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ATI和UCINET的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2020-08-06 01:16:52李永顺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灌篮 2020年15期
关键词:立德体育课思政

李永顺 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课程思政概念于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其定义为: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不管是公共体育课还是专业体育课,其本身具有较丰富的思政元素,对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借助文献题录工具Sati3.2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v6.415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近年来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和热点,为更多的研究者研究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文章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作为主要数据来源,以“体育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检索,共得到文献252篇,并对得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去重和删减。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文献题录工具Sati生成高频关键词列表和关键词共现矩阵(50×50),再将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对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分析。

二、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分析

(一)发文量分析

某一主题在某个时期研究趋势可以根据其发文量来分析,根据查阅文献资料来看,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15年,且该年份发文量只有3篇,2016年发文量最少,为0篇,在2018年发文量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且2020年发文量猛增到159篇,推动了研究热潮。所以根据整个发文量趋势,可以将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15年—2017年:研究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为2018年—2020年:起步发展阶段。

(二)高频文献来源分析

从表1可知,有关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发文量期刊前三的分别是当代体育科技(47篇)、体育世界(学术版)8篇、武术研究(8篇),其中当代体育科技发文量远超其它期刊,其数量占本次共检索文献数量的18.6%。同时从表中可以看出,没有核心期刊有超过5篇与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有关的文献,这从侧面也反映出目前国内有关体育课程思政大多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供借鉴的文献资料也较少。

表1 高频文献来源表(数量≥5)

三、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或主题词的总数与频次进行统计可以反映出当前的主要研究热点与主题方向,其词频越高则越备受关注,其关联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领域中知识的内在关系[1]。表2是对高频关键词列表(频次≥10)整理后得到的信息,根据表中高频关键词可以将体育课程思政目前研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课程思政主题与本质的研究,相应关键词有课程思政(155次)、思政教育(38次)、立德树人(16次)、体育课程思政(10次);第二类是与体育课程相关的研究,高频关键词有体育课程(47次)、体育教学(27次)、高校体育(17次);第三类是关于对象的研究,高频关键词有高职院校(15次)、高校(10次)。

表2 高频关键词统计表(频次≥10)

(二)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到共词分析,可以探讨一个学科或主题的研究结构,它将关键词视为结点,结点位置越居中越核心,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被视为结点间的连线,连线越粗关系越强[2]。所以为了更清晰的看清楚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把通过Sati分析得到的关键词频次矩阵导入Ucinet,生成如图1所示的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从图可知,第一,处于图谱最中心的位置的是“课程思政”、“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三个关键词节点,同时这三个关键词的中心度也是最高的分别为课程思政(213次)、体育课程(94次)、思政教育(65次),表明研究者是从这几个主要视角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展开研究的。第二,本次关键词共现图谱网络连线密度为0.4033,密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很多研究者都是从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印发实施之后才开始对体育课程思政进行细致研究,所以研究时间相对较短,文献数量也较少,因此关键词共现网络密度低。第三,从图中可以看出,“课程思政”和“体育教育”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连线粗细不同于其他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表明除这两个关键词外,其他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并不强,关联程度也不高,研究主题也仅仅是集中在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的融合方面。

图1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可知,目前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主题并不是特别集中,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也不是很强。所以根据以上分析,将目前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热点主要确定为体育课程思政主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对象三个方向。

首先,在关于体育课程思政主题研究方面,有研究者从课程思政本质“立德树人”视角出发,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维度和实践路径进行研究,建设维度包括处理好立德指向、立德责任、立德体系、立德过程、立德功能五重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关系[3]。因为课程思政从本质上说依然是一种教育,其目的是为了立德树人,所以要充分挖掘体育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实现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目标。单从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主题来看,不管是以课程思政本质、理念还是结构为研究视角来看,其重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体育课程,要实现二者有效融合, 就要探索合适途径和实践体系,为新时代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新方向。

其次,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方面,既有从理论层面出发的研究,也有从体育课实践层面出发的研究。比如在理论层面,加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传播,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等。然而也有研究者提出,体育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在体育课程中简单的引入思政元素和改变一些教学方式,而是更应该从全方位进行设计,如从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案编写、评价方式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提升体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等整合多方资源等方面进行考虑和实践,有效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一些研究者尝试将思政元素引入体育实践课堂,比如羽毛球课堂、篮球课堂、武术课堂、排球课堂等。在实际体育课堂中结合相应项目,将每个项目中比较典型的运动员、典型运动事迹等与该项目课程融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集体主义和顽强拼搏精神以及规则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最后,在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对象方面,最多的是以高校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包括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和普通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以及专业课。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这两者之间又根据人才培养目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点,如有研究者认为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确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中小学德育总目标、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指导纲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为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体育教育专业总体课程思政元素与各课程群思政元素的结构体系[4]。

四、结语

首先,课程思政背景下,各学科与思政教育融合和协同育人是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后,总体来说很多研究刚刚起步。其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几乎都集中在高校,这也符合新时代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要实现体育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及协同育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须整合多方资源,充分挖掘体育课中的思政元素。

猜你喜欢
立德体育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体育课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师友(2015年3期)2015-12-22 11:04:16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