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萍 张世超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症状为双侧肢体麻木、疼痛以及感觉异常等,据统计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位居全国第一位,其中60%~90%患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2],因此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营养神经、扩张血管和抗氧化等,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复发率仍较高。随着中医药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医药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具有改善症状针对性强、疗效持久及副作用小等优点;近几年研究发现针灸的整体性和特异性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对针灸联合益气化痰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按照诊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5.4±6.2)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5.3±1.3)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6.8±5.1)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5.1±0.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平。
1.2 纳入标准[4]有2型糖尿病病史;患者的神经病变是在确诊糖尿病时或之后;临床存在四肢末梢感觉异常、肌无力、麻木疼痛以及烧灼感等症状;年龄30~75岁;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因脑梗死、化疗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血糖控制欠佳者;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腑功能障碍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皮肤破损严重,或有溃烂、坏疽者;对中药存在过敏反应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基础治疗 所有患者给予营养神经治疗:甲钴胺片0.5 mg,3次/d口服(华北制药康欣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26);控制血糖治疗:嘱患者适量运动,糖尿病饮食,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将空腹血糖(FBG)控制在<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控制在<10.0 mmol/L。
1.4.2 对照组治疗 在基础诊疗方案基础之上加用益气化痰通络中药,具体组成如下:黄芪30 g,白芍、桂枝、丹参、当归、鸡血藤和白芥子各15 g,地龙10 g,甘草和红花各5 g。水煎服,早饭前、晚饭后服用,1剂/d,共30剂。
1.4.3 观察组治疗 在对照组诊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具体取穴如下:双侧气海、足三里、血海、曲池、三阴交、太溪、内关,采用平补平泻法,30 min/(次·d),共30 d。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 根据标准制定[5],显效:患者肢端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 m/s;有效:患者肢端麻木、疼痛、感觉障碍等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神经传导速度提高3~5 m/s;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3 m/s,甚至病情有所加重。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数×100%。
1.5.2 血糖、血脂控制情况 观察治疗后两组FBG、2 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5.3 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 采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对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明临床效果越好[6]。
1.5.4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肝、肾功能损害以及恶心、呕吐等异常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建立原始数据表,录入SPSS 22.0,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均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血脂控制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BG水平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2 hPG水平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HbA1c水平降低(P<0.05,见表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G水平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TC水平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控制情况比较(±s) 单位:mmol/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控制情况比较(±s) 单位:m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正中神经MNCV、SNCV均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腓总神经MNCV、SNCV均明显升高(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单位:m/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单位:m/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MNCV SNCV MNCV SNCV对照组 40 42.96±0.463 10 39.67±0.277 20 39.41±0.679 80 42.92±0.044 84观察组 40 46.66±0.534 90# 46.96±0.292 30# 46.21±0.545 70# 46.60±0.267 60#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恶心症状,观察组在治疗期间有1例出现恶心症状,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肝、肾功能损害等异常情况。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上升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其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7]。在中医学中,糖尿病属于“消渴”,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无明确中医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和发病特点将其归为“痹证”等范畴[8]。临床病机错综复杂,但气阴两虚,痰浊瘀血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贯穿始终[9]。气阴两虚,血行不畅,痰浊内生,瘀阻脉络,闭阻经脉,经络不通,因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会有肢体发麻、怕冷、疼痛等症状。因此,对照组选取益气化痰通络法中药治疗。甲钴胺片是临床上最常应用的营养神经药物,是维生素B12代谢后的活性产物,可促进蛋白质、脂肪和核酸等物质的代谢,进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10]。因此,选用甲钴胺片口服作为基础治疗方案。近年来有研究显示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优势,针灸作为营卫气血、温通经脉、扶正祛邪、濡养脏腑的重要方法,以其整体性和特异性的特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1]。因此,观察组选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临床观察。
益气化痰通络中药组成有黄芪、白芍、桂枝、丹参、当归、地龙、鸡血藤、白芥子、甘草和红花。其中黄芪为大补元气之要药[12];丹参与当归、红花配伍可疏经通络、活血化瘀[13];桂枝具有温阳通经的功效,与白芍合用又可调和营卫、驱邪外出[14];鸡血藤、地龙均可舒筋活络,且鸡血藤还可以补血行血[15];加之白芥子化痰[16],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用具有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功效,可有效缓解患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针灸穴位有气海、足三里、血海、曲池、三阴交、太溪、内关。气海为任脉穴,可培补元气,进而使正气充足,促进瘀血消散;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针刺足三里不仅调和气血、舒筋活络,还可化痰祛瘀[17];针刺血海、曲池、内关可激发阳明经气,从而起到益气通络和活血化瘀的功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针刺三阴交既可活血化瘀,又可疏通下肢经络,为标本兼治之穴[18];针刺太溪可补肝肾强筋骨、舒筋活络、濡养筋脉。共同针刺以上穴位可有效缓解患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血脂指标水平均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和SNCV均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针灸联合益气化痰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有效。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益气化痰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仅对血糖、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还可显著改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