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理水文化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与“承”*

2020-08-05 11:04:48费文君徐畅
艺术百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园林水景理水水景

费文君,徐畅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重要性的阐释,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为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以文化为核心的新时期公园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强调城市的各项建设不可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对园林建设而言,即是注重景观文化自信的“传”与“承”。

无水不成园。水作为园林景观中的关键组成要素,在其景观建设中应当承接传统理水文化艺术,并结合当下发展需求进行传扬与创新。但在城镇化社会发展的驱使下,现代园林水景一味追求“形”的奇特,不顾地域风格,脱离文化内涵,忽略“意”的营造,导致景观存在趋同一致的问题。纵观历史长河,中国古代但凡造园必定引水,营造出的水景意境丰富多彩,耐人寻味,这进一步表明现代园林水景建设中传统理水文化注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鉴于此,文章以公园城市理念为引导,追本溯源,寻传统理水文化之艺术,补当今水景之弊端,旨在建立新时期的景观文化自信。

一、寻古:古典园林理水文化艺术探究

(一)古典园林的理水文化

在传统风水学“吉地不可无水”观念的影响下,古典园林给予“水”崇高的地位。而且不论是天然山水的园林化处理,还是于园林内部缩移摹写真山真水,都将理水视为园林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文化经过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以及成熟后期的发展,于漫长的摸索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同时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大园林流派,皇家园林理水波澜壮阔,私家园林纤细秀丽,寺观园林充满野趣。因寺观园林一般坐落于山水之间,其水景规划依托天然水体且不过多进行人工干涉,遂本文不做赘述。抛开现象看本质,三大园林流派虽风格迥异,但其理水文化却存在异曲同工之妙,皆尊崇“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主要从水的源头、水的形态、水的景色、水的意境四个环节入手[1]85,力求将园林中的自然山水与人为修饰达成统一,师法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古典园林的理水文化体系。

(二)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

从本质来说,文化研究与艺术研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文化为虚,其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则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呈现于水景之中。本文基于对传统理水文化的解读,纵览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成就,针对上述源、形、景、境的四个理水关键环节,归纳总结出中国独有的四大理水艺术:其一,“疏源察水,聚散有致”;其二,“以水为心,随曲合方”;其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四,“以诗入园,因画成景”。

1.疏源察水,聚散有致——“源”

所谓流水不腐,水无源头则必旱。源头梳理乃理水的首要步骤,《园冶》中针对水源处理特别强调“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这在皇家以及私家园林的理水中凸显得淋漓尽致。皇家园林的水源多引自天然水体,如避暑山庄(图1a),其水系来源主要有三处,一为园外武烈河和狮子沟西来的间隙水,二为园内热河泉的泉水,三为园内山泉之水,以保证其航运、供水、灌溉等多种功能。[2]118而私家园林理水一般于内部人工挖掘而成,如网师园(图1b),为表达其内部水系的源与流,会刻意留出水口与水尾,并利用植物与山石作为掩映,以显示疏水若为无尽之意。[3]33

图1 古典园林水源处理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相关内容改绘

水源确定之后便是园林水系的组织,通常视水体规模针对性地采用聚、散手法,以水面的开合变化营造多样的空间氛围。如建章宫的太液池因其水域聚于一处且面积较大,为突显水面的层次感,于水体堆筑岛屿划分水面,营造独特景致。(图2a)拙政园于一园之内巧妙利用聚散手法,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其中部水体规模较大,以聚为主、以散为辅,构成开阔的水面空间;而西部面积相对较小,为增强空间感受,水池以散为主、以聚为辅,用曲折的方式表达空间的深远,但整个水系散而不断,如此便拥有了良好的水循环系统,可起到蓄水、排水、灌溉等多重作用。(图2b)

图2 古典园林水系组织方式,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相关内容改绘

2.以水为心,随曲合方——“形”

计成在《园冶》中说,“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可见水域面积在古典园林中占有较大比重,约三成。而且古典园林大多以水为中心,如扬州的瘦西湖、苏州的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北京的清漪园等,其余各要素依水而建,构成一种向心的空间格局。[4]1863

就古典园林水系的形态规划而言,不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不论静水还是动水,其结构走向都应当“随曲合方”,即根据自然地形、地貌结构的变化蜿蜒曲折。譬如,清漪园昆明湖的水体形态是沿山麓、接河道,自由弯曲、顺势而成的,是以“随曲”;而当其靠近万寿山建筑时,水体形态较为规则,是以“合方”。(图3a)同样,私家园林的水形态组织也应当遵循“随曲合方”的规则。瘦西湖原始水域形态呈“丁”字型,且较为狭窄,无法形成西湖那般山环水绕的壮阔景象,遂以“瘦”为题大做文章,根据自然环境于带状的河道中以狭长型岛屿进行分割,以扩大空间感受,形成瘦中有瘦的格局;当遇到临水的建筑时,水形态立刻调整为规整的方形。(图3b)

图3 古典园林水形态规划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相关内容改绘

3.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景”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最高标准,也是园林理水的最高要求。古典园林造园四要素缺一不可,水为“虚”,水景仅依靠水体本身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与山石、植物、建筑等“实物”相互配合,虚实掩映,方能彰显其营建特色。

水与山石的结合是水景塑造的关键环节,既可构成山环水抱的地貌骨架,又可独立成景,一般有池中筑山、池边叠石两种形式。西汉建章宫,于宫内太液池中堆筑瀛洲、蓬莱、方丈三座岛屿以划分水面(图2a),形成一池三山的规划模式[5]58;魏晋南北朝的仙都苑,苑中以土堆筑五座山象征五岳,在五岳之间引水分东、西、南、北四海,最终汇于大池,打造成五岳四渎的格局。池边叠石,则对石材有较高要求,需具备“瘦、透、漏、皱”的特点,多以太湖石间以黄石进行堆叠,或为假山,或为驳岸。

在水与植物的配置上,东坡先生曾表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植物在造景中的重要地位。古代文人崇尚隐逸、寄情山水,常以植物自喻来表达内心的高风亮节,并将植物的形、色、香特别是其拟人化的品德视为造景的关键因素,以“师法自然”的手法追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繁华、“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幽静等多种意境。[6]9

建筑作为水景中的功能性建筑,适当点缀可成为画面的中心。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包括亭、台、楼、阁、斋、榭、舫、桥等多种类型,水与建筑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临水而建,一种是跨水而建。通常古典园林的水景建筑是综合以上两种手法共同建造而成的,如寄畅园(图4),且要求与水体、山石、植物等要素有机组合在一幅风景画中,以达到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为一。

图4 寄畅园水景建筑配置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相关内容改绘

4.以诗入园,因画成景——“境”

理水景作为中国古代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在意境营造。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高度融合的一种境界。而中国古代的诗与画也是极注重意境的,与理水景存在互通之处。[7]64所以,造园家以诗、画入园,利用写诗、绘画的章法组织景观空间序列,使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三位一体,互相渗透,以艺术化的手法塑造独到的意境,既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壮阔,又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幽静,让园林水景蕴含浓厚的诗情画意。[8]84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理水流程及相应的艺术技艺,可借由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于有限空间内创造无尽意境,起承转合,特色鲜明,形成了系统性的理水文化艺术。

二、探今:现代园林水景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剖析现代园林水景问题

中国社会的转型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规划思想,在追逐高效化、经济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被迫进入城镇化、工业化的建设轨道,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逐渐消逝于大众的视野。[9]99

对于现代园林水景而言,理水文化艺术的缺失导致传统理水技艺的消失,同时也磨灭了关于水体的所有记忆,成为一个只是从功能角度出发的造景工程,并逐渐进化为一个重“形”而无“意”的景观躯壳,呈现出景观同质化现象,毫无艺术感可言,并且带来了文脉流失、自然环境破坏等重大问题。[10]24由此可见,理水文化对城市水景建设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传统理水文化的视角研究园林水景的艺术化设计是极具价值的,也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二)提出现代园林水景营建策略

相比于景观同质化的现代园林水景,具备“一园一景观,一水一特色”的古典园林视理水文化艺术为水景营造的核心内容,将场地的客观文化、造园家的主观艺术理念融入理水之中,并借助“疏源察水,聚散有致”“以水为心,随曲合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诗入园,因画成景”的四大理水艺术营建水源、水形、水景、水境,同时结合地域文化及场地的特征差异,打造各园林独有的意境,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空间感受。所以,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理水文化艺术,尤其是四大理水艺术对现代园林水景的营建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为重塑理水文化艺术,寻回现代园林水景的“意”,我们从古典园林的四大理水艺术中探析现代园林景观的营建方法,此为“传”;同时结合现代城市的生态发展要求和居民的功能需求进行创新,此为“承”。只有基于中国园林理水文化的“传”与“承”,即以“疏源察水,聚散有致”的手法梳理园林水系,用“以水为心,随曲合方”的手段规划园林的水体布局形态,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要求配置水与其他各景观要素,用“以诗入园,因画成景”的方法营造水景意境,才能形成现代水景独有的文化艺术,进而真正树立属于现代园林水景的文化自信。(图5)

图5 现代园林水景设计策略

三、营建:传统理水文化艺术指引下的现代园林水景设计

知往鉴今,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在新时期公园城市理念的指引下,传递四大传统理水文化技艺并将其渗透于现代水景之中,结合现代城市需求做出创新和改变,形成一套适用于现代水景的设计策略,以真正继承中国园林理水文化艺术,彰显现代水景的文化艺术价值,描绘独到的水景意境。

(一)水系梳理——疏源察水,聚散有致

如果水体没有流动性,那么它就会变成散发恶臭的死水,既影响景观效果,又破坏生态环境。所以,古典园林理水的首要步骤便是疏源察水,这同样也是现代园林水景营建的基础。现代园林景观中的水体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天然存在的湖泊、河流、溪潭等水体,一种是为满足造景需求人工挖掘而成的水体。天然水体大多引自周边水体,并顺势流入城市其他水体,以加强水体间的联系,形成有源有流的水系,构建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人工水体一般于地势低洼处挖掘而成,其水源主要利用管道人工引水,或与城市河流相接,或与城市水网相连,纳入城市水循环系统之中,保育水质,为城市储备水源,同时起到调蓄雨水的作用,分担城市雨洪系统的压力。

不论是天然水体还是人工水体,一般来说其水系组织包含静水与动水两种形式,以静为主,辅以动声,于静谧中增添趣味。对于静水水面,应做到聚则辽阔,散则潆洄。面积较大者,以分为主,以聚为辅;主要运用堤、岛将大水域空间分隔成多个有宽有窄、有深有浅的小水体空间,形成鲜明的大小空间对比,搭建多样化的空间。反之,小面积水域则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开挖渠道将园林内部若干个小水体串联为一个整体,扩大空间感受。对于动水水体而言,天然水体形态多样,多借助地貌的高差变化形成溪流、涧水、瀑布等形式,水由高处跌落,撞击岸石,灵动、活跃,宛如一曲《高山流水》;人工水体则仿写自然山水,利用叠石的方式形成叠水,既有景又有声,一举两得。

(二)形态布局——以水为心,随曲合方

传统风水学赋予水极其尊贵的地位,受此理念的影响,现代园林景观尊崇水体为景观营造的中心,其余要素依水而建,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点明水体的主导地位,即“以水为心”。

由于水体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所以其形态规划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视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探讨。天然水体的整体形态忌方正,宜曲不宜直,在尊重自然场地的前提下,根据地形地貌作自然曲折的处理;而在局部形态上,为保障周边用地功能的正常使用,需将岸线适当调整为规则式。水系的形态除了美化环境、利于功能发挥之外,还可引导水景序列空间的起承转合。水形变化平缓、开阔时,空间开敞;水形变化曲折、狭窄时,空间幽闭。这样既可丰富景观层次,也有助于水景意境的营造。

人工水体的形态设计情况较为复杂,有模仿自然水体形态和几何的规则水体形态两种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应当秉承“随曲合方”的要则。对于模仿自然的人工水体而言,其形态设计与天然水体相似,以弯曲线形为主要理水形态;如遇特殊的功能需求时,该方则方。规则式水体多设置于商业街区,主要为迎合周边用地环境的氛围而设计成几何形。

(三)要素配置——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水、山石、植物、建筑作为古典园林造园的四大要素,于现代园林水景的营建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须将水与其余三要素相互配合,方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1.水与山石

与传统理水文化艺术相仿,现代园林中水与山石的搭配同样包括池中筑山和池边叠石两种形式。池中筑山,顾名思义,就是于水面中堆筑岛屿;池边叠石的做法发展到现阶段,即水体的驳岸构造。

池中筑山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水域空间,主要为分隔水面而堆筑,岛屿数量一般为奇数,是“一池三山”模式的现代传承。这种方法既可分隔水面,营造旷奥之感,又能增加水景层次,营造山环水抱的天然之景,丰富画面效果。

池边叠石,即驳岸构造,可用于所有形式的水体,大致分为软质和硬质两种形式。当水与陆地的高差较小且坡度较缓时,可利用现状地形让陆地缓缓深入水中,形成自然缓坡式驳岸,为提升自然景观的效果,还可采用黄石、太湖石等生态石材在岸边作零星点缀,三五一群,浑然天成。当水陆高差较大、坡度较陡,但水流较缓时,为保障游人安全、顺利地亲近水体,应当采用生态材料设计硬质驳岸,逐级递进地延伸至水边,这样既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也能满足游人的亲水要求。而当水陆高差较大且水流湍急时,流水容易侵蚀河岸,宜选用较为坚固的砖石或混凝土构建驳岸,防止水土流失,确保周边用地功能的正常发挥。另外,若此处有观景需求,应设置挑台式平台,以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

2.水与植物

对于现代水景中的植物配置而言,不少传统理念、手法技艺还是值得传承与借鉴的,再结合现代科学成果进行创新发展,可营建出兼具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植物景观。

首先,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考虑水环境的特殊性,宜选择耐水湿、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的乡土树种,如水杉、池杉、柳树等。另外,考虑到水景的意境效果、游人的观赏需求,应当采用与空间氛围表达一致且花、枝、叶、干、果等观赏性较强的植物,如樱花、海棠、梅花等,以丰富空间感受,加深意境传达,使植物景观营造与场地文化达成高度统一。

其次,在水与植物的景观搭配上,主要分为滨水植物搭配和水生植物搭配两个板块。在滨水植物搭配上,一般采用行列的方式于岸边种植垂柳、桃等乔木,适当点缀灌木与地被,共同搭配组成复层群落结构,营造季相鲜明的景观效果。在水生植物搭配上,则着重关注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利用植物的根部吸收水体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目的。对于其造景功能而言,水面大片种植荷花、睡莲,形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阔景观,配合鸢尾、菖蒲、美人蕉、芦苇等水生植物,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水与建筑

通过对古典园林理水文化艺术的综合分析可知,水景建筑的配置可分为跨水而建和临水而建两种形式。跨水而建的通常是廊、桥等用于连接的建(构)筑物,起到水域划分以及增强景深的效果,同时考虑到城市水环境的生态性和保育性,一般选择天然石材、木材等,以减少对水环境的破坏。

临水的建筑则是指亭、亲水平台等用于观赏的建(构)筑物,需要于内部设置较为通透且利于停留的空间,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交流与渗透,满足游人的亲水、观赏等多种要求,强调人的参与性。此外,不管跨水亦或临水建筑,其形态设计还应当体现出场地文化特色,基于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将抽象的文化用色彩、材质、形状等物象的表征进行传达,以其独特的形式构成风景的点缀,提升科普功能,增强游人与文化之间的互动。

(四)意境营造——以诗入园,因画成景

意境营造涉及美学、文学、绘画学、园林学等多种学科,是水景营建最为重要的环节。我们要以史为镜,仿传统理水技艺之精髓,以诗入园,创造情境;因画成景,打造画境。

1.情境

对水景设计进行“情景”打造,即将诗中景观进行物化,结合诗文的跌宕起伏形成循序渐进的序列空间,让游人获得极致的空间体验。首先,积极吸纳城市地域文化,挖掘特有的民族文化积淀,搜寻与水景营造匹配的诗词歌赋,将其预设为主题。其次,进行实景建设,利用诗文的章法,刻画诗中场景,让原本简单、纯粹的水系空间变得抑扬顿挫,从曲径通幽到豁然开朗,游览空间前后呼应,使人回味无穷。再次,还可借鉴或创作与场景有关的诗词,并将它们运用于景点名称或宣传语中,以文字传达诗情,引发游人的联想,将富有地域风情的异质性文化与水景主题打造相结合,深化意境效果,再现诗中“情境”。

2.画境

古代园林的画境特征,主要借助郭熙山水画中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及韩拙补充的阔远、幽远、迷远“三远”理论来呈现。而对于水景的画境营造,孟兆祯先生提出“水之三远”,即阔远、深远、迷远。“水之三远”通俗来讲就是以三种不同的视觉感受勾勒风景画面。现代园林水景的画境营造应当根据现状环境选择恰当的视觉角度,再结合画面效果进行针对性打造。阔远,即视野开阔,重视水体气势磅礴之感,一般用于水面开阔处,于游人视野所及范围内不设任何屏障,依托水面和远处的背景,形成山高水阔、浩浩荡荡的景象,勾勒“纳千顷之汪洋”的画境效果。深远,是远而可见、层层推进的,对景物的层次要求较高,结合水体流向以及地形的高低错落,利用山石、植物、建筑的互相搭配,形成近景、中景、远景,适用于水系变化较为丰富之处。迷远,即视野受阻,依托各要素的交相掩映,人们无法知晓水体究竟流向何方,营造出“隔帘看月,雾里看花”的氛围,可用于打造水系空间幽闭处的意境。

四、结语

古代造园无水不活,现代景观因水成趣。不管时间、空间如何变幻,水景在造园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理水文化艺术则一直是水景营建的精魂所在。本文以寻找缺失的现代园林水景文化为出发点,在公园城市理念的引导下,深入剖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文化艺术,古法今用,将其独有的四大理水技艺注入现代园林水景的营建之中,在理水文化“传”与“承”的双重作用下,找回水景的“意”,塑造一个“形”“意”兼备的现代园林水景。

本文采用返璞归真、追溯本源的规划思想,旨在实现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并在传统理水文化的“传”与“承”中真正建立属于现代水景的文化自信。所得的研究成果对当下以及未来城市水景的实际建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在后续研究中,会继续从其他视角探索古典园林的文化艺术内涵,以期促进现代园林景观规划方法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猜你喜欢
园林水景理水水景
天音水景
现代装饰(2022年5期)2022-10-13 08:49:22
天音水景
现代装饰(2022年4期)2022-08-31 01:42:36
天音水景
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 05:59:10
天音水景
现代装饰(2022年2期)2022-05-23 13:15:52
探索自然式和规则式园林理水的艺术设计手法
——评《园林水景设计》
浅析园林水景中水生植物的生态配置
现代园艺(2018年18期)2018-01-18 15:51:25
明代常州止园理水探原
风景园林(2017年2期)2017-06-05 09:36:18
《理水》中大禹前后期形象对比分析
青春岁月(2017年5期)2017-04-20 22:23:44
北京西郊私家园林理水艺术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科技视界(2016年10期)2016-04-26 17:56:20
园林水景中给排水工程研究
花卉(2016年20期)2016-03-09 10: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