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齐鲁地域琴文化考略

2020-08-05 03:07肖明胜
台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鼓琴曾子鲁国

肖明胜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绿绮,是中国传统乐器。为了区别其他琴类乐器,“琴”又被称为古琴。琴因其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特点蕴含了文人的高洁品性,成为琴、棋、书、画之首。“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1]1351,琴具有雅正之德,治世之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2]143,“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2]175,“寒若不忍言,为君奏丝桐”[2]180,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名称描写了文人爱琴习琴乐琴的经历与感受。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齐鲁地域的琴文化尤其具有起源较早、名家辈出、底蕴深厚、影响深远的特点,先秦时期尤为突出。

一、古琴之起源及形制

关于古琴的创制者,古籍记载中主要有神农、伏羲、尧、舜造琴等几种说法。汉代桓谭《新论》载“神农氏继庖牺而王天下,上观法乎天,下取法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削梧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3],主张神农氏制琴;东汉蔡邕《琴操》载:“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4],主张伏羲氏制琴;《太平御览》引《通礼纂义》载“尧使无勾作琴五弦”[5],认为琴是尧帝发明的;《礼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6]597,主张舜帝制琴。以上种种说法都是神话传说,并无实物作证。部分专家认为,出土最早的古琴实物是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十弦琴”、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墓中出土的“七弦琴”和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七弦琴”,这些琴形制相仿,均无琴徽。底板和面板是分开浮搁在一起的。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郑珉中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专家认为,山东女郎山战国墓出土的彩绘鼓琴俑和四川绵阳出土的东汉弹琴俑的古琴形象是最接近现代古琴形制的。但可以确定的是,琴的形制在先秦时代还在不断发展,到汉代以后才逐渐定型。

图1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十弦琴”

图2 湖北荆门郭店战国墓出土的战国“七弦琴”

图3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七弦琴”

图4 山东女郎山战国墓出土的彩绘鼓琴俑

图5 四川绵阳出土的东汉弹琴俑

关于古琴的弦数,伏羲琴有五弦、二十弦,神农氏琴有五弦,尧琴五弦,舜琴五弦。周代则有七弦。伏羲氏琴长七尺二寸,神农氏琴半之,为三尺六寸。五弦象征五行,三尺六寸六分象征三百六旬六日。汉代以来,琴的形制没有很大的变化,一般长三尺六寸五,头宽六寸,尾宽四寸。《诗经·定之方中》载“椅桐梓漆,爰伐琴瑟”[7],上古时期主要琴材为梓、桐。嵇康在其《琴赋》中言“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冈。披重壤以诞载兮,参辰极而高骧。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8],极言琴之良材,是生长于隐深的山川又人迹罕至的重岩叠嶂、绝壁万寻之地,钟天地之灵气而成。

二、齐鲁琴文化起源及传承

琴艺术在齐鲁大地的传播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在神农、伏羲、黄帝、尧、舜几个传说中的古琴创制者中,舜帝的家乡为诸冯,即诸城。《孟子·离娄》载:“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之人也。”[9]《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山东济南),渔雷泽(山东兖州),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山东曲阜)。”[10]11由此可知,舜出生于诸城,劳作于济南、兖州、曲阜等地,主要活动地域在齐鲁大地。孟子、司马迁去古不远,他们的观点比较真实可信。朱长文《琴史》载帝舜“以琴自乐”,“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11]6几千年来,《南风》曲已成为中国琴文化中琴德的标志,是有政治抱负的文人以琴载道的体现。自舜帝后,古琴艺术在齐鲁大地扎根得越来越深。

先秦时期齐鲁善于抚琴的著名人物,齐国有姜子牙、宁戚、邹忌、牧犊子、雍门周、刘涓子等;鲁国有贺云、师旷、师襄、孔子、曾皙、曾子、颜回、墨子等;虽无明确史料记载能抚琴,但有较深厚音乐或者琴学理论功底的有晏子、孟子等;虽非齐鲁人士,但其琴人琴事与齐鲁相关的有伯牙、荀子等。先秦时期齐鲁地区的琴人有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齐鲁人士,有的是仕宦于齐鲁的文人名士,他们或习琴作曲,或以琴为友,或与民同乐,都为古琴艺术在齐鲁大地的发扬光大做出了突出贡献。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真实历史故事更为古琴增添了“德音”色彩。如孔子杏坛授课以琴作弦歌、作《猗兰操》以明志、作《将归操》以待明君、作《龟山操》针砭时弊;邹忌“以琴见威王”[10]740;雍门周以琴谏孟尝君等,琴文化在齐鲁地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三、先秦齐鲁琴文化思想价值

先秦时期的齐鲁琴文化的思想价值不外乎托琴言志、鸣琴治世、以琴寓情、缘琴进谏四个方面,根据这四个方面可以把这一时期的琴家鼓琴分为四种情况:

(一)托琴言志。先秦时期,正逢乱世,礼崩乐坏,有的落魄贤士或者隐逸贤者通过抚琴这种方式抒发志向,以待明君。

孔子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奠基人,也是春秋时文人琴士的代表之一。孔子一生酷爱弹琴,琴不离身,琴是他的精神伴侣。遇到困境时,孔子总是援琴而作,从容镇定,稳定情绪,借琴抒怀,一次次化解了危机。周游列国,被困匡地时,以琴声引起匡人注意,顺利解围;被围困陈国与蔡国之间忍饥挨饿时,琴声成为孔子及其弟子的精神食粮;颜回去世,孔子以琴解忧。孔子是多才多艺之人,既会抚琴、击磬、鼓瑟,也能作乐,曾学乐于著名学者苌弘,学琴于著名宫廷乐师师襄。古琴有一种款式为“仲尼式”,简洁大方,是后人敬仰孔子,以其字“仲尼”命名的,是儒家审美思想的完美呈现。

《史记》中记载了孔子学琴故事。每当师襄子感到满意,让孔子再学习其他琴曲时,孔子以“未得其数”“未得其志”“未得其为人”[10]765予以拒绝。直到有一天,孔子在练琴时,仿佛看到了黑黑的皮肤、颀长的身材、眼望远方的文王形象时,才顿悟弹奏的是《文王操》。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正是这种谦虚认真、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孔子成为著名的琴家。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为大司寇,齐国因惧怕鲁国强大,遂“谋间鲁以疏孔子”[11]11,向鲁国进献几十名美女,鲁定公和季桓子等沉溺于玩乐中。孔子深感绝望,于是离开鲁国。在路上回望鲁国被龟山遮蔽,联想到季氏蒙蔽鲁国国君正如龟山遮蔽鲁国,自己却“手无斧柯,奈龟山何?”[11]24,遂作《龟山操》,抒发了手无权柄,无法为鲁国削弱季氏的感慨。

孔子周游列国时,晋国赵简子要礼聘孔子去晋国效力。孔子在前往的路上闻说为晋国做出不朽贡献并对赵简子鼎力帮助过的贤臣窦鸣犊、舜华被赵简子杀害了。孔子似乎看到了自己去效忠赵简子的最终命运。于是,他理智地折返回陬乡,作《陬操》来哀悼窦鸣犊、舜华。《陬操》在东汉蔡邕所著《琴操》中又称《将归操》。

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路上,于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叹息道:兰当为赏识它的人绽放香气,而今却独盛开茂盛。孔子停下马车援琴鼓之,作《猗兰操》。感叹自己就像那株兰草一样,生不逢时,未遇明君。琴曲充满了不平与郁闷。

另外,源于孔子的琴曲还有《获麟操》,相传是孔子伤感祥兽“麒麟”为人所捕获又被弃之城外所作。此曲慨叹祥兽乃为明主而出,却为人所害,比喻有德之士生不逢时,不为人所用的遗憾。

除孔子琴曲外,姜子牙琴曲作品《渭滨吟》也是抒发贤士不遇之作。此曲写姜子牙年八十而垂钓于渭水之滨,等待鱼儿上钩,暗喻等待贤明君王赏识以效力,实现治国安邦的抱负。当此时,周文王躬自田猎,于渭滨得见姜子牙,委以重任,成为文王、武王灭商建周的最重要谋士、统帅。后被封在营丘,成为齐国第一代国君,同时也是齐文化的开创者。另如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胸怀大志有奇才却生不逢时,闻听齐桓公和管仲礼贤下士,来到齐国,先在峱山放牛为生,扣牛角唱歌。正逢齐桓公和管仲从峱山经过,因歌声被吸引。管仲认定宁戚有大才,于是推荐给齐桓公。后来,宁戚被任命为齐国大司田,在助力齐国国富民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宁戚擅琴,曾作琴曲《扣角歌》,以南山白石中有大鲤鱼作比喻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遇到尧舜禅让的年代,穷苦潦倒,放牛为生,在漫漫长夜中等待明君。

(二)鸣琴治世。齐国和鲁国在西周和东周时期都是重要诸侯国。齐国是太公的受封之地,鲁国是周公的受封之地。齐国故地方国林立、实力强盛,鲁国故地以奄民和殷商遗民为主,两国的治理难度都比较大。琴具有德音色彩,自虞舜作《南风歌》开启鸣琴而治的先河后,齐鲁两国不少擅琴的君主或者官吏也注重通过抚琴作乐以平心气,通过审音以知政教。如:姜太公、周公、齐桓公、齐景公、齐威王、齐宣王、宓子贱等。琴曲的作用是在朝廷上演奏则君臣和睦而天下太平,在乡邻间演奏则百姓仁义而人伦敦厚,在家中演奏则父子相亲家风正派,在学堂演奏则师友互相尊重而学艺有成。因此,君子愈加注重琴的教化作用。

周公善于弹琴,喜欢音乐,是礼乐文化的践行者。平王迁都洛邑后,西周的文献和典籍遗失殆尽,鲁国作为周公姬旦的受封之地,完整传承了西周的礼乐文化,出现了“周礼尽在鲁矣”的局面。周公的文治武功也感化了南方的越裳国前来朝贡,周公说“此非旦之力也,文王之德也”[11]22,意为这全部依靠文王的功劳,于是抚琴而作《越裳操》。周公担负天下重任而更加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故又作《临深操》。

宓子贱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曾在鲁国做过单父(今山东单县南)宰。《琴史》载:“然子贱徒鼓琴而已哉?固能作乐以平心气,审音以知政教。心气既平,政教既得,有不治哉?”[11]49单父至今有子贱祠及琴台。宓子贱通过鼓琴修身养性,使得心平气和,通过审音而使政教了然于胸,再加上他选贤任能,知人善用,因此,把单父治理得很好,成为礼乐教化人民、政简刑清的典型事例。后来,巫马期任单父宰,诸事烦劳、早出晚归、疲惫不堪,才把单父治理好。宓子贱告诉巫马期“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12],意谓从政做官者要善于识人、用人,方得“鸣琴而治”。

(三)以琴寓情。琴是古代文人贤士表情达意、寄寓心声的理想器物。琴声中往往能够表达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感情,弥补了言不尽意、言不达意的缺憾,从而使鼓琴者与听琴者达到心灵契合,引起情感共鸣。

颜子,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后世尊奉为“复圣”。《列子》记载,子贡有一次去入侍孔子,看到孔子面有忧色,不敢打扰,出来告诉了颜回,于是颜回“援琴而歌”[13]。听到琴声,孔子召颜回进去,告诉他自己忧愁的是明知道《诗》《书》《礼》《乐》不能治理乱世,却想不出改革的方法。颜回心有所悟,以之告子贡,子贡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百思不得其解。颜回回到孔门,弹琴诵书,终身不辍。在这个典故中,颜回是懂孔子之忧的,而子贡始终不明白。颜回第一次抚琴欲以快乐的琴声引起忧愁中的孔子的注意,用琴声表达对老师的关心。第二次抚琴寓意他决心已定,终生弦歌诵书,永不出仕,用琴声表达了他的矢志不渝。颜回去世时年仅41岁,孔子时年71岁,异常伤心,觉得失去了心灵契合之人,孔子专门作琴曲《忆故人》哀悼颜回。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曾子非常喜欢弹琴。《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曾子因为耘瓜而误伤其根遭父亲毒打,曾子没有逃跑,被打得昏过去,良久才苏醒。为了不让父亲担心,曾子强忍疼痛援琴而歌[14]。曾子通过抚琴来稳定情绪,使父亲不再担心自己,充分展现了曾子的孝心。山东嘉祥县曾子故里现有曾子琴堂。曾子所作琴曲包括《残形操》《归耕操》等。《残形操》是曾子夜里梦见一只无头狐狸而不知何兆,感慨人生而作。《归耕操》是曾子向孔子言明双亲年衰,需归家侍候之琴作。

(四)缘琴进谏。春秋战国时期,有识之士进谏国君时,为达到劝谏目的,多不用直谏,而用迂回曲折方式间接劝谏,琴语即为表达心声与志向的重要方式之一。许多擅琴的士人即通过鼓琴以引起国君或当权者的关注,从而采纳自己的意见。

邹忌,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政治家、琴家。他曾“以琴见威王”[10]740,得到重用。邹忌在琴谏齐威王时说,治理国家犹如弹琴,大弦如君、小弦如臣。只有君臣相合、上下一心,才能弹出美妙动听的旋律,才能使国富民强、政通人和。邹忌正是利用齐威王喜欢鼓琴这一爱好,循序渐进劝谏齐威王,并以鼓琴作比援引自己的治国观点,为齐威王所接纳,并委之以重任。

雍门周,战国时齐国琴家,以善于鼓琴闻名,尤其擅长演奏悲怨的琴曲。齐国相国、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亦好琴。史载雍门周曾以琴劝谏孟尝君而使孟尝君自伤处境、感慨落泪。雍门周向孟尝君分析当时诸侯国群雄争斗、连横合纵的形势,随后向他分析破国亡邑的凄凉情景,让孟尝君突然感到恍惚身临其境。雍门周遂引琴而鼓之,只见孟尝君唏嘘不已,泪如雨下。雍门周不仅琴技高超绝妙,而且深谙情感共鸣,以琴启发孟尝君莫要沉溺于荣华富贵,应该时时注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雍门周的琴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齐鲁琴教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琴教思想的产生是齐鲁文化对弘扬和传播琴文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孔子既是琴家,同时也是大教育家,琴教思想以孔子的琴教思想为代表。孔子以琴作弦歌,以弦歌颂《诗》,其所倡导的礼乐教化思想对古琴艺术在齐鲁大地乃至整个中国的发扬光大影响深远。

(一)提倡雅乐,反对郑声。孔子倡导雅乐,反对郑声。郑声是殷商时期起源于郑、卫之地的民间音乐,特点是节律变化繁复、音乐性强、悦耳动听。《诗经》中有《郑风》民歌21首,多为抒发男女情爱之作,如《狡童》《叔于田》《溱洧》《褰裳》等,皆为经典婚恋诗代表作品。据载,《诗经》原有3000多篇,孔子一一正乐,删掉不符合雅乐标准的诗歌,余305篇。《乐记》为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仲尼之作,其中《魏文侯篇》记载了魏文侯听雅乐而昏昏欲睡,而听新乐却异常兴奋,以至于“不知倦”[6]611,说明当时的郑卫新乐还是有很多爱好者的,更加凸显了雅乐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所以主张“放郑声”[15]624,并不是郑声不美,而是因为其太动听,以至于迷乱了人民的视听,使人产生邪念或者多欲,这就违背了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治国的乐教本质。孔子主张“思无邪”[15]39,君子应该思想道德端正而没有杂念、邪念。《乐记》主张“大乐必易”[6]590,即好的音乐都是易于弹奏的。《左传》主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1]1578而郑声过于“淫、过、凶、慢”[16],是很不符合儒家“心平、德和”标准的。孔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琴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在欣赏了《诗经》中的《关雎》后,予以赞叹。他认为乐曲既华美动听,又不会使人产生邪淫的念头,虽然充溢着对心上人的思恋之苦,但不会让人感觉过于哀伤。同时,作品结尾部分流畅华丽,感情丰满,使人如痴如醉,形成了乐曲的高潮。整首诗表情达意含蓄蕴藉、委婉曲折,感情丰沛但适可而止、把握有度、得体有度,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5]116,成为孔子的音乐审美原则。

孔子的这一审美原则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思想密切相关,即中和地、适度地表达感情,处理事情,不偏不倚、适可而止。运用到琴乐伦理思想中,“中庸”表现为鼓琴时要适度地表达遵从儒家道德规范的感情,做到“无邪”“无淫”“无伤”。《礼记》曰“温柔敦厚,诗教也”[6]800,指思想纯正的诗歌可以使人性格变得朴实敦厚、温柔平和,这是儒家所提倡的君子理想性格,也成为古代琴家乐师、文人志士追求的一种完美的审美理想。

(三)克己复礼,礼乐结合。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7]。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动荡时代,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选择了周游列国、积极入世以匡救天下。孔子对礼的态度非常认真,时时处处注意遵礼慎行,在各种场合都做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5]484,大到宫廷祭祀、拜见君主礼仪,小到饮食服饰,都严格以周礼为标准,从不僭越。琴器的品质和孔子的尊礼品质是相适应的,加上形体小,更适合于孔子周游列国时作弦歌而抒情达意。

孔子认为礼乐具有等级思想,对肆意僭越、越礼践踏礼乐制度的行为嗤之以鼻。独霸鲁国军政大权的贵族季氏在祭礼完毕撤席时演奏《癕》,孔子用“是可忍,孰不可忍”[15]77,表达了深恶痛绝、蔑视否定的态度。

(四)以琴治世,兼济天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礼乐治国,治国如同鼓琴,五音调和才能弹奏出美妙乐章,民生和乐才能天下大治。孔子认为琴乐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通过弦歌不辍、鼓琴鼓瑟可以抒发远大的理想抱负,可以发泄心中郁积的不满,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叹以及兼济天下的志向。

自孔子之后,历代琴家继承发扬了孔子修己倡仁、兼济天下的琴学思想。尤其是为政做官的擅鼓琴的政治家、文学家,或政绩显赫,或文坛留名,在琴学理论创新及琴艺普及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齐鲁大地上,更是出现了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蒲松龄等擅琴政治家或者擅琴文学家。范仲淹长于齐鲁,晚年知于青州,他的“将治四海先治琴”[18]观点对后世琴士影响深远;欧阳修知于青州,宽简为政,以“三琴”治世;苏轼知于密州,以琴为友,改善民生,芳誉千载[19]。蒲松龄酷爱古琴,在其不朽著作《聊斋志异》中多次记载古琴及琴人,如《局诈》一篇就是以嘉祥曾子琴台为背景的。通过记载这些琴人琴事,间接表达了以琴济世思想。

五、余论

纵观先秦史,先秦齐国与鲁国的文化,即齐鲁文化,在中华文化图谱中占有重要地位,齐鲁文化孕育了影响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儒家、兵家、墨家、阴阳家等重要思想流派及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管子、晏子、孙子等先贤圣人。尤其是儒家思想,更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作为文人修身养性、陶冶人格的传统音乐,古琴文化吸纳先秦齐鲁地域文化的精髓后,衍生出了更深刻的内涵与价值,其提倡并由琴人践行的托琴言志、鸣琴治世、以琴寓情、缘琴进谏思想对后世琴文化乃至音乐文化发扬光大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战国时代齐国出现了“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10]1013的繁华景象。齐鲁地域无疑是先秦琴文化的重要发祥之地和流传之地。研究先秦齐鲁地域琴文化内涵和价值将为齐鲁文化与古琴艺术关系的后续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亦为古琴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传承与发扬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鼓琴曾子鲁国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读出经典的新意
哪吒失手
问世间,“琴”为何物
泉水滴答
柳季与岑鼎
曾子杀猪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曾子杀人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