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的思考

2020-08-04 13:20郭劲夫
ViVi美眉 2020年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高职

郭劲夫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策略思考与研究

引言:高职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家长也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越来越放心。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化模式逐渐泛化,整个商业市场缺乏创新精神,青少年越来越缺乏创造能力。提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是新时代对高职艺术院校的新要求,创意和创造力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使顾客进行消费的主要吸引力。创造和创意是艺术的核心思想,也是每一个艺术从业工作者要终身追求的目标。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的现实状况分析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感不足

近几年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艺术感逐渐下降。由于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基础学科成绩有着明确的要求,大多数艺术生都是在高三学习期间,迫于文化课考试的压力,选择了学习艺术,随后在高职艺术院校仅仅经过一年的时间集训,由此来获得艺术高分,获取进入大学的资格。这种现实情况的压力导致学生在这短短一年时间内无法培养足够的艺术精神和艺术理念,只能够生搬硬套艺术知识理论,在进行艺术作品创造时,往往模式较为单一,只能生搬硬套,而没有自己的艺术精髓和艺术精神,进行艺术创作时创新感严重不足。

(二)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文化知识较为缺乏

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这也是他们选择学习艺术的主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会对学生提高创造力产生影响。进行艺术创作,不仅要掌握艺术技巧,还要赋予艺术作品更高的立意和更深刻的含义,如果缺乏文化素养的积淀,那么作品只会是幼稚且不成熟的。高职院校在我国虽然也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但是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低,这是高职艺术院校教师在进行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如何针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艺术类知识讲解,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为通透、全面地理解艺术知识是教师们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理念过于传统

最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理念都过于传统,依旧延续过去传统的讲课方式,教师在讲台进行大量知识讲解,学生在座位上进行知识接收,整个过程缺乏互动,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逐渐缺乏了学习兴趣,对艺术的学习产生了错误理解,认为艺术学习与文化课学习相同,只需要死记硬背即可。其实不然,艺术的学习更多的在于精神上的感受和感知,在于领悟。在高职艺术设计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艺术创新的榜样形象,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进行艺术再创造时的乐趣,想要使学生具备创新创意的精神,首先教师要对其产生充分的重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对其产生重视,自愿进行探究和创造。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意思维培养受限的原因探究

经过大量的文献调查与实地探究发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思维培养受限的原因可以归类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1]。首先,在历史原因方面,主要由三个因素构成,第一个因素是由于我国具有传统的继承思想,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徒弟对于师傅的艺术精神往往是全盘接纳的态度,这是对师傅的尊重,也是对艺术门派的尊重,如果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创新和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扭曲和改造,将遭到众人批判,这其实对艺术系的发展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损伤;第二个因素是我国传统的画画思维,这种思维从清朝末年一直传承至今,很多艺术界的文人志士都以追求高度模仿来表现自己的艺术造诣,这种思想导致现在的学生依旧追求模仿的思想,而忽视了创新创意精神的培养;第三个因素是西方的艺术思想对中国艺术行业的影响,由于清末年间我国经历了很多重大变故,在工业、经济、艺术等各方面都与西方国家产生了差距,各方面都较为落后,中国艺术高职院校在进行艺术教学和艺术培养的过程中,往往要借鉴国外的艺术教育体系和艺术教育内容,所以借鉴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创造发展能力受限,模仿国外艺术形式现象严重[2]。

其次,从现实因素方面考虑,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受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近年来高职艺术专业院校一直采取扩张模式,从小班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班的普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改变,导致教师进行教学时,不能针对每个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所有学生只能在同一课堂上接受难度水平一般的知识,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产生了影响。第二个因素是学校的教育体制有待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教育体制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想要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缺乏对个体学生专业素质与水平的重视与考量,这是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过去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在艺术设计专业优质学生更少,高职艺术院校缺乏培养高层次学生的意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相对较低,仍然有提高的潜力。教学体制还关系到日常教学课程的安排,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科学技术对我国的艺术类学科教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冲击,在这种环境下,高职艺术院校势必要改变教学体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3]。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的策略方案研究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观察发现能力

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观察和发现的能力。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想要进行艺术创作,首先要能体会到生活中的千滋百味,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与震撼,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与细节,都是上天带给人们的一份新意,而我们如果只是闭着眼睛平淡地过每天的生活,那么何谈创新和创意,艺术也将会就此灭亡,只有不断地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通过双眼去观察生活中的美好,才能够实现艺术的再创造。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能力的方式有很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可以多進行一些艺术类采风课程的设计,带领学生们进入大自然中,引导学生们观察大自然中的美好,指引他们发现之前从未发现过的生活细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艺术的创造和创新,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鼓励,认可他们的创新,使他们永远保持创新的热情[4]。

(二)提升学生的文化积淀与基础知识水平

其次,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还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积淀与基础知识水平,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学生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基础知识与文化水平是提升艺术创造内涵的主要因素之一,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艺术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普遍较低,这是他们的限制因素与不利方面,教师在进行相关教育时,要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方面有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去读一些有营养的艺术文学作品,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也要穿插一些具有深厚内涵的文学作品,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基础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多维思考能力,多维思考能力是学生创新意识产生的关键,面对同一个现实状况和艺术作品,需要学生实现思维的碰撞,利用不同的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思考,如果学生能够培养出多维思考能力,能够结合自己的文化积淀和文学素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那么将会产生不同的思考和結果,这也是艺术作品创新的来源。此外,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在布置课堂作业时,也要侧重该方面,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文化知识的消化吸收,培养他们的文学爱好[5]。

(三)积极创建良好的创新思维培养环境

最后,要提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要积极创建良好的创新思维培养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创新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颗还未发芽的种子,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培育,培育环境是否优良是种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决定因素之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讲解时,要注意课堂氛围的构建,同时,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现如今学生的发展,教师进行讲课时,要与同学们进行情感的交流,注重情感的投入。实现艺术创造必须是在学生情绪饱满、精神发达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实现,这是思维创新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注重情感引导,注意观察艺术类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化,打破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将课堂理论知识的背诵作业改为课外活动实践,同时在进行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们的个人情绪和个体差异,尽量不要因为语言不得体而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为了创建积极良好的创新思维培养环境,教师还要对课后评价环节充分重视,在评价内容上实现创新,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到学生上交的艺术作品中的创新点和潜在创新点,对学生已经实现了的创新部分,给予充分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创新能力给自己带来的优越感和幸福感,其次就是还要对学生讲解该作品中有可能实现创新的部分,让学生们看到创新实现的可能性[6]。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艺术院校进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时,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出现了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缺乏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理念过于传统等现象。但是,通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培养观察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积极创建良好的创新思维培养环境后,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实现极大的提升。相信通过相关教育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的艺术教育行业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全人教育理念下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当前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中以项目教学促产学研结合的策略研究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应用型理念下创意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