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绪
【内容摘要】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确定(课件、视频、图片、音乐的选择等)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包括教学步骤的设计,习题设置,教学反思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最后形成书面方案。笔者提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理念:教学设计的系统观;为学生设计教学观;三维目标并重观。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观念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前运用一定的方法,依据教育教学理论,通过个人初备,备课组集体讨论,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的预设。即是依据新课标要求,作为教师,要明确“教什么,怎么教”;面对学生,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最终对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规划。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分析课程标准和教学对象,分析不同班级的学生实际和教学设施设备,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制定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包括教学步骤的设计,习题设置,教学反思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最后形成书面方案。
教无定法,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着鲜活个性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新一代青少年,其设计主体也是有着丰富知识、经验和定式思维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代沟的存在,教学设计也被多重因素影响。这也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具备更高的能力,如:渊博的知识、统筹全局的能力、教学方案设计的能力等,这比起传统的教学设计更加考验教师的水平。
一、传统教学设计的弊端
传统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教学也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学生则围绕升学指挥棒进行学习。教学过程只是一味地教好教材,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由专家学者和政府制定,教师成为了真正的“教书人”,也成为了课程的实施者和课程内容的传递者,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只是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学大纲后面,依据课程计划,扮演课程的实施者和课程内容的传递者。上述观念也凸显了传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做“教书人”也是教师的一大特色。依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在学生所面对的考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教师教好教材,学生学好教材,成为了评价教学的唯一尺度。因此,教师主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等设计教学方案,并想方设法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融入自己的教学方案中,教学过程也成了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整堂课都是按照教师的教学方案进行的,以罗列知识点为教学任务进行授课,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程度,要依据考试后学生的“分数”,“满堂灌”就成了一种风气。因此,传统的教学设计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师编写教案任务繁重,教学得不偿失,另一方面,教学的主体本应是学生,但教师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不想学不愿意学,学到的知识又脱离实际,造成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局面。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观
新课程的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它与教学有机整合,相辅相成。教师可根据課程标准、参考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做到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还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资源的载体,以上优势使得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加多元化。
(一)教学设计的系统观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教学媒介和学生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而教学设计就必须依据这三个关键因素,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交互式过程。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凭自己的经验、丰富的知识、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特的精神世界,实现生生、师生心灵对接和思维碰撞,课堂上合作探究质疑,来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为学生设计教学观
1.以新课程为主体为学生设计教学观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内检测、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和巩固练习。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再完美的教学设计,都会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发生变化,都会在师生、生生的活动中生成新的认识、成果,都会发生未曾预料和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事件。因此,如果强行按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思维会被打压。
2.以学生差异为主体为学生设计教学观
学生个体间存在复杂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差异,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智力上的差异,还包括兴趣、世界观等意向性差异。很多人将学生差异视为教学障碍,想方设法(如分快慢班、分层教学等)缩小甚至消除课堂内学生之间的差异。但是如果没有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对话;如果没有出现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就无法促成新意义的生成。因此,学生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利用差异实现差异共享,从而在思想上产生碰撞、促进学习方法的借鉴,展开真正的教学交往与对话。
虽然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起不了决定性作用,但他具有重要作用,是教学过程的预备阶段,也对教学过程有宏观调控作用。教师在教学之前要经过自己初备,教研组集体备课,最终形成教学设计。教学中还要杜绝拘泥于预先编制的教学设计,束手束脚,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教促学,应学生变而变,灵活驾驭课堂,做出正确的研判,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流派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