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方法举隅

2020-08-04 01:57薄新根
课外语文·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创新方法语文课程

【摘要】语文课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文列举了语文课程中渗透思品教育的四种创新方法,即“走”——走进文本的类似情境,“听”——收听文本的精彩片段,“辩”——辩论文本的思想内涵,“说”——描述文本的精选插图。

【关键词】语文课程;思想品德教育;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1-0087-02

【本文著录格式】薄新根.语文课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方法举隅[J].课外语文,2020,19(21):87-88.

语文课程既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不少语文教师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上显得平淡而单一。比如教学散文《散步》,有的老师就直接问学生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说要尊老爱幼,老师说对的,我们一定要尊敬老人;再如教学人物传记《邓稼先》,有的老师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总结说,同学们一定要学习邓稼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能说两位老师的课堂德育渗透没有任何效果,但无论是学生谈学习感想还是教师进行课堂小结,这样的渗透形式都是单调低效的,不能有效驱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笔者认为,如果语文教师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采用“走”“听”“辩”“说”等有创意的方法,那么,语文课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就会变得生动而丰富。

一、“走”——走进文本的类似情境

语文情境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语文素养、心理机能的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法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等特点,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必局限于教室,有时将校园一景引入教学,师生在其中品读文字,碰撞思维,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教学著名作家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就可以充分利用紫藤长廊。

我校博聞楼东南有一条紫藤长廊,四月的紫藤花开得正艳,芳香四溢,引来蜂飞蝶舞,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对于因“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而长时间居家学习、刚刚回到学校的学生来说,是多么美好有力的生命教育!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课堂移到紫藤萝长廊中。上课伊始,教师将学生带到距离紫藤长廊约50米的地方,让学生在稍远处观察紫藤萝的花色、花型,然后再让学生从紫藤萝长廊的北端慢慢走到南端,从紫藤萝花香中穿行。随后,教师请学生坐在紫藤架下的石板凳上,组织学生朗读、赏析描写紫藤花的句子,学生在紫藤花下赏析描写紫藤花的句子,心情舒畅,思维变得十分活跃。教师又组织学生讨论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人生中遇到不幸是正常的,我们要坦然面对。在此基础上教师联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让学生讨论这次疫情对我们来说是“幸”还是“不幸”。有的学生说这次疫情让我们被困家中,无法自由走动,无法到校上学,这是“不幸”;但是,在这不幸中,我们得到了父母更深情的陪伴,得到了老师细致的居家学习指导,这是“幸”。特定的情境,引发了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这样的教学既有情境美又有情感美,达到了文学与思想的共振熏陶,可谓美不胜收。

二、“听”——收听文本的精彩片段

美国学者丹尼斯指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可见,学会倾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他们乐于倾听、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呢?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媒介迅速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丰富多样,语文教师要善于拓宽学生倾听的渠道,让学生在倾听中提高语文素养。

听老师当堂朗读课文、听播音员的吟诵录音等是语文学习的倾听形式,“听书”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读书形式。我们提倡阅读纸质书籍,但有时改变一下名著阅读的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在今年初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我校初二语文教师布置学生居家阅读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这部书三卷本,100万字,所写内容距离现在的学生也比较远,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读书,教师从一些听书APP中选择了优秀的朗诵片段推荐给学生,学生通过直播教学软件收听。一位教师选择的是主人公孙少平勇救落水同学侯玉英的一段音频。

少平在暴风雨中大声向对岸喊:“你先坚持一下,我过来了!”

他喊了一声后,就扑入了洪水之中——一个浪头很快把他整个吞没了……

还好,他又钻出了水面!……

谢天谢地,他终于上岸了!他用手摸了一把脸上的泥水,就撒开腿朝那个土台上面跑去。

……

少平飞快伸出手,把她从土台子下面拉上来。

听完这一段扣人心弦、震撼人心的文字后,教师组织线上讨论:跛脚同学侯玉英曾经揭露过孙少平在分配劳动工具时的“不公”,将好的劳动工具分给了郝红梅同学,孙少平应该恨侯玉英。为什么在侯玉英落水后,孙少平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她呢?讨论交流后学生形成了共识:孙少平心胸宽广,不计前嫌,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勇敢无畏。具有如此高尚人格的青年,无疑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经历了这次听书活动,学生的读书热情也高涨起来,不少学生在听书之后又翻开了原著,再次品读起感人的文字。事实证明,适当改变阅读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辩”——辩论文本的思想内涵

传统语文教学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跟随老师的思想和节奏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必然感到语文学习枯燥无味,产生消极和厌烦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兴趣和效率。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是解题答题的高手,在语言表达方面却常常力不从心,或逻辑性不强,或表达方式欠缺,或缺乏自信。如果偶尔采用课堂辩论这一形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表现欲望,用生动的方式将智慧和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那么这种形式必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语文课堂增添一份活力和激情。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部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学习形式。组织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能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我们就可以将辩论这种学习形式引入综合性学习。

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选取了孙悟空、鲁达、诸葛亮、保尔等中外名著中的典型人物,结合当时的热點话题“英雄”,让学生辩论他们是不是真正的英雄。在围绕《水浒传》中鲁达这个人物开展辩论时,有的学生说其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真英雄;也有同学说鲁达不是真正英雄,因为他处理问题的方式粗暴简单,打死了人却溜走了。在学生争论之后,教师屏显习近平总书记论述“英雄”的几句话,“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习总书记所说的“英雄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是心中有责、敢于担当的敬业精神,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对照习总书记的论述,学生再次展开辩论,对当代英雄的认识逐步走向了深入。

通过辩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均得到锻炼,集体主义精神也得到锻造。

四、“说”——描述文本的精选插图

不少语文教师无视课文中的插图,其实插图是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对插图的合理利用,是一种艺术。比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一课,文中就有一幅牧羊人植树的绘本插图,此图中主人公艾力泽·布菲出现了五次,每次动作都不一样。一位教师巧妙利用了这幅插图,他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环节,请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和绘本,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述植树牧羊人的动作。某学生这样描述:

艾力泽·布菲深吸一口气,双手握着铁棍,将其高高举起,又将其重重戳入泥土中。然后,他又重复刚才的动作,一下,两下,三下……地面终于被戳出了一个碗口大的坑。他弯曲左腿,慢慢蹲下,将铁棍放在坑旁,紧接着又将左膝跪到地上,右手将一颗橡子放进坑里。最后,他用双手将坑仔细盖上泥土。

听完这名学生的描述,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艾力泽·布菲这样做,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艾力泽·布菲身上具有的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这样,通过“说”插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目的就顺利达到了。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资源既关乎课本内外,也涉及课堂内外、校园内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越来越丰富。只要我们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不断探索,就会创造出更多在语文课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教育创新方法语文课程
从提升科学水平角度分析高校党建工作
试论森林分类经营的创新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阅读与感悟”的特征与作用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