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鲍臻 单述刚 张昆龙 邢文娟 张鹏飞
疗养事业在我国的建设和发展中处于相对缓慢状态,原因之一是我国疗养专业队伍力量薄弱[1]。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借助苏联的帮助培训疗养专业人才,而高、中级医科院校未能设立疗养专业课,加之长期以来,疗养学向社会普及宣传不足,导致广大人民群众不了解疗养学本质上是做什么的,甚至产生一些误解[1-2],造成我国的疗养院发展建设遇到不少困惑,在社会舆论方面或疗养院工作人员中存在对疗养专业的认知模糊,甚至使疗养院发展方向偏移[1-3]。当前,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疗养事业发展有了新的动力。通过了解疗养院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研究人才培养途径及院校教育发展问题,旨在于促进疗养院建设向健康方面发展。
1.1 调查对象 2016—2019年选择国内30家疗养院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疗养院年平均收容人数20 813人,平均床位数562.80张;每家疗养院抽取5~8名行政管理领导、科室业务人员讨论后参加填写问卷,调查对象平均年龄(44.80±3.5)岁,平均工作年限22.47年,收到22家疗养院反馈的有效问卷。军医大学调研选择训练部门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室教员、教学评估专职人员9名,职称教授或教学参谋,平均年龄(38.68±3.1)岁,平均工作年限16.32年。军医大学、疗养院专家访谈8名,职称主任医师或教授,平均年龄(56.30±2.1)岁,平均工作年限27.52年。
1.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疗养院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第四军医大学康复与疗养专业建设现状,主要调研了康复与疗养专业2009—2012级疗养专业本科生、疗养学选修课教育;选择部分疗养专家进行访谈。
1.3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的调查方法进行现状调查。在调查前取得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后,由调查员向调查对象讲解问卷内容及相关术语概念后发放问卷。对于选项有空缺的调查问卷将现场退回进行补充填写后收回调查问卷,以确保调查问卷的合格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并再次核对确保数据录入准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计算构成比等。
2.1 疗养院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见表1) 调查对象为疗养院行政领导管理岗位人员,性别以男性为主占77.27%,职称以高级为主占68.18%,学历以本科及大专为主占77.27%,军地疗养院分别占63.64%、36.36%,部分军队疗养院因改革,情况待定。
表1 疗养院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n=22)
2.2 疗养院人员学历结构分布 疗养院的医药护技的学历结构为:硕士9.94%、本科44.12%、大专32%、中专13.94%。本科最高,占主流(见图1)。
图1 疗养院人员学历结构分布
2.3 疗养院现有人才及需求评价 经过数据百分比统计结果(见表2)。
2.3.1 现有人才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疗养院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中,大多数认为最主要来源为外部招聘(占80.0%),其次为院校毕业分配和调入,均各占26.7%;主系列(医师)大学毕业生87.7%为临床医学专业,康复专业和预防专业均各占6.65%;不同职称(高、中、初)人才满足情况分布:高53.3%、中46.7%、初53.3%;各职业岗位群对人才需求占比:疗养医师100%、康复医师86.7%、健康管理师93.3%、心理医师93.3%、护师(士)73.3%、技师(治疗师)93.3%。
2.3.2 现有人才培训及专业结构 统计显示,疗养专业人才培养60%应该重点放在专项培训班,40.0%放在大学,33.3%在职继续教育;现有单位主、辅、护系列大学毕业生能满足需要仅达40.0%;其中毕业生能满足比例占:疗养医师26.7%,康复治疗师33.3%,健康管理类26.6%,心理医师26.7%;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疗养学课程途径60.0%主要是通过培训班,50.0%是通过继续医学教育;业务领导(包括业务机关)人员学习疗养学课程53.3%主要是通过在职继续教育,40.0%是通过培训班。
2.3.3 院校学历教育阶段知识结构需求 疗养院主要专业人才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知识目标认为需要加强学习的课程: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心理学占100%,疗养学、中医、理疗学、营养学占93.3%,运动医学占86.7%;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应放在提高康复技能占93.3%,提高疗养学诊疗技术占87.6%,提高科研能力占80.0%,提高管理能力占73.3%。
2.3.4 疗养专业学生评价 对疗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评价:理论和临床均是100%,科研能力86.7%;对疗养专业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需加强:专项能力60.0%,基础和综合能力53.3%。
2.3.5 疗养院人才培养及专业需求 对疗养人才培养需加强:管理层100%、技术层93.3%,需要加强在职继续医学培训、大学教育各占93.3%。疗养院还需要的人才:体疗师、五官医师、营养师、网络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
2.4 学历教育课程设计满意度调研结果 现行学历教育培养对疗养院人才培养需求目标:73.3%的人认为现行培养模式不能符合疗养院的需求;通过大学上述专业课程的设计,认为需要体现疗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达到人才培养目标73.3%的人认为符合;73.3%的人认为本专业课程的安排次序合适;对于本专业人才培养调查内容86.7%的人认为满意(见表3)。
2.5 疗养专业课程设计权重比分类结果 在公共基础学习领域所有专业都有不同比例,其中认为内外科重要占50.0%以上,4.6%的人认为英语不重要。在专业学习领域认为疗养学、康复医学重要的占90.0%以上,物理治疗学、运动医学、运动治疗学、康复工程、心理学、健康管理、营养学、中医等重要占68.0%以上;在拓展学习领域里保健医学、中医骨伤及针灸学等重要占54.0%,整个对病理生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计算机应用等专业认为一般的占18.0%以上(见表4)。
表2 疗养院现有人才及需求评价
续表2 疗养院现有人才及需求评价
表3 大学教育课程设计满意度调研结果
表4 疗养专业课程设计权重比分类结果 单位:%
我国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加强对全国疗养事业的管理和指导,但10年动乱和医疗体制改革,使疗养事业和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了影响[1]。1998年在总后卫生部保健局的积极努力和原第四军医大学校长陈景藻教授帮助论证下,2000年在原第四军医大学招收康复与疗养专业本科生[4],为军队疗养院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后续力量[5]。但该专业于2009年被取消,2011年原第四军医大学首次开设《疗养学》选修课程[6]。近几年来,随着疗养院改革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和造就过硬能力素质人才队伍又成为了各疗养院关注的焦点[7]。
3.1 疗养机构、院校疗养专业教学与需求现状分析
3.1.1 人才队伍的编配结构与现实需求有明显差距 调查表2、图1可见,从人才队伍的入口类型看,尽管外部招聘人员(80.0%)较好地解决了疗养院业务建设的刚性需求,但从院校毕业分配和调入方面来看,仍能反映出疗养院在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储备方面存在入口不畅的客观性不足,招聘人员受编制待遇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流动性大,生长干部难以及时有效地从院校补充,外部调入对象的实际能力素质难以实施有效的评估[2]。从专业结构看,主系列(医类)87.7%为临床医学专业,而康复专业和预防专业占比较低,结合疗养院对疗养医师、康复医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医师、治疗师实际需求比例,也反映出专业结构和业务建设上的欠缺;从学历结构看,硕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重较小(8.2%),高学历所占比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职称结构看,技术干部严重缺编,大多数疗养院实有卫生技术干部与入口、专业、编制、学历、职称不成比例,严重制约着疗养院业务建设发展[8]。
3.1.2 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有明显差距 受调研单位现有高、中、初职不同人才能力素质满足率平均仅为51.1%,主、辅、护系列大学毕业生能满足工作需要的仅为41.0%,特别是疗养、康复治疗、健康管理和心理医师满足率平均不足仅达30.0%;从培养渠道看,疗养单位业务领导、医务人员学习疗养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培训班(50.0%~60.0%)和继续医学教育或在职学习(40.0%~50.0%)。和院校系统学习相比,培训班的学习还比较粗浅和零碎,能力素质建设后劲不足;从学科建设看,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学科带头人建设相对滞后、参差不齐,学科的交叉、融合、覆盖不够,难以满足保障对象对自身健康提出的新期待、新要求;从科研能力看,围绕疗养预防、疗养治疗及疗养康复进行理论、实践创新不够,整体科研意识、科技素养不够强[2]。
3.1.3 人才培养的配套机制与成长路径有明显差距 从人才队伍培养思路看,存在对自身的职能任务和发展定位还不够清晰准确,人才队伍建设还停留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之下,特别是在新形势健康中国行动下,疗养院面临调整改革,人才的需求方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梳理;从人才培养途径来看,认为疗养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放在专项培训班(60.0%),其次为大学和在职继续教育,按照培养计划和比例远不能满足现阶段需要,尤其认为在加强疗养院管理层培训方面。从人才成长环境来看,搭台引凤、因才施训的举措不够到位,还没有形成人才成长的良性涌动。有研究指出[9],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更注重实际、个人价值体现和能力发挥。对于专科人才和拔尖人才,更是把行业发展前景、利于施展个人才干、满足家庭需求与期望的满足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认为疗养专业自身的特点所限,在这些人才的引进上既没有竞争优势,也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产生一定效益。从人才成长激励竞争机制上看,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选拔任用、晋职晋级、立功受奖等方面与考核评价衔接不够紧密,疗养院存在留不住人才、发挥不了人才作用现象[10]。
3.1.4 现行院校培养知识及能力结构不能满足需求 调查表2~3可见,从学生能力素质的客观评价看,所有调研单位普遍认为,现行院校培养疗养专业人才从知识及能力结构要加强理论和临床知识方面提升,包括提高康复技能(93.3%)、疗养学诊疗技术(87.6%)、科研能力(80.0%)、管理能力(73.3%),这既反映了疗养院对院校毕业生任职能力素质的客观评价和现实期望,也反映出了院校培养定位;从现行院校教育满意度看,73.3%的人认为现行培养模式不能符合疗养院的需求。而从供给侧需求来分析,却有26.7%的人认为院校专业课程的设计能够体现疗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二者存在的差异性表现,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院校专业人才培训与疗养院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从专项课程设置中看,院校虽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11]等多个维度去设计专业教育,但从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中对所列举学科的权重来看,在校大学生对疗养专业的深入学习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机会,导致对疗养专业存在认识误区和培养偏差[4]。
3.1.5 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未突出疗养专业人才需求 调查表3~4可见,从疗养专业课程设置上看,调研认为疗养专业学习领域中疗养学、康复医学很重要的占90.0%以上,物理治疗学、运动医学、运动治疗学、康复工程、心理学、健康管理、营养学、中医等很重要占68.0%以上;从需求上给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方向性。从专业设置教学体系上看,调研认为要加大院校对学生的专项能力与实践能力培训(50.0%),对目前教学实践中系统学习和疗养专业培养提出了需求,从而使学生要通过实践了解疗养机构或疗养专业的性质。从拓展学习领域上看,调研认为保健医学、中医骨伤及针灸学等重要(54.0%),反映了疗养院对慢性病康复人才有一定的需求,也体现了疗养院业务特色。从辅助专业课程设置中看,调研认为疗养院还需要体疗师、营养师、网络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人才,反映出疗养院建设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相关技术范围。
3.1.6 专项培训和在职教育的力度不能满足需要 调查表4可见,从选修课开展情况上看,原第四军医大学于2011年首次将《疗养学》课程纳入大学各类专业学员的选修课计划[6],但整个院校普及率不高,医学院校疗养专业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力度不够。从专项培训班教学上看,疗养院在职人员培训主要由各级定期举办的特勤骨干、健康管理、骨软伤康复、中医技术、水疗技术、心理咨询师等培训班,提高了疗养院疗养保健、疗养康复等技术水平。其次是院校组织进修、在职规培和学术活动等继续医学教育多种方式的培训,促进了人才培养步伐[9],但在普及程度上还不能完全满足。
3.2 疗养学专业人才培养展望
3.2.1 高度重视疗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疗养院要着眼适应新时期、新机遇、新使命带来的新挑战,对疗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首先提高重视程度,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促使我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出要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疗养院建设发展的战略定位就是使全民族的健康获得全面的有力保障,要积极推广我国疗养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形成疗养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其次要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建设“研究型疗养院”为牵引[7],把人才队伍建设从全面建设中突出出来,切实从人才的系统规划、院校衔接、阶段培养、计划管理和跟踪问效全程,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实现人才队伍编制结构与现实需求的日趋协调合理。第三加强疗养院继续医学教育,疗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是专业技术干部从院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断更新、拓宽知识,提高技能和增强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12]。其项目及内容,应遵循普及与提高的原则,使疗养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军事医学等相结合,使基础理论与基本技术操作相结合,根据培训计划,结合疗养院的特点,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重视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检查、康复等技术水平,更好地为疗养员服务。第四人才队伍建设基础在训,关键在管,疗养院人才培养应实行全员培养,全面提高总体医疗水平和医、技、护、治疗师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13]。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实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办法,不仅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而且每一个阶段要求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适时引进研究生作为技术骨干重点培养,确保人才梯队的合理结构,防止人才断层。在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时,坚持全面考核、公开选拔、择优上岗。对于那些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的技术骨干,在从政策制度上给予倾斜照顾,大力进修培训和深造学习力度,努力营造拴心留人、人才涌动的良好氛围[14]。
3.2.2 合理设置院校教育和优化基础课程设置首先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向疗养专业倾斜,在医科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疗养医学教学科目;建立我国疗养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康复与疗养专业本科生培训计划,在大学预防医学系增设疗养与康复教研室,加大课程设置,设置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规培生的培养。其次加大院校全科人才培养力度,新形势下,疗养院人才培养向全科医学人才方向过渡。院校增设相应学科,定向、定性、定量培养素质高、知识面广的疗养专业人才[15]。疗养院在职的医疗人员可到院校通过轮训、进修、代职短期学习班、岗位培训等形式,提高特勤疗养、健康管理、伤残康复、医学鉴定、医学训练理论和实践能力。第三增设疗养学专业选修课,在院校增设疗养医学、健康管理、早期康复选修课,加设疗养院建筑工程、环境科学、自然保护等专业[16]。院校各专业普及疗养学基本知识学习,定期开展以疗养专业学术活动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院校与疗养机构联合开展疗养、保健与康复等科技服务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创新意识[17],为学生将来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3.2.3 加大和增强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力度 首先定期举办全军疗养院中青年骨干培训班,院校或专业学会定期组织1~2期疗养院中青年骨干培训班,内容以疗养学基本理论,疗养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技能等为主,结合临床教学,要求紧紧围绕所学的知识与疗养院从事专业相适应。教员选择大学和全国各疗养院专家担任,见习选择康复医院、疗养院。经过3~4年培训,达到疗养院初中级业务人员疗养学的知识全面提高。其次定期举办疗养院高级管理人才研训班,特请保健部门领导、各疗养院专家,为疗养院领导干部和新调入管理骨干普及掌握疗养学发展史、讲授疗养院发展方向、疗养院建设与科学管理要素,以加强疗养院的卫勤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疗养院正确的办院方向的能力。第三发挥各级力量提高教育培训学术交流平台,积极调动卫生部门对疗养专业认识,发挥军内外专业学会师资力量,定期组织培训班、学术交流,加强疗养与康复专业教学师资力量培养,拓宽疗养人才培养渠道,拟补人才的严重不足,疗养院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科研攻关[18],引进聘用等多种形式使疗养院卫生技术干部结构更加合理。第四疗养院人员不断加强在职学习,在职人员可以通过自学、函授、微信平台参加疗养专业培训班等方式,加大教育信息传递,可参加慕课、互联网+教育,自学疗养学、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在线教育课程,不受时间、场地限制,不断提高的疗养专业知识。第五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由于疗养学所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因此还应注重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生物时律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在疗养专业中的应用研究[19]。疗养院广大业务人员要积极参加科研工作,致力于研究物理疗法、体育疗法、中医养生、心理疗法、营养饮食疗法等疗法对于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促进伤病康复的作用,特别是有预防作用的各类自然疗养因子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等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其他疗法科学的综合应用研究[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出,促使我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时谈到卫生健康大计[21]。疗养院是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的医疗机构,办好疗养院是促进国家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疗养专业人才建设是疗养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疗养院要以提高广大人民健康为基础,以增强各级领导重视为前提,以加速疗养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改革疗养培养制度建设为保障,以供给侧改革需求的思维打通疗养专业人才培养从院校教育源头系统培训与疗养院末端形成成才闭环衔接机制,为探索和深化疗养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