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杰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近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以及提倡和实施以学生主体需求为本的教学教育理念相比,改革的力度尚需加大,还有很多教学中的问题有待解决。在外国,比赛教学法常被视为学生、运动员日常训练、提高技巧的有效方法——大概三分之二的体育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比赛教学法来完成。[1]并且在课堂中使用比赛教学法,学生对于篮球技术的使用,教师赛后可借助录像、数据记录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二次教学与点评[2]但是,传统的比赛教学法忽视了学生的性别和能力区别[3],并且在原有教材、指导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下,加之教师创新能力的缺乏,致使教学过程中存有学生篮球水平两极分化;组织练习流于形式;教法、手段、内容等过于保守和单调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锻炼的热情以及发展终身体育的兴趣。
本研究根据师范类高校公体篮球课堂中存在男女不同,水平不一的特点进行班内合理分组,颠覆常规的教学顺序,同时对比赛教学法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提高篮球的技、战术水平和比赛能力,使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的习惯。
1.篮球比赛本质上是一种体育游戏,是在既定规则的约束下,比赛双方通过篮球这一比赛介质,运用各种技战术组合,将球投入对方球篮而得分,同时防止对方投入本方球篮,最后通过得分多少去衡量比赛胜负的一种游戏。高校的篮球课程,最终是需要同学们学会这种游戏的方法,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陶冶情操,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由此,笔者提出颠覆传统的教学顺序,修改了教学内容,提出了以“学会打比赛”为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们通过参与比赛检查自己存在的技术漏洞,按照先紧急后必要的顺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精心挑选学生需要的,比赛必需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让同学们快速掌握篮球比赛的技战术。在比赛中提高技战术掌握程度,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要他学变成他要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角度的课程内容和评价方法
有关的课程设计改革,笔者编制了教师问卷一份,在高校公体篮球教师中用问卷星回收到问卷50份。情况如下:
1)教师情况
通过图1可以看出,公体篮球教师的学历较高,研究生以上学历占72%,本科学历占比28%。
图1 被访教师学历情况图
被访教师的职称情况也较好,拥有高级职称的占比68%,中级职称占比28%,初级职称的占比4%。数据显示:被访者中多数为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见图2)。
图2 被访教师职称情况图
2)问卷内容
对此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答案分别为“非常赞同”“赞同”“一般”“不赞同”“完全反对”等五级指标。
在问题1:“教学目标应为“教会学生打篮球赛”,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投篮等单项技术。”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赞同”的占比34%,“赞同”的占比38%,说明有72%的老教师认为公共体育篮球课最终应教会学生打篮球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投篮和跑篮,只有用比赛的表现去激励他,鞭策他,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变“要他学”为“我要学”。我们也看到有4%的老师选择了“完全反对”,从问卷末尾的“意见和建议”中了解到:他们认为篮球的基本技术是基础,基础打牢靠了才能上场比赛。笔者则认为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很多技术细节只能靠课下自学和自练,课上重点还是篮球赛的组织和教学。
问题2:“考核不应期末一考定终身,应增加过程性考核和自我提高考核部分。降低技战术所占分值比例,分数构成可由考勤、上课态度、自我提高程度和一定比例的技战术考核等部分组成。”对于这个问题,有总数高达96%的老师选择了“非常赞同”和“赞同”的选项,可以看出“重视上课过程”,轻视“期末考试”的观念在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中达成了共识。
对于问题3:“教学顺序应该先解决制约学生参加比赛的关键技术,然后再提高基础技术。比如先教比赛规则,最后教运球。”这个问题其中“非常赞同”占比14%,“赞同”占比28%,“一般”占比28%,“不赞同”占比28%,“完全反对”占比2%。综合概括:“一般”以上的占比42%,“一般”以下的占比30%,看得出老师们对这个问题答案比较分化。笔者分析被访老师们学历高、职称高,教学经验丰富,这是优点,但也存在思维固化现象。所有的篮球教科书基本都是从持球、运球、投篮等基本动作教起,先教规则再教技术的几乎没有,这不符合运动的基本规律。但是,从教师问卷中我们发现,认为班里同学们接触过篮球运动的同学占比52%。说明大部分同学们有一定的篮球基础,只是对技术的掌握情况因人而异。因此,从教会打篮球赛出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先解决制约参赛的关键技术,再教基本技术,不失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顺序(见图3)。
图3 曾经接触过篮球运动的同学占比图
比赛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比赛有效地促进教学,传统的篮球比赛一般指男子五人篮球赛或三人篮球赛,女子五人篮球赛或三人赛。笔者的篮球课堂中的比赛不仅包括传统的男生或女生篮球赛,还包括“3+2”男女混合篮球赛、运球过障碍接力赛、四角传球赛、投篮接力赛、篮球规则赛以及四线折返跑速度赛。比赛必须有对手,笔者在开学之初就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基本的篮球基础测试,在此基础上,考虑男女比例、身高等情况后,将全班同学分为2个组。
1.男女混合篮球赛
1)人数组合。经过实验“1+4”即:“1男+4女”或者“4男+1女”,“3+2”即:“2男+3女”或者“3男+2女”,最后选定“3+2”篮球赛。笔者发现在“1+4”的人员组合不利于比赛的开展。这是因为在1男4女中,男生过于突出又没女生可以跟上搭档,导致经常唱“独角戏”,跟篮球的团队合作理念背道而驰;而1女4男中女生又是最弱可以忽略的那个点,导致场上一直是“打酱油”的折返跑,这同样不利于女生在比赛中的发挥。
2)“3+2”篮球赛的内容。根据班内男女生人数安排3男+2女或者反过来,进行5vs5全场篮球赛,在篮球比赛通则的基础上制定特殊规则;如果是全男生班或者全女生班,则进行3水平高+2水平低或者反过来的5vs5全场赛。每次课一般安排2节“3+2”篮球赛,每节8-10分钟,第3节安排全男生赛,第4节安排全女生赛,抑或者反过来。
3)“3+2”篮球赛规则。在规范的篮球比赛规则的基础上增加:(1)队员组成为3+2。(2)每次进攻必须有女生参与(不包括发球)。(3)男生不能干扰女生的运球,但可以抢断女生的传球。(4)女生的投篮,男生只能以语言或尝试盖帽的动作干扰,如果男生接触到女生投出的球则判为干扰球。(5)女生投篮得分翻倍。
4)“3+2”篮球赛的优点:以男生带女生,以熟练带不会,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动员、以赛代练、全员参与,乐趣横生,提高了参与同学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2.运球过障碍接力赛
1)比赛意义。主要通过比赛,激发同学们对篮球基本功——运球的学习兴趣。开学之初就公布该运球接力赛项目,有利于检验同学们运球技术的掌握情况,促进课后复习和自学自练运球的积极性,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提升集体荣誉感。
2)比赛方法。两队队员排纵队站于篮球场一侧的端线处,听到开始计时指令后运球通过场上设置的5个障碍,绕过对面端线上的障碍后折返,直至出发时的端线处,跟下一位同学击掌后该同学才能出发。直至最后一名队员折返,运球冲过端线后计时结束。
3)比赛规则。(1)抢跑加时5秒;(2)漏一个障碍加时5秒;(3)运球丢球后必须返回到丢球处重新开始,否则加时10秒;(4)除第一名同学外,其他击掌后方能出发,否则加时5秒;(5)所有参赛队员都要参加,作弊的小组直接判负;(6)人数不等时考虑人均时间。(7)一组若有伤病的同学另一组也可以申请减员。
3.四角传球赛
1)比赛意义。主要通过比赛,激发同学们对篮球基本功——传球的学习兴趣。开课之初就公布该四角传球赛,有利于检验同学们传接球技术的掌握情况,促进课后复习传接球的积极性,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提升集体荣誉感。
2)比赛方法。两组按照抽签顺序先后进行比赛;小组成员均匀分开,站在边线、端线和罚球线及延长线组成的长方形的四个角,球在其中一角的第一个同学处,听到开表口令后将球传出开始四角传球,传到的第一个角记为0.1,第二个角为0.2依次类推,第一次回到原点为1,意为转满了一圈,再下一个点为1.1,意为一圈另一个点,以此类推。计算单位时间内传球的次数,然后换另一个小组测试,次数多的队获胜。对方队长可协助老师一起监督。
3)比赛规则。(1)一个球在队员内按照四角传球的方法传递;(2)在哪个位置失误必须重新从那个位置开始,否则直接判负。
4.原地投篮接力赛
1)比赛意义。开课之初就公布该投篮接力赛,有利于检验同学们投篮技术的掌握情况,促进课后复习投篮的积极性,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提升集体荣誉感。
2)比赛方法。设罚球点、两侧0度角禁区线后退1米各一个点共3各点进行定点投篮,每个点投一个球,投进则得1分,不进不得分。队里所有同学投一遍计算总得分。
3)比赛规则。(1)由对方队长计分,教师巡回监督;(2)男生单手肩上投篮,女生双手投篮或者单手肩上投篮。其他投篮动作投中无效;(3)不能跳投。(4)人数、性别不等可计算平均值或者减员。(5)总分高的队获胜。
5.篮球规则赛
1)比赛意义。开课之初就公布该篮球规则赛,有利于检验同学们对篮球规则的掌握情况,促进课后复习篮球规则的积极性,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提升集体荣誉感。
2)比赛方法。老师随机从各队中指定男女各一共5名同学代表全队作答,按照抽签顺序,从10个纸条中每人抽取一个所学规则的问题作答。回答正确的加1分,回答错误的不得分。
3)比赛规则。(1)其他队员不得提醒,否则判负;(2)两队轮流作答。(3)总分高者为胜。(4)如果最后比分相等,则先达到该分值的队伍胜(类似跳远跳高规则)。
6.四线折返跑速度赛
通过跟自己开班摸底时四线折返跑的成绩进行纵向对比,检验个人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以及课堂上学习的身体重心的合理运用情况,一般安排在第十周后进行,分值参考四线折返跑得分表。
通过以上内容的比赛,分别检测了同学们的比赛能力、运球能力、传球能力、投篮能力、对篮球规则的掌握情况以及身体素质情况,促进了对以上技术、规则和身体的练习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赛代练,以赛促学。
笔者设计了“公体篮球教学改革”前测问卷和后测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其中前测收集问卷697份,后测收集问卷533份。
1.大部分同学在选课之初就接触过篮球运动
如图4所示。
图4 前测问卷:你之前打过篮球吗?回答情况图
在前测问卷:你之前打过篮球吗?(包括中小学期间)一问中,“经常打”占比34.29%,“偶尔打”占比40.17%,可以看出有74.46%的同学打过篮球。这也从学生这一角度验证了“大部分同学接触过篮球运动”这一观点。也为篮球课堂应该以“教会打篮球赛”为出发点和“教学顺序合理调整”提供了数据支撑。
2.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同学们的篮球比赛能力和技战术掌握情况以及身体素质情况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从图5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进步大”这个选项处于整个圆形的最外圈,说明学生通过学习的前后对比,得出“收获较多,进步较大”这个结论,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此感受,比赛教学法适合在师范类高校公体篮球课堂中应用,而且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图5 后测问卷:相比较开学之初,学生下列指标实际变化情况图
以“学会打篮球赛”为教学目标,颠覆传统的篮球教学顺序,通过合理分组,根据篮球课程的特点,分别设置“3+2”篮球赛、运球接力、传球赛、投篮赛、规则赛和身体素质赛等比赛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比赛规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丰富和革新比赛教学法,创造平等比赛环境,解决师范类高校篮球课中性别差异和篮球水平差异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构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高校篮球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