艺品根据其性质已从纸质材料拓展至织物材料,如蓝晒布包、蓝晒书籍包装、蓝晒制作的装饰物等。美国卡罗尔·阿德勒曼(Carol Adleman)擅长在织物上创作蓝晒作品,实验大量织物作品。蓝晒法已显现出与织物的密切关系。布料织物经过蓝晒法呈现的效果与中国古代传统工艺——扎染相似,蓝染与工艺品结合的形式多样,如上海市第三届手造博览会中出现的贵州蓝染与银饰结合的镶嵌式首饰。相比蓝染,由蓝晒法形成的图像更加具象,创作者经历的时间更长,其自然参与的力量更大。蓝晒的这一制作过程与体验激发了原创性思维,笔者开始体验并实验蓝晒法与首饰的结合,制作艺术作品并进行公共参与实验,以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三、蓝晒法在现代首饰艺术中的应用探索
美国摄影师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曾说:“如果文字能够将叙事清晰,我就不必拖着一部相机”。图像语言的叙事能力在远古时期的壁画上便已显现。作品《Father》(如图3所示)利用剪纸的镂空关系形成人物表情图像,通过蓝晒进入材料,凸显当代首饰的故事性,构成画面意境,坚硬的金属化成牢笼的意向围绕其侧,狰狞无奈与守望的寓意在其中显现。蓝色的影像在光线的变化中明暗交替,犹如人物的心境。
蓝晒的制作过程是需要人全程参与的,在涂抹药物开始,制作者便开始形成自己与作品的独特对话,对药水比例的把控、染液涂刷力度与面积、留影物体的选择、暴晒的空间及时间都将使作品形成独特性。整个创作的流程都可加入作者自身的创意思维与思辨能力,培养和激发其对手工的乐趣以及原创力。蓝晒的成像结果依赖于遮挡物的透明度与紫外线照射的时长,创作者会在等待显影时对自身产生思考,这个思考的过程因人而异。凯瑟琳·詹森(Catherine Jansen)于1981年创作的《蓝色的房间》装置艺术作品常会启发学生们的灵感,增加对古典摄影工艺蓝晒的想象,以自身的身体作为蓝晒遮挡物关系的对象,进行成像。两个身体的细节乃至头发细丝都显影在房间的床单之中,以及伴随周围的其他蓝色显影物。笔者在关于蓝晒综合材料的首饰教学实践课程中,鼓励学员利用个人兴趣,结合蓝晒法的基本技巧,完成创意驱动下的艺术创作。一位学员以自身的身体部位——拇指进行成像实践,显现出创作者對身体及自然的好奇心。课程教学以首饰为载体进行蓝晒工艺的探索与运用,在延展对蓝晒工艺的了解与掌握的同时,对首饰制作及语言表达做更深层次的探索,以期寻求首饰语言新的表达方式。
蓝晒的关键在于遮挡物,手工体验与传统工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充分的对话。在作品《共生》中(如图4所示),笔者将手绘的图案以胶片的形式输出,形象丰富充满想象力与天地意象的甲骨文,以蓝晒的形式构成作品的叙事元素。在晒制及手工创作的过程中,由物中的文化意象派生出的意蕴与感悟凸显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受众往往能发现脱离物象的精神外化,蓝晒法制成的布料本身便具有文化的意义,深化并蕴含着艺术哲思层面的语境与意境。这是创作者对自我创作原创性的延展和再继续,形成对自我的反馈与思考。
四、结 语
20世纪,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使人类文明变革发展的同时,各种新材料大量出现,使综合化、实验性成为艺术多元发展的趋势。在新艺术思潮的推行下,实验不同的材料在当下更为广阔的语境中为艺术的创新提供更多可能。利用其他学科的材料来拓展艺术思维,并反馈于材料以新的精神内核。以新材料、新元素为实验起点,通过对其他学科材料的文化在宏观与微观上的探究与认识,在了解其本质的基础上建立“物性”与“精神”的链接,能够使艺术语言的界域更加广阔。
综上所述,合理地运用其他学科所诞生的材料,重视首饰艺术自身的实践性和实验性,能使首饰艺术拥有更开放的语境。蓝晒法是一门用途广泛的古典工艺,本身便具有独特的美学元素,通过不同的调色剂能展现不同的色彩,极大地丰富了蓝晒作品的种类。阳光与化学元素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更是涵盖了社会的所有领域,将之运用在现代首饰创作中,增强了首饰的叙事与表现能力,延展了蓝晒工艺功能性与美学方面的作用。蓝晒法的运用,虽然发生的是物理与化学的反应,但其内在根源源于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材料在创作者的实验中获得了文化的力量,物质也就产生了象征性的意义。希望本文能为现代首饰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郭新.珠宝首饰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14-21.
[2] 滕菲.邂逅现代艺术首饰[J].美术研究,2003(1).
[3] (美)詹姆士(James,C.)著.陆加佳译.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02-137.
[4] Hofsess BA.Blueprinting a poetics of materia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through Art,2018,14(1).
[責任编辑:杨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