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疫情期间移动新媒体写作发挥的传播作用

2020-08-04 09:09李雨婷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5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摘  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下,作为移动智能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体,各大媒体依托移动新媒体平台在危机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主流媒体的传播资源和重心大幅度向新媒体端倾斜,而自媒体则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受众碎片化的时间,成为受众接受信息的主要着力点。移动新媒体写作在传播的过程中依靠自身优势满足了受众的众多需求,但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信息的筛选,为受众带来了负面影响。分析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在疫情期间的各大移动新媒体作品,研究移动新媒体写作在疫情期间发挥的传播作用。

关键词:移动新媒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信息传播;情绪安抚;引导舆论

【正文】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中国乃至世界,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为了控制疫情传播,人们足不出户,人们的主要信息来源几乎全部变为了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3%。[1]在2020年春节期间,我国网民日人均使用移动互联网时长接近7个小时,其中,新闻资讯行业的使用时长增至9%。[2]

近年来,我国已全面步入移动智能媒体时代,在媒介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家媒体平台都无法置身网络之外。在这一场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移动新媒体写作在这场“战疫”中发挥了极大的功能和作用。不论是微博、微信、知乎、各新闻客户端又或是这几年新兴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都在这场疫情中传播者各种各样的信息,为受众们提供着移动新媒体写作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主流媒体将报道重心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平台,利用其已有的受众基础和资源优势为受众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拥有更为深刻的影响力。而自媒体在疫情情境中,能够先于主流媒体传播更为丰富、多样的信息和评论,在公众层面引发更为广泛的影响。

一.移动新媒体写作使命:信息的集散与发布

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指出,传播媒介具有时间倾向性或空间倾向性,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偏向时间的媒介”能够更好地树立权威,比如石头、羊皮纸等易于长时间保留,能够在媒体上拥有更绝对的垄断,在传播上拥有更强更严格的控制;而“偏向空间的媒介”则更利于远距离传输和管理,更加大众化和世俗化。[3](P.47)

李畅认为,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是“基于时间性的倾向”,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则是英尼斯所说的“偏向空间的媒介”,互联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媒体。[4]互联网在真正意义上跨域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尤其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移动新媒体运用自身信息整合能力高效、信息发布快速及时、内容形式丰富等特点,各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纷纷将国内国际的疫情相关信息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写作、传播和扩散。

在疫情的情境下,自媒体的危机信息发布常常先于政府和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自媒体在收集信息、制作媒体产品和传播的过程中,都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及时性和多样性,受众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接受来自于自媒体发布的信息。专业新闻媒体与“去中心化”的自媒体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二者对于信息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危机当中人们对于疫情信息的需求以及移动新媒体的传播效力。

包括中央电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利用其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账号实时进行移动新媒体端的写作,不断发布重要消息,在特殊时期传递更为准确的信息,消除了信息的“不确定性”。疫情期间,在人口只有74万的济源,各媒体平台发布疫情相关稿件3700余篇、视频200多个、20余款新媒体产品点击量实现10万+,累计阅读总量1000余万人次。[5]

二.移动新媒体写作能力:知识的普及

对于各移动新媒体平台来说,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对疫情之中各大医学类、心理类以及健康生活类的科学知识进行有效写作、传播和普及,并在筛选分析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站在最广大受众的立场上进行知识的选取。

在本次疫情中,以“丁香园”为代表的医学专业新媒体依靠其独有的专业资源优势,背靠人民日报等权威信源,专门开发了《全国新型肺炎疫情实时动态》,通过辟谣与防护、实时播报、疾病知识等多种形式,让公众对疫情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而源自中科院的互联网大数据企业“中科闻歌”,在公众号上发表了《新冠肺炎疫情趋势分析与预测》、《大数据看北京新发地疫情时空扩散与态势分析》等文章,提供了一系列服务于疫情防控的信息化平台,在提供众多疫情相关信息的同时,满足了民众个性化信息获取需求;而在自媒体平台中,各自媒体账号也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资源优势,不断为受众提供疫情相关信息,自媒体账号“回形针PaperClip”制作了包括《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为什么你还买不到口罩》等视频和文字,通过专业的角度和众多的资料整合為受众科普了关于疫情相关的众多知识,引发了受众的大量观看、阅读和转发。

三.移动新媒体写作职责:舆论的引导

王志认为,即使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流通的互联网时代,但各种设备的更新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媒体能力和公共秩序的同步发展提升,由于信息的缺失和延迟停滞引发的危机仍然在社会中不断上演。[6]部分地区的信息缺失性和滞后性使得信息无法准确及时到达受众一方,公众很容易受到部分虚假信息的干扰,引发舆论,此时,就需要各移动新媒体充分发挥各自优秀,用最为及时有效的文章及评论引导受众,引导舆论。

主流媒体以其独有的社会地位和信息整合资源优势,在当前疫情的情境下,依靠融媒体平台塑造权威意见领袖,引导舆论走向。“抗疫”前期,因为形势艰难,各地“硬核”封堵措施纷纷出台,歧视湖北人的现象应运而生,《光明日报》最早推出了新媒体评论《湖北人,是同胞也是同袍》,[7]引发全网转发,在大众情绪由释放到反思的当口推出,引发了受众的共情和情感共鸣。

移动新媒体写作的传播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阅读量的影响,国内著名的内容生产和评估平台,如“爱微帮”“新榜”“清博”等都将阅读量作为衡量公众号传播力的指标之一。受众阅读文字后的评论则更是各大媒体引导舆论的主要场所,文章的留言量越多,则说明文章更能够引发受众的关注度和活跃度,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舆论的引导和传播。

四.移动新媒体写作担当:情绪的安抚与稳定

只有信息公开、公正、公平才能坚定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各大媒体的写作报道要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让广大群众对全社会充满信心,这对战胜疫情至为关键。[8]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公众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和对未知的恐惧心理会产生群体性的社会恐慌和混乱。

2020年2月,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最为紧张、矛盾最为突出、群众怨气最集中的非常时期,众多问题在疫情面前暴露出来,其中,医院病床的稀缺是正在饱受新冠肺炎病情折磨的普通民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2月18日,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推出了一篇移动新媒体文章——《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建院!增床!千方百计、争分夺秒!》,文章开头第一句话:“与疫情相关的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决不能熟视无睹,决不能无动于衷。”这篇图解文章仅在今日头条上,一天之内阅读量就达到了4566万,总阅读量超过1.4亿,点赞量超过2.1万,[9]起到了显著的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效果。

而在自媒体平台中,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微信公众号在疫情爆发以来发表了包括《肺炎恐慌下,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疫情刷屏,我走过这4步才恢复理性》在内的多篇心理学专业文章,帮助民众克服疫情带来的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

五.移动新媒体写作失责:谣言泛滥和恐慌渲染

自媒体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最新疫情信息,但也出现了诸多因信息不实而误导受众的情况。受众渴望信息,在追求信息的过程中就会进入信息的世界,而部分移动新媒体由于专业素养和能力无法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便会产生信息的不实,导致谣言泛滥。如,《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假)《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假)等等,越是有关疫情防控,谣言越是泛滥。

此外,一些自媒体为了博取点击量而进行炒作、制造恐慌心理,将报道重点过度集中于疫情死亡和肺炎传染上,如《北京协和医院有武汉肺炎患者出逃》(假)等,让受众产生了极大的恐慌心理。

一些官方媒体也存在公布的数据谎报瞒报,受到疫情影响的各行业群众得不到媒体的聚焦报道等,引发了民间舆论场的不满和焦虑。

六.结语:

移动新媒体写作功不可没各大移动新媒体在危机中担负着责无旁贷的信息传播使命,而专业、高效的危机传播应当以对信息的理性认知为前提。不论是主流媒体,或是自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期间,出现过一些报道不实、谣言泛滥、在重要时刻失语等现象的产生,这就要求各移动新媒体在写作时能够更加专注自身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明确媒介传播的责任。

但总体来说,各大移动新媒体平台的报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谣言产生后进行了及时辟谣,通过移动新媒体写作,为公众及时有效地传递了疫情相关的信息,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了社会的舆论走向,在安抚情绪上亦发挥了极大的稳定民心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广大受众提供了较为全面、科学的服务,发挥了无可否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t20200428_70974.htm,2020年4月28日

[2]  《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战疫”专题报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QuestMobile研究院,https://www.questmobile.com.cn/research/report-new/82,2020年2月18日

[3]  [加拿大]哈罗德·英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P.47

[4]  李畅. 论移动新媒体在暴恐事件风险传播中的功能与作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188-192.

[5]  齐新颜. 74万人口的城市,如何在25天里产生累计千万阅读量?[J]. 中國记者,2020,(3):53-55.

[6]  王志,贾媛媛. "论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的信息甄别责任 ——基于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闻报道的研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5):61-64.

[7]  陆先高. 梳理共情共识 疏导情绪认知 ——评论在疫情期的舆论引导作用[J]. 传媒,2020,(7):1.

[8]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4期,第9页。

[9]  娄雅玲,陈博雷. 战“疫”中时政报道的创新与机遇 ——一个1.4 亿阅读量的图解新闻带来的思考[J]. 新闻前哨,2020,(3):4-5.

作者简介:李雨婷(1999—4),女,土家,重庆黔江人,重庆交通大学,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机之下更显生物安全建设之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普外科限期手术患者处理方式的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
疑似及确诊新冠肺炎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特点
曲靖地区1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初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的特点分析
浅析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的信息传播实践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