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伟, 程梦然, 马晓君, 王立彬, 张翌娜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 郑州,450046) (2.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障工程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郑州,450046)(3.河南省水工结构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郑州,450046) (4.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 开封,475004)
随着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型梯级泵站的修建迅速展开,压力管道作为关键组成部分,其运行质量对整个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管道的安全稳定备受关注[1]。由于水力学条件的复杂性及结构自身动力特点,压力管道在不同运行状态下所受激励大不相同,导致水工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累积和抗力衰减问题,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因此,面对压力管道为农业、石油、化工等方面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结构采取安全监测,提高管道运行质量势在必行。
管道系统的组成部件较多,各元素之间相互干扰,大幅振动在所难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道的使用寿命[2],因此关于管道健康检测的研究从未停止。早期的管道健康监测通过人力周期巡检完成。李宇庭等[3]利用场指纹法对金属管道缝隙的腐蚀状况进行监测,并证明了其在缺陷定位、测量上的优越性。杭利军等[4]利用分布式光纤法对管道泄漏进行监测,结果证实了该方法在实时管道监测和定位上的有效性。以上方法在管道安全监测方面成效显著,但大多存在价格昂贵、监测距离短、效率较低等问题,对长距离输水管道进行大范围、长时间的健康诊断困难较大[5]。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技术的发展,新型的管道检测及监测技术逐渐崛起,如小波理论、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简称HHT)等,但小波理论的应用局限于高频信号,辨识结果的完整度较低[6]。HHT变换中的坐标变换必然导致有效信息的丢失,进而影响分析结果,故寻找体积小、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的管道安全监测方法,成为状态监测领域的关注焦点[7]。
递归理论作为一种适用于非平稳、非线性信号的重要处理方法,具有处理过程简便、抗噪性强、对信号平稳程度要求较低等优点[8]。最先将递归图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是生物医学领域。随后,生命科学、化学领域将其引入,用于信号处理。近年来,工程领域将递归图和递归量化分析应用于信号的消噪与分析过程[9-10]。为保证压力管道的稳定运行,避免大幅振动,笔者以数据级融合方式-方差贡献率为辅助,将递归理论引入到压力管道的状态监测中,对不同工况下的结构振测信号进行检测,并以递归图(recurrence plot,简称RP)、确定性(determinism,简称DET)、对角线平均长度L、递归率(recurrence rate,简称RR)以及递归熵(recurrence entropy,简称RE)等递归量化指标反映各工况下的信号特征,以监测管道振动状态,保证工程安全运行。
基于方差贡献率[11]的数据融合方法,在汲取了传统融合方法[12-14]的优势后,为避免融合系数固定这一弊端,提出了系数动态化的融合方式。该方法不仅能减少单组错误数据导致的误诊现象,还可降低噪声与位置对单一传感器精度的干扰。此外,该方法的突出优势是:每一传感器所采数据的融合系数随时间而自动变化,增加了信号融合的普适性,并保证所采信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提高了信号评价的有效性。具体步骤如下。
假定某一传感器在采样时间t内得到一组由离散信号值s(1),s(2),…,s(h)构成振测数据S(h),定义点s(i)对此序列的贡献率为
Ki=(si-μ)2/hσ2
(1)
若p个同类传感器在同一时段内一同测得p组数据序列,各组序列包含h个数据点,令第p组数据中的第q个数据点的值为spq,由式(1)可知,spq对本组全部数据的贡献率为Kpq
(2)
若第p组数据序列的第q个数据spq分配到的融合系数为apq,则apq的求取公式为
(3)
融合后q点的值sq为
(4)
方差贡献率的数据融合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方差贡献率的数据级融合流程图Fig.1 Flow chart of data fusion on the basis of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递归图思想由递归图(RP)和递归量化分析(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简称RQA)两部分组成,以相空间重构为前提,其目的是用来展现时间序列的内在规律。
递归图具有可预测性,体现的是信号递归性,即一定时间段内某一结构运行特征的频发或复发,由大量黑白点及两条时间轴组成,并利用二维平面将这种递归性直观地展现出来,以定性的方式表示信号的时间平稳性。递归图具体建立方法如下
(i,j=1,2,…,N)
(5)
且有
(6)
其中:Ri,j为N×N方阵;N为状态向量xi的个数;ε为阈值;Θ(x)为Heaviside函数;‖xi-xj‖为Euclidean范数;m,τ分别为嵌入维数和延迟时间。
递归图存在不同的模式,每一模式都代表信号不同的演变规律,依据图形呈现的递归特性,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便可定性得出信号特征。递归图模式及宏观分析见表1。
表1 递归图模式及其宏观含义
以上模式是对递归图的宏观分析,而针对图中点与线的分析则是从微观角度展开,具体研究对象及其含义见表2。
表2 递归图微观分析
递归量化分析(RQA)是以各种递归指标,从不同侧面以定量的方式反映信号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参数。
1) 确定性(DET):指主对角线上递归点的百分比,反映轨迹周期递归的程度,其值越小随机性越大,即
(7)
其中:P(l)为长度等于l的对角线的分布概率;lmin为最小对角线长度,一般为2。
2) 对角线平均长度(L):指系统中两时间序列相互靠近的平均时长,又称平均预测时间,即
(8)
3) 递归率(RR):在设定的阈值下,递归点在递归图中所有点的比例,系统动力特性越相似,RR值越大,即
(9)
4) 递归熵(RE):指在递归图中与主对角线平行的线段长度分布的复杂性,其值越大表明系统的复杂性越大,即
(10)
递归理论对泵站压力管道的振动状态监测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递归理论对泵站压力管道的状态监测流程图Fig.2 Flow chart of state monitoring of pressure pipe by recursion theory
甘肃景泰川工程,是一项分期建设的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电力提水灌溉工程,多年运行后,管道结构存有一定程度的损坏和老化问题,直接影响其运行安全。以景泰川二期七泵压力管道为研究对象,现场测点布置图及压力管道传感器放置点如图3所示。
图3 景泰川7泵压力管道现场测试及拾振器布置图Fig.3 Field test and measuring point layout of 7 pumping station in Jingtai Sichuan
信息采集由安装在结构表面的传感器完成,为保证收集效果,泵站压力管道共放置了22个传感器。开关机组瞬间,压力管道的主支管连接处受水流激励和自身的激振力尤为复杂,因此,在连接处重点放置了3个速度传感器,分别为水平x方向、水平y方向和铅锤z方向,其他位置则分别布置了不同数量的传感器。管道振动测试激励以开关泵的方式获得,总体分为开关机瞬间与机组稳定运行期间两类振动状态,共划分为(A~K) 11种状态。各状态下的振测数据为连续采集,鉴于其时长过大,A~K工况为所测数据的代表性时间片段。
为全面反映各工况下管道振动特性,选取1~3号机开关瞬间均受影响较为明显的交叉口处的振测信号为研究对象,即以15,16和17号传感器(分别对应x,y,z三方向)在不同工况下所测信号的递归图与递归测度的变化为例,说明该方法对管道结构振动信号监测的有效性。具体实验工况如表3所示。
表3 管道原型试验测试工况
为得到一组全面反映结构振动特性的综合信号,并简化对同一位置不同方向信号的监测过程,对15,16,17测点三方向信息实施递归图分析与递归量化分析之前,将其以方差贡献率的方式进行数据融合。以15,16,17测点在工况E状态下的融合效果为例,图4为x,y,z三方向及数据融合后的功率谱密度曲线。
图4 E工况下的振动信号功率谱密度曲线Fig.4 Power spectral density curve of vibration signal under E condition
相空间重构是绘制递归图、计算量化指标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选取合理的m和τ成为相空间重构的关键一步。采用伪近临法与互信息法分别选取相空间重构参数m和τ。恰当的维数m为相空间中伪近临点的百分比趋于零(至少小于5%)时对应的维数,且该维数之后,伪近临点百分比不再变动,最佳延迟时间τ为第1次达到最小值所对应的延迟时间,实测数据中m不小于2,τ不小于1。
经计算,景泰川二期七泵站压力管道在以上(A~K)11种状态下的相空间重构参数相差甚微,分别稳定在m=4,τ=4状态,限于篇幅,给出数据融合后工况E状态下参数选取图,如图5所示。
图5 相空间重构参数的选取Fig.5 The Selection of parameters for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
压力管道的运行状态总体分为开关机瞬间(B,D,F,H,J工况)与平稳运行(A,C,E,G,I,K工况)两大类状态,为检验递归图方法在压力管道不同振动状态下对信号的评估效果,分别从开机瞬间与稳定运行期间各选取一种工况绘制递归图。其中,嵌入维数m=4,延迟时间τ=4,阈值取融合后原始信号标准差的15%,递归图形态如图6所示。
图6 两种工况下压力管道振动信号递归图Fig.6 Recursive plot of vibration signal of the pipe under two operating conditions
由图6可知:D工况下的递归图中递归点汇聚成条状与块状,且分布较均匀,随时间变化在主对角线方向呈现一定规律,几乎不存在独立递归点,平行于主对角线的线段多且长,属于周期模式;E工况下的递归图的线条分布不均匀,独立递归点较多,平行于主对角线的线段模糊且较短,存在极为模糊的“十”字带状区域,属于飘移与突变的混叠模式。由此可知,两种工况下的振动信号均属于非平稳信号,相对于E工况,D工况振测信号的随机性差,确定性较强,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复杂度较小。
递归图虽能直观辨别管道剧烈振动与平稳运行两种状态,但在图形识别上需要一定的经验,为此,在管道振动信号实施递归图识别的基础上,从周期性、非线性角度对信号进行量化分析。分别作出开关机瞬间(B,D,F,H,J工况)与平稳运行(A,C,E,G,I,K工况)两类状态的递归量化指标变化曲线,并将各指标浮动区间归一化,对比得出不同运行状态下的结构特征。
3.6.1 管道信号的周期性监测
图7为管道(A~K) 11种状态下的周期性指标变化曲线,由图可知:开关机瞬间,DET值位于0.97左右,L值位于0.72~0.98之间,管道信号的确定性较强,对角线平均长度较大;稳定运行期间,两值随管道振幅的减小而减小,DET位于在0.82左右,L值位于0.72~0.98之间,管道信号的确定性较差,对角线平均长度较小。两振动状态下管道信号的确定性指标DET相差约为0.15,最大差值为0.24;对角线平均长度L最大相差0.78。
图7 开关机瞬间与平稳运行两工况下的周期性指标对比图Fig.7 Index comparison diagram of periodicity under two types of working conditions
分析可知,周期性指标DET值与L值在管道剧烈振动与稳定运行两类状态下有明显差距,两者均能有效区分结构的振动状态,可作为管道振动状态监测中的参考指标。其原因是:泵机开关的短时间内,水体拍击与泵机振动均明显影响管道自身振动,促使管道振动呈现一定周期性,因此,信号的周期递归程度与平均预测时间增加,即DET值、L值增大;泵机稳定运行期间,水体拍击、泵机振动相对较弱,两者对管道的影响减小,进而结构振动信号的随机性升高,此时,信号的周期递归程度与平均预测时间降低,DET值、L值随之减小。
3.6.2 管道信号的非线性监测
管道结构在不同运行状态下,振动信号的非线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非线性指标递归率(RR)、递归熵(RE)也可作为监测结构振动特性的参考指标。图8中,开关机瞬间,RR值位于0.5左右,ENTR值稳定在0.35,系统振动的相似性较高,复杂度较低;随着泵机的稳定运行,水流对管道的激励减小,使系统振动的相似性降低,复杂度升高,RR值减小至0.05,RE值升高至0.88。两工况下信号的递归率RR最大相差0.5,递归熵RE最大相差0.53。
图8 开关机瞬间与平稳运行两类工况下的非线性指标对比图Fig.8 Index comparison diagram of nonlinear indexes under two types of working conditions
分析可知:在管道不同运行状态下,非线性指标RR值与ENTR值能以数值大小显示结构的振动幅度,当RR值偏高、ENTR值偏低时,说明结构振动较为剧烈;相反,则代表管道稳定运行。
根据前面递归图与递归量化指标在不同振动状态下的变化可知,排除人为及偶然因素后,若递归点随时间变化在递归图45°对角线方向呈现一定规律,且平行于该对角线的线段多且长,同时DET,L和RR三值均较大,而RE较小,说明此时管道结构的振幅偏大,其运行状态极有可能不利于自身的安全稳定。一段时间后,若递归图及各指标仍保持上述状态,应尽快检查管道安全,及时解决各种不利因素导致的异常振动。除检测管道损伤外,还可利用递归图与递归量化指标的敏感性,布置合理的管道转角,避免个别工况下的低频共振,监测泵站机组稳定性等。
1) 利用递归理论对管道的振动特性进行在线监测,相较于诸多学者提出的局限性较强的监测方法,更具有推广性和实用性。相较于利用诸多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对结构进行不定期检测的方法,经济性与自动化程度更高。
2) 将方差贡献率方法应用于压力管道的数据融合,能精准提取结构x,y,z三方向振动信号的特征信息,较大程度上提高了状态监测效率,且过程简单、快捷,在管道结构安全监测中有良好的实用性。
3) 递归图与递归量化分析皆能有效识别管道振动的剧烈程度,其中,递归图以不同的图形模式体现其振动程度,递归量化分析以各指标在0~1之间的不同幅值辨识管道振动状态。图形与指标分析相结合的监测方式,提高了状态识别的准确性,可推广至管道损伤诊断与在线监测领域。
4) 递归图与递归量化指标虽能有效监测管道运行状态,及时发现结构异常状态,但结构从“健康”到“不健康”发展过程中,图形及量化指标的变化状况并未涉及,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