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一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南院 江苏 常州 213161)
颅脑损伤在临床一直保持有较高的发生率,且受到交通事故、车祸等因素的作用,颅脑损伤的临床发生率正以较快的速度在增加。病症多发生较为突然且多数患者损伤较为严重,症状较轻患者存在有视线模糊、头晕等症状,对于部分损伤严重或者则可能当场昏迷,对患者健康所造成得到负面影响较大,若处理不及时更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为保障临床对该类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损伤部位进行判定。磁共振技术已经逐步运用到临床对该类患者的诊断中,本研究就针对该诊断技术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
本次研究选入患者为80例患者,为2018年3月—2020年3月入院,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磁共振以及CT诊断。本组患者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在34~67岁间,均值为(45.81±1.38)。组中24例患者因车祸所致,34例患者因建筑施工所致,15例患者因打击所致,其余患者为坠落伤。本组患者均在损伤后2小时内送至我院进行诊断,入院时存在有呕吐、头痛以及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部分患者存在有轻度意识障碍。
本组患者在达到医院后立即展开CT诊断,所选用设备为常规西门子CT机,在诊断过程中需将电压设定为120kV,电流设定为120mA,扫描时间则控制在2秒。在扫描过程中需针对患者损伤部位进行重点扫描,将层厚以及层间距均设定为2mm。检查中所得到的影像资料均由专业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在进行磁共振诊断的过程中,所选用设备为西门子1.5T磁共振扫描仪。在检查中需将层厚设定为8mm,对应间隔则控制在0.1mm。主要进行矢状位以及横轴位检查。本次研究中所得到的影像资料均由3年以上临床诊断经验医师进行处理,保障影像资料处理的准确性。
在本次研究中需对两种诊断方式的对患者损伤部位诊断情况以及异常阳性率进行统计。
与两组有关数据都借助SPSS19.0进行处理,借助百分数对计数数据表示,卡方检测,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结合两种诊断方式下两组患者损伤部位诊断情况对比,磁共振诊断准确率为93.75%(75/80),高于CT诊断78.75%(63/80),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在异常阳性率上,磁共振诊断过程中79例显示存在有异常,而CT诊断中69例患者存在异常,对比P=0.002,χ2=9.082,见表。
表 两种诊断方式损伤部位诊断情况分析
急性颅脑损伤在临床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生率,病症类型较多,从临床接诊情况可知,颅内血肿、颅脑骨折、硬膜外血肿以及硬膜下血肿等较为常见,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多数患者损伤较为严重,若诊断不及时或者未得到针对性治疗,将促使患者颅内损伤进一步加重,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做好该部分患者的损伤部位诊断工作,促使患者迅速得到确诊对于保障临床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以往临床诊断中主要借助CT对患者颅内损伤情况进行评估,该诊断方式在诊断血肿、头皮裂伤以及皮下异物等方面存在有较高的准确率,更可以对患者损伤部位的发展以及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但结合实际可知该诊断方式依旧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颅顶以及体积较小的病变则无法有效保障诊断的准确性[2-3]。借助磁共振技术对该部分患者进行诊断迅速在临床得到推行。基于电粒子磁共振原理,在特定脉冲信号的作用下,可针对患者颅内信号进行准确收集并转变成为三维立体影像,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颅内损伤部位以及血肿厚度等进行准确诊断,其在诊断小灶性出血以及颅顶等部位损伤中均存在有较高的准确性[4-5]。需要注意的是,在诊断的过程中为保障磁共振诊断的准确性,需要求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保持平静。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将磁共振技术以及CT技术共同运用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过程中,结合观察可以发现,磁共振技术在诊断准确性以及损伤部位判定方面均存在有显著优势,可促使该部分患者在入院后迅速得到确诊。
综合本次研究,在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可优先以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提升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诊断效果,提升诊断的准确性,保障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