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国外研究综述 *

2020-08-06 13:02胡曙虹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学区域经济

杨 凡 戴 杨 胡曙虹

内容提要| 从学术“象牙塔”到复杂经济组织,大学与经济的关系愈发紧密,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研发、衍生企业等职能对区域经济产生了多元化的影响。国外学界较早开始关注该问题并取得了丰富成果,国内学界关于大学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文献相对缺乏。本文从理论创新和经验研究两方面展开,重点对知识生产模式理论、三螺旋理论、学习型区域理论以及有关影响的定量测度、知识溢出效应和“区域角色”演进的国外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述,以期能为我国大学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借鉴。

引 言

国外关于大学(universities)或高等教育机构(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HEIs)的区域经济影响研究由来已久,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①Mark Brownrig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a New University,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20, 1973, pp.123-139.G.Geoffrey Booth and Jeffrey E, Jarret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a University’s Economic Impacts,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47, 1976, pp.565-576.随着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也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关于大学的区域经济贡献随即引发了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也推动了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热烈探讨。大学的区域经济影响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除经济学、管理学和高等教育学外,近年来区域科学对大学的关注度也出现增长态势。②John Harrison and Ivan Turok, Universities, Knowledg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 vol.51, 2017, pp.977-981.国外在该领域已产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来验证和修正理论。越来越多的国外研究将大学的区域经济影响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来看待,试图通过统计和计量分析方法来测度和检验大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机理。但大学及其区域情境差异可能导致影响路径和效应不同,而案例研究的特质性(case specificity)有助于揭示这种差异,因而也成为另一主流研究派别。

一、国外学界关于大学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创新

国外学界关于大学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文献比较多,在理论创新方面,主要包括:知识生产模式理论、三螺旋理论以及学习型区域理论等。

(一)知识生产模式理论

不同类型大学所生产的知识及其可转移性存在较大差异,当谈及大学的知识生产(production of academic)和基于大学的知识(university-based knowledge),主要针对的不是那些以经济、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学科的“传统”大学,而是那些与技术进步相关的大学学科所生产的科学知识。大学知识生产范式是大学通过知识生产影响区域经济的“黑箱”,大学知识生产存在相对应的两类模式:模式1(mode 1)和模式2(mode 2)。①Michael Harloe and Beth A.Perry, Universities, Localit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Emergence of the “Mode 2”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l.28, 2004, pp.212-223.模式2是一种基于交互的、跨学科的,面向应用的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相反,模式1偏向于纯理论的学术研究,与应用没有直接联系。②Michael Gibbons et al.(eds),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1994, p.179.表1汇总了这两类大学知识生产模式之间的差异。模式2比模式1能更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因为产业在模式2中直接参与了大学的知识生产过程,而大学知识经由模式1生产后还需要一个从学术语境转换成产业语境的“翻译”过程。尽管模式2逐渐受到重视,但在知识权利体系下大学的主流知识生产模式依然是模式1。

模式2是大学知识向产业的直接溢出,直接对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推动作用,从而可有效促进区域创新发展。而基于模式1的大学知识能否促进企业创新,则依赖于企业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因为模式2是知识的“点对点”溢出,即基于模式2的知识的产权是明晰的,但基于模式1的大学知识是暂时“无人认领”的公共知识(public knowledge)。如果行动者(actor)的吸收能力较强则能迅速识别和准确“翻译”那些纯学术研究规范下的知识。③Bart Nooteboom et al., Optimal Cognitive Distance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Research Policy, vol.36, 2007, pp.1016-1034.此外,“吸收能力”的概念可类推到区域层面上,区域吸收能力(regional absorptive capacity)体现在以下两个维度:一是具有较高吸收能力的行动者数量,这类行动者的数量越多,区域吸收能力则越强;二是具有较高吸收能力的行动者是否具有较好的区域网络连通性,即这类行动者是否能借助其网络连接能力,快速捕捉区域外的大学知识。④Roel Rutten and Frans Boekema, 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 vol.43, 2009, pp.771-775.

表1.大学知识生产的模式1与模式2属性差异

(二)“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理论认为大学、产业和政府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三者像是提水螺旋中的三片螺旋,而创新发展就是水的上升。三螺旋理论的三个初级机构是大学、产业和政府,在这三个核心机构的螺旋式联系过程中,能提供形成“二级机构”的平台,这些“二级机构”属于混成组织(hybrid organizations),是由大学、产业和政府三个机构范畴混合而成的组织,是三个机构的外延边界融合的结果,其类型包括负责跨组织联系的部门(如技术转移办公室,TTOs),以及带有三方属性且独立运作的实体单位(如创业孵化器、科技园和大学衍生企业)。图1显示了大学“混成组织”的形成过程,这些混成组织形成了三边联系的网络(tri-lateral networks),反映了大学职能衍生和组织结构的解构和重构,也强化了大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⑤Henry Etzkowitz and Loet Leydesdorff,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Research Policy, vol.29, 2000, pp.109-123.Henry Etzkowitz and Chunyan Zhou (eds.),The Triple Helix: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ondon: Routledge, 2017, p.300.

在不同历史时期,大学、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国家干预阶段,政府是主导机构,控制并协调企业和大学,由于创新集中在顶层设计,抑制了企业和大学的能动性,因此不利于创新自下而上产生;其次是自由放任阶段,机构与功能是对应关系,而机构之间关系松散且具有很强的边界,如企业负责生产并为大学提供资助,大学负责基础研究并为企业输送人才,政府负责制度保障及经费支持;三是螺旋互动阶段,在大学、企业与政府各自保持组织机构独立的原则下,形成“互动自反”作用,不仅完成各自的主要社会职责,而且通过密切的相互作用,在组织交叠区域形成三方网络和混成组织,从而发挥其他两方的作用。大学的组织结构创新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提供了“跨边界的学习平台”,知识的跨组织边界共享促进了产学联系,并形成了有利于深化产学联系的社会资产,推动了组织及区域学习和创新。①Jan Youtie and Philip Shapira, Building an Innovation Hub: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Roles in Regional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Policy, vol.37, 2008, pp.1188-1204.Elias G.Carayannis, Jeffrey Alexander and Anthony Ioannidis, Leveraging Knowledge,Learning, and Innovation in Forming Strategic Government-University-Industry (GUI) R&D Partnerships in the US, Germany,and France, Technovation, vol.20, 2000, pp.477-488.

图1.大学“混成组织”的形成过程

(三)学习型区域理论

现代创新理论所倡导的“学习型组织”、“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等概念,都强调创新活动是在特定的制度安排和文化背景下组织和个人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区域内主体对知识和信息的学习能力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②Bengt-Ake Lundvall, Innovation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From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to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in Bengt-Ake Lundvall, The Learning Economy and the Economics of Hope, London: Anthem Press, 2016, pp.61-84.Philip Cooke,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 Geoforum, vol.23, 1992, pp.365-382.考虑投入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的传统区域发展模式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应从“学习”(learning)和“学习经济”(learning economy)的角度将知识视为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将学习视为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③Bengt-Ake Lundvall and Bjorn Johnson, The Learning Economy, Journal of Industry Studies, vol.1, 1994, pp.23-42.在“学习”的过程中,相比于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区域逐渐成为创新和“学习”的焦点,在考察学习的空间维度时也就产生了学习型区域的概念,④Richard Florida, Toward the Learning Region, Futures,vol.27, 1995, pp.527-536.Bjorn T.Asheim, Industrial Districts as “Learning Regions”: A Condition for Prosperity,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vol.4, 1996, pp.379-400.通过提出以“关系资产”为核心的制度主义概念与理论来解释区域发展竞争优势的来源。⑤Henry Wai-chung Yeung, Towards a Rela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Old Wine in New Bottles? In The 98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Los Angeles, USA:pp.1-44.

学习型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内在机制是形成有效的区域内组织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互动联系和网络关系,而学习型区域的形成则得益于支撑互动学习和创新的区域制度构建。在学习型区域的构建中,学习的基础设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任何空间尺度下的学习和创新活动都需要以基础设施作为实施的基础。大学作为区域中知识基础设施(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区域学习和构建区域学习系统的重要机构。⑥Peter Maskell and Gunnar Törnqvist,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the Learning Region, in Roel Rutten et al.(eds.), Economic Geography of Higher Education: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and Learning Regions, London: Routledge, 2003,pp.129-144.基于创新的非线性过程,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在特定地理环境下互动学习,分享知识,并形成相互信任的柔性化网络关系及地方性知识资本。而且大学不仅是本地学习资源,还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网络资源。①Jörg Musiolik et al., Networks and Network Resource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ystem Building,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79, 2012, pp.1032-1048.区域创新战略表明,在政策层面上构建基于大学的“学习”关系,如大学联盟和产学合作联盟等,映射到区域层面则是多层次、多尺度和多拓扑结构的。②John Harrison, Darren P.Smith and Chloe Kinton,Relational Regions “In the Making”: Institutionalizing New Regional Geographies of Higher Education, Regional Studies, vol.51, 2017, pp.1020-1034.大学与区域内行为主体通过知识转换,形成地方化的学习型区域,同时也与区域外行为主体发生知识交互作用,根据学习型区域在空间尺度上的能动性特征,形成了以大学为纽带的更大尺度上的学习型区域。

二、国外学界关于大学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经验研究

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国外学者还从实证角度和案例角度检验大学对区域经济的实际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学需求和供给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检验

国外学者将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划分为需求侧(demand-side effects)和供给侧(supply-side effects)。需求侧影响是指大学的自身需求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该分析框架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应用。③Joshua Drucker and Harvey Goldstein, Assess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s of Universities: A Review of Current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vol.30, 2007, pp.20-46.考察的是大学对本地(local)或所在地(host region)的支出效应。大学及其构成要素是区域的“消费者”,资产性投资(如高等教育投入和科研经费提升)以及学生、教师等人员的消费需求提升(如大学扩招)将对区域经济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偏弱且属于短期影响,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未知的,有待于这些投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生产力。④Ruben Garrido-Yserte and Maria Gallo-Rivera, The Impact of the University upon Local Economy: Three Methods to Estimate Demand-Side Effects,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vol.44,2010, p.39.供给侧探讨大学产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大学的传统产出是学术知识和受教育的高技能劳动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⑤Charlie Karlsson and Weibin Zhang,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Endogenous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 in A Two-Region Model,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vol.35, 2001, pp.179-197.

随着大学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愿和积极性提升,大学的非传统产出在近几年发展的成效显著,包括专利产出,大学的研究机构、实验室等知识基础设施生产(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production),以及相对无形的区域领导力等。图2显示了大学在供需两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通过复杂的知识、信息转换和交互机制,⑥Maria Abreu et al., Knowledge Exchange Between Academics and The Business, Public and Third Sectors, London: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2009, p.97.大学的非传统产出将转化为第一层级的经济效应。⑦Jeremy Howells,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 Matter of Perspective? Research Policy, vol.34,2005, pp.1220-1234.上述转化过程已有众多国外学者进行了深入分析。⑧Anders Malmberg and Peter Maskell, The Elusiv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Economies: Towards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Spatial Cluster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vol.34, 2002, pp.429-449.Pablo D’Este, Frederick Guy and Simona Iammarino, Shaping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What Type of Proximity does Really Matter?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l.13, 2013, pp.537-558.接着,第一层级的经济效应进一步作用于宏观层面的经济产出,包括GDP、就业,以及生产率和创业发展。⑨Patricia Beeson and Edward Montgomery, The Effec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Local Labor Market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75, 1993, pp.753-761.Robert Huggins, Andrew Johnston and Chris Stride, Knowledge Networks and Universities: Loc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Asp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teractions,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vol.24, 2012, pp.475-502.因此,从供给侧来看,大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往往涉及结构性改变,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这种基于知识创造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长期可持续的。

有研究认为大学传统职能对区域人力资本积累的效果一般,反而是大学的研发活动等非传统职能对高端科研人员的需求带动了本地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①Jaison R.Abel and Richard Deitz, D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rease Their Region's Human Capital?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l.12, 2012, pp.667-691.还有研究认为大学的研究能力和领导力对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具有很大帮助。②James A Powell, The University Role in the Innovative Leadership of Small to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Towards“Universities for A Modern Renaissance” (UM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vol.18, 2012,pp.396-416.尽管多数研究肯定了大学非传统产出对经济的贡献,甚至经济贡献超过大学传统产出,但仍有不少研究认为应该重新思考不同大学产出的区域经济影响,特别是在大学职能衍生过程中,以往研究可能过高估计了大学创新等非传统产出的作用,传统职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大学应重新重视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的传统职能发展。③Joshua Drucker, Reconsider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gional Studies, vol.50, 2016, pp.1185-1202.通过比较大学在经济萧条和增长时期的作用发现,能够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大学可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弹性,更快地从经济衰退中恢复。④Iryna Lendel and Haifeng Qian, Inside the Great Recession:University Product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rowth& Change, vol.48, 2017, pp.153-173.此外,大学的区域经济影响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大学所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能弥补城市集聚经济的不足,对中小规模城市的经济影响比大城市更明显,⑤Harvey Goldstein and Joshua Druck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s of Universities on Regions: Do Size and Distance Mat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vol.20, 2006,pp.22-43.小微企业、新创企业被认为是大学知识生产推动区域经济的创新中介机构,⑥David B.Audretsch, Dennis P.Leyden and Albert N Link,Regional Appropriation of University-Based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vol.27, 2013, pp.56-61.区域吸收能力越强则越有利于大学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⑦Torben Schubert and Henning Kroll, Universities’ Effects on Regional GDP and Unemployment: The Case of Germany,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vol.95, 2016, pp.467-489.。

(二)大学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准实验测度

图2.大学供需两侧的区域经济影响路径

针对大学的准实验环境并不多,一般需要有重大的国家战略出台或是新大学的成立。美国的《莫雷尔法案》(Morrill Land-Grant Act)允许各州设立“赠地大学”,《拜杜法案》(Bayh-Dole Act)允许由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科研成果转移至私有部门,这些政策推动形成了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的“第三使命”。基于准实验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研究型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拜杜法案》颁布后显著提升,表明大学的商业化行为比传统职能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更直接和突出的推动力。⑧Harvey A.Goldstein and Catherine S.Renault,Contributions of Universities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 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 Regional Studies, vol.38, 2004,pp.733-746.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意大利出现了大学的数量规模扩张,许多地区都成立了新的大学,这对于研究大学的区域经济影响来说是一次完美的自然实验机会。针对此次自然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的产业创新能力在新的大学成立以后获得了大幅提升,尤其是对于那些原来创新能力较差的区域,这种推动作用主要来源于大学的高质量科学研究及其雇佣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同时由于从大学成立到进行准实证研究仅有五年的时间间隔,因此这些新成立的大学几乎还没有毕业生,从而可以排除大学的人力资本推动作用。①Robin Cowan and Natalia Zinovyeva, University Effects on Regional Innovation, Research Policy, vol.42, 2013, pp.788-800.

近期研究基于1930—1980年新成立的大学与1931—2010年美国县郡经济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方法(PSM-DID),有效突破了准实验环境较少的困境,将大学设立作为一种对地方经济的政策冲击,研究结果表明首次设立大学的县郡每年的人口密度和GDP 增长都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这种经济效应还扩展至邻近县郡,但如果不继续追加高等教育和基础设施投资,那么新的大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将逐渐消退。②Alexandra L.Cermeno, Do Universities Generate Spatial Spillovers? Evidence from US Counties Between 1930and 2010,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l.19, 2019, pp.1173-1210.

(三)大学知识溢出的区域经济影响

大学知识的衡量方式已被广泛认可,往往采用专利作为表征大学知识的市场价值和创新产出的代理变量,从而将大学知识的商业化行为(如大学技术转移、产学合作研发)与传统的基础研究(主要以科学论文发表为主要形式)相区分。③Zoltan J Acs, Luc Anselin and AttilaVarga, Patents and Innovation Counts as Measures of Regional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 Research Policy, vol.31, 2002, pp.1069-1085.企业的创新产出可视为私有部门研发和大学研发的函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大学研发可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并对企业研发产出具有积极影响。④Adam B.Jaffe, 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9, 1989, pp.957-970.有研究表明大学知识溢出对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⑤Luc Anselin, AttilaVarga and Zoltan Acs, Local Geographic Spillovers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High Technology Innovation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vol.42, 1997, pp.422-448.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作为区域的知识资源优势,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行为和提升区域竞争力。⑥David B.Audretsch, Marcel Hulsbeck and Erik E.Lehmann,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University Spillovers,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vol.39, 2012,pp.587-601.还有研究对三螺旋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大学与政府、产业的互动和知识溢出有助于地方的创业发展,并有利于提升当地新创企业的存活率。⑦Younghwan Kim, Wonjoon Kim and Taeyong Yang,The Effect of the Triple Helix System and Habitat on Regional Entrepreneurship: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S, Research Policy, vol.41, 2012, pp.154-166.

大学科研和产业研发原本是“线性”创新过程的上下游关系,当大学与产业的互动关系建立,技术转移等显性知识溢出只是隐性知识流动的结果,⑧Jeannette Colyvas et al., How do University Inventions Get into Practice? Management Science, vol.48, 2002, pp.61-72.产学联系成为大学隐性知识溢出的“管道”,大学在区域经济网络构成中发挥了重要的制度性作用。并不是每一种产学联系都需要很强的地理邻近性,如产业资助的研发活动、大学与企业之间制定的长期合作协议、企业出资建立的大学研究中心等,都构建了大学与企业之间能够远距离联系的平台。大学知识溢出不仅与区域的知识位势有关,还取决于区域的知识需求和吸收能力,因而往往存在跨区域网络联系。实证研究表明大学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不仅受到地理邻近性的调节作用,也受到跨区域产学合作网络的调节作用。⑨Koen Frenken, Frank van Oort and Roderik Ponds,Innovation, Spillovers and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An Extended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l.10, 2010, pp.231-255.

(四)关于大学区域角色演进的案例研究

剑桥、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周边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以及霍普金斯大学与巴尔的摩大都市区的互动关系,最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开始探讨顶尖私立大学如何成为区域竞争优势。⑩Annalee Saxenian, Inside-Out: Regional Networks and Industrial Adapta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Cityscape,Journal of Polic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vol.2, 1996,pp.41-60.Maryann P.Feldman, The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nd Baltimore,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vol.8, 1994, pp.67-76.此后也进一步探讨了公立大学与区域发展的关系,①Martin Kenney and David C.Mowery, Public 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Growth: Insigh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272.以及普通大学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动作用,②Frank J.Calzonetti, Diane M.Miller and Neil Reid,Building Both Technology-Intensive and Technology-Limited Clusters by Emerg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e Toledo Example,Applied Geography, vol.34, 2012, pp.265-273.以及大学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成为一种服务地方的经济机构。③Smita Srinivas and Kimmo Viljamaa, Emergence of Economic Institutions: Analysing the Third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Turku, Finland, Regional Studies, vol.42, 2008, pp.323-341.如表2所示,基于不同的案例情境,大学的“区域角色”被概念化为“知识工厂”、“关系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系统型大学”和“参与型大学”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征各异④Elvira Uyarra, Conceptualizing the Regional Roles of Universities, Implications and Contradictions,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vol.18, 2010, pp.1227-1246.,近期研究尝试剖析大学向参与型演变的过程,除了纯粹的经济角色外,大学如何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治理和社会创新。⑤Rhiannon Pugh et al., A Step into the Unknown:Universities and the Governa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vol.24, 2016, pp.1357-1373.Elisa Thomas and Rhiannon Pugh, From “Entrepreneurial”to “Engaged” Universities: Social Innovation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Global South, Regional Studies, vol.54, 2020.

大量的研究关注了上述“成功的故事”,却对大学在边缘地区(peripheral region)或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关注不足。为此,国外学者也将研究重心转向大学对这类“不成功地区”的影响,试图阐明大学如何在边缘地区而不是知识密集的中心城市发挥作用。⑥Rόmulo Pinheiro et al., University Complexit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Periphery, in Rόmulo Pinheiro et al.(eds.),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2018, p.134.有研究表明大学可通过衍生企业促进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⑦Paul Benneworth and David Charles, University Spin-off Polic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ess Successful Regions:Learning from Two Decades of Policy Practice,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vol.13, 2005, pp.537-557.并对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大学作为地方性的经济机构和对外联系部门,能有效弥补区域内外资投资的不足。⑧Leela Ramachandran and Steffanie Scott, Single-Player Universities in the South: The Role of University Actors in Development in Vietnam's North Central Coast Region, Regional Studies, vol.43, 2009, pp.693-706.但也有研究认为无法照搬上述发达地区案例中的发展模式。在研究老挝的国立大学时发现,大学对促进相对封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联系具有积极作用,但大学也应提升在本地知识网络构建中的影响,否则大学从外部吸收的知识无法惠及本地经济发展。⑨Peter Vandergeest et al., Flexible Networking in Research Capacity Building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Laos: Lessons for North-South Collabor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4, 2003, pp.119-135.大学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具有等级差异,如果边缘地区只有一所规模较大的大学,那么相比于在核心地区有多所规模较小的大学而言,前一情形中的大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更加突出,尤其是当在后一情形中大学之间产生竞争关系并无法参与区域发展战略。⑩Gerry Boucher, Cheryl Conway and Els Van Der Meer, Tiers of Engagement by Universities in Their Region's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 vol.37, 2003, pp.887-897.还有研究认为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产学合作政策可能并不一定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和大学的技术转移能力存在差异,对以往研究中强调大学的“第三使命”和知识工厂的角色提出了质疑,将大学在发达地区的“区域角色”程式化地推进产业领域在欠发达地区所收到的经济效益欠佳,因此在不同区域情境下有关大学的政策实施须因地制宜。⑪Rhiannon Pugh, Univers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agging Regions: “Triple Helix” Policy in Wales, Regional Studies, vol.51, 2017, pp.982-993.

三、总结性评述及针对国内的研究展望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通过职能边界的不断外延回应了经济社会的需求,也试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①Paul Chatterton and John Goddard, The Respons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Regional Needs,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35, 2000, pp.475-496.大学从单纯的高等教育机构向多职能组织转变,并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日益复杂。②Peter Arbo,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conomy: Pathways to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 vol.50,2015, pp.555-556.大学的“第三使命”(third mission)使之承担了更多的经济社会责任,尤其是将知识的商业化置于重要地位。当大学知识不断向产业延伸,大学越来越积极主动地直接参与经济生产活动,学术与商业原本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不断地被联系在一起,企业家精神的学术(entrepreneurial academics)和学术型企业家(academic entrepreneurs)已逐渐被大学传统精神所包容。但以经济价值为导向的大学研究可能会扭曲学术评判标准,误导科学家远离基础研究。③Dirk Libaers and Tang Wang, Foreign-Born Academic Scientists: Entrepreneurial Academics or Academic Entrepreneurs?R&D Management, vol.42, 2012, pp.254-272.尽管大学的“企业转向”(entrepreneurial turn)仍存争议,但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地位提升已被广泛认可。④Harvey A.Goldstein, The “Entrepreneurial Tur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ission of Universities,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vol.44, 2010, p.83.

表2.大学的“区域角色”演进及其特征

事实上,大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一个较其他研究领域更偏向于现实应用的问题。国外研究关于此问题的起点来源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求,但随着对此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研究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通过构建相关理论来指导实践,并通过应用计量分析方法获得一般性解释和根据案例研究来验证理论的适用性,从而不断完善和修正现有理论,提升理论对实践的参考价值。国外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研究内容丰富深入,内容涵盖了理论建构及实践路径探索,涉及大学需求和供给对区域经济的全方位影响,包括影响的路径和机制,也包括大学知识溢出这类潜在影响,以及大学对经济社会的综合性影响;二是研究背景多元化,考察了区域吸收能力对大学经济影响的调节作用,以及大学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先的中心城市和落后的边缘地区的经济影响及路径差异;三是批判性反思增多,一方面对大学商业化行为的经济影响效果进行反思和再检验,认为大学回归育人本职所产生的经济影响更大也更长远,另一方面对大学商业化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质疑,在欠发达或边缘地区可能并不适用在发达地区可行的发展理论与模式。四是研究方法交叉融合,国外经验研究综合运用了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准实验研究方法、案例研究、空间分析等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区域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使大学的区域经济影响问题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

目前,国内研究表现出较强的政策导向性,研究的热点和主要内容随着国内相关政策的改变而转移,实证研究往往直接从具体的实践需求出发,总的来说理论性偏弱。由于相关历史原因和中国大学的行政化背景,大学在本质上是政府机构,具有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使命,同时大学作为一种知识资产必然存在资产的空间布局和配置问题①赵光龙:《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分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系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由于配置是一种行政手段,而非市场化行为,因此对于国家而言的最优大学资源配置,对于地方而言并非是最优选择。大学会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但也会占用经济资源,因而会引发大学与区域经济是否协同的问题②许玲:《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研究——基于2004年和2011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1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转型,大学作为区域性知识资产的价值开始显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大学研发的溢出效应,③吴玉鸣:《官产学R&D 合作、知识溢出与区域专利创新产出》,《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10期。大学职能及其互动的区域经济影响,④杨凡、杜德斌、林晓、赵阳:《职能衍生视角下大学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地级市的实证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4期。以及产学联系的空间经济效用。⑤杨凡:《大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产学联系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系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针对大学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国外研究综述,本文认为未来国内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是拓展大学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尺度。国内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省域和城市尺度,考察大学对省域和城市经济的宏观影响。较少从更大的跨区域尺度,基于大学的泛在化(ubiquity)和去地化(de-localization)趋势,探讨大学作为网络桥接机构对跨边界合作关系建立具有的重要作用及经济影响。同时也需要从更小的城市内部尺度,重新思考大学城模式的经济影响,以及大学与集群演进和城市空间重塑的关系。

二是加强大学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综合性研究。国内研究的跨学科程度不够,教育学主要关注高等教育的经济影响,科技管理领域主要关注大学的技术转移和产学合作及其效益和经济影响,区域科学和地理学主要关注大学知识溢出的空间效应。由于大学逐渐演化为一个复杂的组织机构,其区域经济影响也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未来需要构建更全面的研究框架,考察大学传统职能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多职能交互的区域经济影响。

三是关注大学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影响。国内研究一般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大学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进行定量测度,但更重要的是探讨大学与欠发达地区的互动关系及机理,因为大学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调节要素实际上是“区域”本身。尽管中国研究型大学大多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但也有不少分布在东北老工业区和西部欠发达省份,由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环境不佳,大学与区域面临同样的发展困境。通过案例研究有助于明确区域的异质性,更有针对性的制定有关大学的区域发展政策。

猜你喜欢
大学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分割区域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