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东
桂林是一个适合安家的地方。
城中一弯漓江、几潭连缀的小湖,城里城外错落的山峰,空蒙的山岚明净的空气,是色彩感很强的大环境。你住在这座小城,感受每天色彩的变换中时光流逝着。春天,城外的山色嫩嫩的似乎还慵懒着,漓江里的水渐渐涨起来;夏天,城里的山青翠起来,漓江里游泳的人在水色阳光中爱恋着自己;龙隐路上红叶拥挤起来的时候,层层叠叠的群峰苍凉中显得难得的丰富;冬天,居然有一场两场温柔的雪,像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子不期然遇见了你。哈一口气,雪化在你的温暖里。
桂林七星公园
把家安放在这样一个小城是令人愉快的。
小小的桂林有七座公园,每天清晨,天色蒙蒙亮的时候,市民们在离自己家最近的公园晨练。7点钟以前,公园对市民免费开放。市民们暗自得意,这公园就是自己家的后花园啊:离自己家走路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况且,从家里走到公园的一路,也是惬意的事情。在桂林,自行车是最适合的交通工具了。散步遛鸟、登高喊山、逗弄逗弄山间的猴子、打打太极拳。仁者爱山,智者就恋水。桂林是游泳者的天堂,漓江訾洲和伏波山游泳场、桂湖天然游泳场、桂林游泳馆,做一个水分子,让你和清晨清爽的空气、明丽的阳光融为一体。
山顶红红的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大约是7点半的样子吧,晨练结束,从山上下来,从水里起身。这个时候,诱人的米粉香诱惑着你,自然是要来一碗的。
米粉是桂林的招牌之一。记得有一年在洛杉矶市区,我坐在大巴上,就看到街头有大大的汉字招牌:“桂林米粉”。不知道漂洋过海的“桂林米粉”是什么味道,反正老桂林都说,出了桂林城就没有“正宗”的桂林米粉了。“二两卤菜,加个卤蛋”——“二两卤菜”不是“蔬菜”,是加了卤牛肉和卤水的米粉。据说秘密全在卤水上,卤水由桂皮、沙姜、草果还有十几种中药香料熬制成的,一般是酱色,也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酱色熬成了白色,但味道更浓。米粉上铺上几片切得薄薄的牛肉片,来一勺卤水,再放上葱花、酸豆角、酸萝卜丁,搅拌在一起,对了,真正的老桂林是不加汤的,吃干捞粉。米粉的香气让你和这小城亲切着。好多桂林人从外地回来的第一件事情是到米粉店来“二两卤菜”。老桂林白崇禧先生的公子、作家白先勇某年回到桂林,据说在“石记”老店一连吃了几个“二两”才过瘾。有桂林米粉,一般桂林市民是不做早餐的,街头十几米一家的米粉店就是自家的厨房了。
吃米粉的时候,你会坐一个小凳,因陋就简,碗搁在大点的方凳上。当天的日报晚报送到了你的手里。《桂林晚报》是平民化的市民报纸,小城的家长里短让你坐在小凳上就着米粉看个仔细。
吃饱喝足(你可以喝免费的豆浆和配米粉的骨头汤),忙你的正事去吧,上班的上班,看店的看店,退休的老头老太太乘坐免费公益公交车提着在早市上买的豆腐青菜回家。街上桂林本地人少起来,公园门口旅游大巴多了起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来桂林了。
老桂林自然不以为然:赶场式的一个点一个点地跑,有什么意思!其实,桂林的街头哪里不是风景:爬满藤萝的小楼,街边的木亭子、棋盘,湖边的词人雕像,漓江里的竹排。这些旅游者都可以看到,但没有住下来,他们怎么会感受到桂林人的悠然自得?那种阳光移动在居民门楼砖雕中的时光流逝,在小城悠然的生活节奏中显得真切。
忙完一天,桂林人三三两两地散步。桂花开了,有点疏野的气息,香得让人想到晚唐的词;玉兰花开了,有点丰腴的味道,让人懒洋洋地迷醉着。人们就坐在街头的石凳上,看夕阳下鸟飞回来。三里店大圆盘一带,每到这个时候,成千上万只鸟藏在街树里叫着,鸟叫声成了一条流淌的河流,让你在这闹热和宁静交织的河流里发呆。
桂林人的周末是最周末的,郊外的风景、郊县的旅游点,乘车也就个把小时,去游游秦汉的水利工程,去看看隋唐的摩崖石刻、古运河,还有保存完好的王城,去泡泡温泉,耍耍漂流,都可以当作一次所费不多的家庭小游。如果这些挤满外地游客的旅游点懒得去了,最休闲的是去旧货市场淘淘旧书,去花鸟市场看看刚出生的小狗小猫。回家了,烫一壶“老桂林”,日子过得蛮写意。
市民收入不高,消费自然也不算太高,桂林人“活在当下”,没有那么多的功利心。小山小水,小乐小哀,一碗米粉,没有大滋大味却自得其乐。
记得丰子恺先生在随笔里对桂林山水颇有些微词,说桂林山水只是盆景,没有大气象。但对于红尘中居家过日子的老百姓来说,这温情脉脉的山水、这没有大气象的小城真是浮生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