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生树
接续乡村振兴,绝不仅面面上“看上去很美”.
再不用为来年地里种什么而发愁
3月初,一家药材商找到啊道村党支部副支书杨桃林,希望组织村民试种400亩桔梗、生地等中药材。
“我把他引荐给相邻的张湾村,他们试种成功了,我们来年再种。”杨桃林说,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摸索,啊道村的产业结构已形成,它可能不是经济效益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适生的,自己再不想轻易在产业发展上“折腾”村民了。
杨桃林的话,得到许多村民认可。近30年里,为了生计和发展,村民不停地在产业上尝试,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并存。
20世纪90年代初,啊道村家家种烤烟,每当烟叶收获季节,整个川道空气里弥漫着烘干烟叶时散发的清香。随着烟叶种植政策的调整,整个英旺镇只有500亩指标,村民只好重新寻找致富产业。
有人看到别的县种植高梁收益不错,就跟风种植。哪知高梁生长周期长,啊道村地处川道,无霜期短,几百亩高梁没等成熟就被“霜杀”,种植高梁宣告失败。
有的村民外出旅游时看到成片的香紫苏不仅美观,还可以作为化妆品原料卖钱,便买回种子试种。一时间,啊道村的香紫苏种植面积达到600亩,县上准备投资建设观光园。
但新的问题来了,香紫苏不能连茬种植,啊道村又没有更多的土地倒茬。这项一亩收益是种植玉米两倍的“漂亮产业”就此夭折了。
油葵、油用牡丹、雪桃……每一个名称后面,都有一段啊道村民产业失败的“伤心史”,同样也是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只是有些力出得过于蛮。
“有什么样的土地,吃什么样的饭。”这是脫贫攻坚战开始后,作为帮扶单位的县政府办对啊道村产业发展的思路。
啊道村民小组川地、山地各半,主产业为玉米和苹果;富庄村民小组地处阳坡,光照充足,主产业为大棚种植;杜河沟村民小组山大沟深,适合果畜一体发展。
有了这样的产业整体规划,扶贫项目和资金有针对性地作引导,村民的心定了。“产业上不按实情的折腾,常常带来的结果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蔬菜种植大户刘中堂说。
采访中,有一个现象不由得让记者感叹。种一年香瓜的收益相当于种两年蔬菜,但许多菜农坚持“种菜不种瓜”,原因是香瓜对土壤的养分需求多,土地会出现“透支”。
有了好的产业,农民就会视土地如生命。
56岁的胡锁成最多时种过17亩烤烟,一年收入4.8万元。北烟南移后,开始栽种苹果。
自家的10亩山地栽种后,又在邻村的“妻家”承包10亩地“上了苗子”。2019年,他家果园套了8万个果袋,收入相当可观。
“和我一批栽苹果的人家,眼下光景都‘棱格铮铮,我这辈子有这20亩果园就够忙得了。”胡锁成说,种了一辈子地,终于不用为来年地里种什么而发愁了。
群众的诉求层出不穷但可以“动态清零”
“菜和人一样,浇地的水太凉,菜也会感冒。”3月2日,啊道村第一书记崔振虎入户走访时,菜农李志东说出“惊人”之语。随后的走访中,李慧杰和孙建旗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富庄村民小组种植了108个大棚,原来冬天的灌溉用水是从河里抽到池子,然后浇地。“水温过低,蔬菜容易得病。”这是近期县上派来的农技专家“巡诊”后给出的建议。
3日,菜农的这一诉求就出现在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吉林的办公桌上。
“哇,打出了个小喷泉。”李志东清楚地记得,3月7日是周六,那天5口水井全部出水,200多名菜农把过年没放完的鞭炮拿出来庆贺。
有的菜农迫不及待地要把井水接人大棚,被现场“督战”的王吉林制止了,“我们拿去把水质化验一下,确定没有问题后大家再用”。
群众诉求动态清零,是啊道村今年工作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把脱贫攻坚往深里做、实里抓的进一步举措。年初开始,“四支队伍”一户不落地入户走访,把征求到的问题和建议梳理后,只要合理的,就一件件落实。
肖家塬山上有322亩果园,之前已对生产道路进行硬化,群众在运输农产的过程中发现,有3处硬弯,4米宽的路基有点窄,建议加宽到6米。
包扶单位不仅做了加宽的计划,还在实际勘测中发现,新栽的一片园子道路还没硬化,一并设计施工。
富庄村民小组石头滩生产桥,连接着河对面400多亩农田,去年雨水冲刷和冬天冰冻,导致桥的一侧掉了五六块石头。细心的村民发现后,要求对桥进行加固。
啊道村的妇女们农闲时爱跳广场舞,张建丽是组织者。杨桃林入户走访时,她提出希望有一个能移动的音响供大家使用。村里协调县文广局,没过多长时间,张建丽和姐妹们的愿望就实现了。
“我逐条翻看了入户走访汇总回来的意见和建议,说实话很感动。村民很少为自己的利益提出不合理要求,绝大多数是从大家的角度出发提建议,谋发展。”宜川县县长任建新说。
乡村振兴,不是乡村“美颜”
58岁的节景俭家里,君子兰、大叶海棠、倒挂金钟、芦荟,占去了半个客厅,这是近两年里,他妻子的“得意之作”。
“2014年,女儿正在上大二、儿子参加高考,就在‘两个胖子同时进门时,我因静脉曲张和腰间椎盘突出住进医院。”节景俭说,没等缓上一口气,妻子拾柴火时不慎从窑顶掉了下来,摔断了6根肋骨。
就在一家人陷入绝望时,县政府公务接待办主任王耀龙走进医院,自掏腰包送来600元,同时明确自己将帮扶节景俭一家走出困境。
节景俭的儿子上大学办理助学贷款时,银行要求一名公职人员作担保,王耀龙二话不说,帮他们签了字。“我们父辈是从山东逃荒而来的,再困难我都没哭过,这次真的感动哭了。”节景俭说。
2017年,在1万元扶贫资金的协助下,节景俭开始养羊,去年卖羊收入4万元,圈里大小还有100只羊,价值超过10万元。
“今年重新拓展一下羊圈,上一套饲料加工设备,还能多养些。”节景俭的想法得到王耀龙支持。
年初入户走访时,得知节景俭家养的几十只鸡总是被黄鼠狼叼走,王耀龙从附近的养鹅场买了两只大鹅送来,自从有了“鹅保安”,黄鼠狼再没敢来。
3月18日再次入户走访,得知因疫情影响,节景俭家的一圈羊粪没有卖掉。这个晚上,王耀龙的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卖羊粪的“广告”。
“节景俭家的鲜花是这一家人心情的‘晴雨表,也是乡村振兴力量的萌动。”王耀龙说。
这种萌动,在啊道村不在少数。28岁的吴楠,已在西安打工多年,春节疫情期间,吴楠主动协助村干部值班、消毒。多天的交流后,他决定今年起留在村里种樱桃,搞林下养殖。
“多年在外闯荡,虚荣心不再像年少时那么强烈,也晓得了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过好日子。”吴楠说,村里许多年轻人和他有同样的想法,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硬件条件和村民的思想都有很大改变,农村能同时安放住年轻人的身体和灵魂。
在啊道村,有一个现象叫“中年返乡创业”,一大批中年人成为乡村振兴的“台柱子”。
51岁的张忠林在县城创办了兴兴足浴城,生意十分红火。前年起,他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乡村旅游上。通过修建鱼池、栽植荷花、开办农家乐,为啊道村闯出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46岁的棚栽大户孙建旗,一人管理3座大棚,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主动联系7户贫困户,为他们提供蔬菜育苗、田间管理和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啊道村贫困户户均发展棚栽面积1.5亩,经济效益是传统农作物的4倍,人均增收2000元。
37岁的杜慧刚,从种蔬菜到种草莓、葡萄,成为啊道村棚栽产业升级的先行者、领头人,使菜农的收益能够“上不封顶”。
夏日午后,啊道村川道里千亩玉米吐翠,背山上7000亩松林涛声阵阵,阳坡里近千亩苹果园清香淡淡。村中心广场上,轻曼的音乐吸引着本村和县城的妇女们共同翩翩起舞。
“这些年,我们对全县所有村在治污改厕、道路硬化、住房、饮水等硬件上投入很多,但我更看重的是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任建新说,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绝不仅面面上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