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美芬,徐建华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上海 201800)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国家,有研究表明,在过去四十年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从温饱问题挣扎出线的中国也经历了人口和流行病学的快速转变。尽管与1990年相比,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了33.5%,但在2017年卒中仍然成为导致寿命损失的首要原因[1]。脑梗死作为最常见的卒中疾病,又分为很多亚型,其中腔隙性脑梗死就是其中一种[2]。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腔隙性脑梗死占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的16.8%,虽然低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5.3%,但也站到了缺血性卒中患者人群近1/5的比例。腔隙性脑梗死根据有无症状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两种,有症状者临床表现相对其他卒中比较轻,但是其复发率和死亡率却与其他脑梗死无差异性。由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比较大,早期观察和干预对于心脑血管的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3]。而早期的腔隙性脑梗死大多症状轻或无症状,因此影像学检查非常具有价值。
将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初次发病;(2)NIHSS评分小于3分;(3)均能查询到CT和MRI检查结果;(4)年龄大于60岁。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有其他脑部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病障碍。
回顾性分析6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CT和MRI)特征。CT检查:Brilliant CT 64(飞利浦),基线设置:听眦线或听眶线,检查体位:取仰卧位,头部置于检查床头架内,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正中定位线重合,使头部位于扫描野的中心,听眦线垂直于检查床,扫描范围:颅底至颅顶;MRI检查:Achieva 1.5T(飞利浦),基线设置:听眶线,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扫描范围:听眶线至颅顶,扫描序列包括T1、T2、T2FLAIR、DWI。
将需要统计分析的数据录入SPSS23.0,计量资料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有等级之分的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65 例患者最小年龄61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64.36±6.38)岁。其他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详见表1。
表1 一般临床资料
65例患者均同时经过了CT和MRI检查,MRI的病灶总数是CT病灶总数的5.05倍。病灶在脑内的分布中,在额叶、内囊两个部位的病灶所占比率有差异性,额叶部位,CT(8.77%)显著低于MRI(39.93%)(P<0.05),在内囊部位,CT(35.96%)则显著高于MRI(6.94%)(P<0.05)。在小病灶(0~5mm)检出率方面,MRI(44.10%)显著高于CT(2.63%)(P<0.05)。
表2 两种检查方法的对比分析结果(个)
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症状轻,有的甚至不出现症状,在影像学发展不够的早些年,其漏诊率、误诊率非常高,从而被患者和医护人员忽略[4]。而研究表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非常容易复发,且其危险系数不低于其他类型的脑梗死[5]。因此,目前对于有疑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均会建议进行影像学辅助检查以确诊或排除。
从本次回顾性分析结果来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均较轻,此次的老年患者大部分人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在比较CT和MRI的检查方法中得出,CT细小病灶(<5mm)显著低于MRI,而在病灶在脑中各部位的分布率也有差异性。此次研究结果与大部分文献有基本一致,但病灶总数略高[6-10]。究其结果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发病年龄在中老年[11],而本次研究对象老年人其发病率更高,检出的病灶总数更多。
总之,MRI因其较高的敏感性和较高的分辨率而显著优于CT。因此,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直径细小者居多,更适合MRI检查。建议今后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可以将MRI作为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