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阳
(绵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作为常见故障,脊柱骨折发生率在骨折中的占比约为5%~8%左右[1]。影像胸腔镜脊柱前路手术是临床干预脊柱骨折的重要方法。在临床管理中,脊柱骨折的影像胸腔镜手术效果及安全性,容易受护理工作的影响。为确定脊柱骨折患者的最佳护理方案,本研究针对71例患者进行分析: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1月于我院行影像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的71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28例;年龄(42.8±14.6)岁。
71例患者经影像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进行治疗期间,按照如下方案开展护理管理:(1)术前管理。①脊柱患者认知准备。借助影像胸腔镜手术宣传册或动画视频,向脊柱骨折患者介绍手术流程,引导脊柱患者对影像学技术的支持作用、胸腔镜手术的微创优势、脊柱前路入路的低损伤性等建立正确认知。②情绪准备。预先向脊柱患者介绍手术室分布特征,解答患者在手术体位、疼痛程度(从麻醉方案及疼痛模拟评分等方面讲解)、胸腔镜手术时长等方面的疑问,缓解其异常担忧。协同脊柱骨折患者家属,共同安抚、鼓励脊柱患者,借助社会支持及心理疏导作用,重建脊柱患者的心理稳态。③器械及设备准备。按照影像胸腔镜脊柱前路手术方案要求,常规准备C型臂、胸腔镜及套管等设备与器械。做好医疗设备性能及器械包装完整性的检查,以保障影像胸腔镜手术的顺利实施,杜绝院内感染。(2)术中管理。①体位管理。入室后,根据脊柱骨折患者的术前CT检查结果,配合医师要求,将脊柱骨折患者调整至适宜体位,并做好机体各部位(耻骨联合、骨盆、肩胛等)的固定,以便于脊柱病灶的充分显露,并保障脊柱内固定效果。②血气指标监测。做好脊柱患者体征监护仪的连接与固定;术中密切监测脊柱患者的SPO2波动。如SPO2指标波动较大,而监护仪连接固定良好,提示脊柱患者肺通气不佳,需及时告知医师,配合医师经吸氧、补液等途径进行干预。③设备管理。影像胸腔镜脊柱前路手术术中设备较多,为确保CT技术作用及手术优势的充分发挥,需严格按照各类设备的摆放、使用要求进行管理,严防设备线路相互干扰。(3)术后管理。①术后宣教。告知脊柱患者手术结果及术后康复状况。解答脊柱患者在脊柱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的疑问,在消除脊柱患者不必要担忧的基础上,提升其对各项检查、康复锻炼等工作的配合度。②康复指导。依据脊柱患者术后脊柱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康复锻炼方案。引导脊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锻炼,以缩短其胸腔镜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
以SPSS23.2软件统计。P<0.05:差异显著。
71例患者的脊柱内固定均成功。平均影像胸腔镜手术时长及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36.10±38.59)min、(10.56±1.91)d。
护理前,脊柱患者抑郁(56.34±6.22)分、焦虑(55.17±5.60)分,均高于护理后(P<0.05),见表1。
表1 情绪状态(,分)
表1 情绪状态(,分)
评估时点 例数 抑郁 焦虑护理前 71 56.34±6.22 55.17±5.60护理后 71 44.39±5.15 43.44±4.58 t-11.53 12.36 P-<0.05 <0.05
随着胸外科脊柱骨折接诊量的增加,这类脊柱问题的临床管理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胸腔镜技术作为一类微创手段,其可充分满足胸外科患者对减少手术创伤的要求[2]。在脊柱骨折干预中,影像胸腔镜脊柱前路手术中影像学技术的作用体现为:(1)精准定位脊柱病灶。单纯胸腔镜手术中,术野容易受液体遮挡作用的影响。而在影像胸腔镜脊柱前路手术中,CT技术的引入可为脊柱患者的手术入路确定、骨折病灶定位提供可靠支持,并为术中骨折部位固定操作的实施奠定基础。(2)保障术中操作规范性、可靠性。影像胸腔镜术中,医师可利用CT的高分辨率优势,清晰探查脊柱患者骨折部位,确定脊髓及马尾神经等组织的累及状况,并在CT技术的引导下,规范完成脊柱骨折复位、螺钉固定等操作。
脊柱骨折患者的影像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中,护理管理的价值为:(1)提升患者配合度。脊柱患者容易因不了解影像胸腔镜手术、不同手术入路差异等而产生不依从行为。引入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可经认知准备、术后宣教、情绪支持等途径,扩充脊柱患者对影像学技术作用、影像胸腔镜手术优势等知识的储备,进而有效提升脊柱患者在围术期管理中的依从性水平。(2)减少情绪波动。护理管理模式下,术前情绪支持可确保脊柱患者对影像胸腔镜手术做好心理准备;而康复指导以及术后宣教等措施的联合实施,则可进一步提升脊柱患者的情绪稳定性。本研究表明:护理后,脊柱患者抑郁(44.39±5.15)分、焦虑(43.44±4.58)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
综上所述,宜于脊柱骨折患者的影像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中,引入护理管理,以充分发挥影像学技术的引导价值,减轻脊柱骨折患者的痛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