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华
摘要:文章从曼陀罗绘画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实际效用等方面剖析了曼陀罗绘画在学生心理调适中的作用及效果。总体而言,曼陀罗绘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撑,且操作简便、容易获得、针对性强。学生可以借助曼陀罗绘画进行自我心理评估和疗愈,能起到缓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心理教师等心理工作者可借助曼陀罗绘画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有利于快速建立咨访关系,帮助学生表达更多潜意识的内容。曼陀罗绘画作为一种表达性艺术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关键词:曼陀罗绘画;学生健康心理;心理调适
近年来,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过大的学习压力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影响人际关系。此外,较大的学习压力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进而影响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积极开展心理调适不容忽视。由于学校心理教师与学生需求比例不足,很难关注到每一位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耗时长,一次心理讲座效果甚微,心理团辅和活动需要长期持续进行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近年来兴起的表达性艺术疗法之一的曼陀罗绘画操作简便、针对性强,学生可以借助曼陀罗绘画进行自我心理评估和疗愈,能起到缓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是学生心理调适工作的有效补充,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一、曼陀罗绘画的起源
绘画疗法源自20世纪初的美国,人们无意中发现画画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引起了学者和精神医生的关注,随着对绘画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绘画可以对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经常使用绘画来记录自己的梦境进行自我疗愈,并致力于曼陀罗绘画疗法的发展和传播。
曼陀罗(mandala)是指具有神圣意味、结构严谨并且以方圆结合的图形,东方佛教密宗僧侣用曼陀罗进行修炼,排解压力,平衡身心,使混沌的心灵合一。荣格从中得到启发,他把用于宗教修炼的曼陀罗绘画用于自我疗愈,最终克服了自己的心理危机。而后,他将曼陀罗绘画应用于心理治疗中,创造了曼陀罗绘画疗法,直到今天,曼陀罗绘画的心理效用逐渐被认可和证实,成为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曼陀罗绘画的理论基础
(一)曼陀罗一自性理论
自性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关键概念,简单的理解自性化就是成为真正的、整合的、独特的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性化的过程就是促进对立面整合统一的过程,如果自性化进展不顺利则会出现各种问题。曼陀罗一自性理论认为曼陀罗是自性原型的象征,个体画曼陀罗的目的是减少心理紊乱,在画中表达出秩序、平衡与完整,从而建立内心秩序。因曼陀罗的象征意义、功能及其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成为一种最为简单有效的促进自性化的方式。个体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通过象征的方式展现及整合内心的个人情结和对立原型意象的冲突,通过这种象征性的方式,个体内心得到整合,一些心理问题得到了自发疗愈,心理压力也会得到有效的疏导。
(二)投射理论
投射理论是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投射,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无意识地反映到对事物的解释之中的心理倾向。精神分析认为咨询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是将潜意识意识化,如此人们才能意识到问题,理解自身的行为,从而领悟到开解之法。绘画能无意识地将隐藏在潜意识的内容主动呈现出来,使隐藏在水下的冰山浮出水面。绘画投射作为最常见的投射技术和方法之一,不仅可以作为咨询和评估工具,绘画者还可以通过绘画投射进行情感表达和具象呈现,从而认识自我、平衡身心、缓解压力和焦虑。
(三)大脑偏侧化理论
大脑偏侧化理论是绘画治疗理论的生理基础,大脑两个半球功能不对称,存在优势分工。左半球与言语、推理、抽象思维相联系,而右半球则是图像性的,與感知、空间主体知觉、直觉的思维相联系,也就是说音乐、情绪、绘画等是受右半球主管。在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经常会有出现“道理都知道,但是困扰依旧在”的情况,每当这时候,认知层面能做的工作不多,显得无能为力,当事人依旧处在困境,内心充斥大量的消极情绪。认知、言语、理智的分析和思维是左半球的优势功能,对右半球起到的作用有限。因此,当个体出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绪问题时,相对于言语为媒介的谈话和认知疗法,绘画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和效果。
(四)颜色理论
曼陀罗有其自身的颜色象征理论,由著名的艺术治疗师苏珊·芬彻根据颜色的三维理论提出。曼陀罗的颜色理论把颜色分为基本颜色、次要颜色及互补颜色三个部分。基本颜色和次要颜色有其象征和延伸意义,而互补颜色则可能是内心对立冲突呈现的心理投射。在绘画时,绘画者使用的主要颜色、整体基调、颜色数量、色彩搭配等都具有分析意义,可以揭示绘画者的一些情绪信息和心理状态。
三、曼陀罗绘画的基本形式和功能
曼陀罗绘画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非结构式曼陀罗和结构式曼陀罗。前者可自由在圆内进行创造,也被称之为彩绘曼陀罗;后者是在已有图形和结构特点的曼陀罗中进行涂色,即绘制曼陀罗。形式不同,其分析和评估方法、维度也不相同。目前曼陀罗绘画主要有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两大功能,不仅可以用于正常群体、特殊群体、人格障碍以及身心疾病的心理评估,还可以调节情绪、整合内心冲突、治疗神经症、领悟生命意义及明确人生方向、提高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如增强主观幸福感等。
四、曼陀罗绘画用于心理调适的可行性分析
曼陀罗绘画是否真的能起到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焦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首先从绘画疗法的视角进行分析,意象和言语属于不同的认知系统,用逻辑思维,也就是言语来改变认知中的消极意象是存在局限的。很多时候,人们的创伤、情结是被压抑着的,情绪情感无法用言语表达,绘画一方面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减少了顾虑,帮助宣泄和表达,更容易将潜意识意识化,达到治疗的第一步。另一方面,绘画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给予了绘画者更多的可能性和解决问题的力量。再者,从曼陀罗自身的理论视角来看,人因为冲突而致使内心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故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曼陀罗的结构、意象和象征意义能帮助绘画者在画中表达出秩序、平衡与完整,从而建立内心秩序,化解对立冲突,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来自曼陀罗的保护性与整合性。
五、曼陀罗绘画用于心理调适的实用性分析
(一)作为心理辅导工具
通常,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但有些时候语言的表达很无力,有些时候来访学生不知该如何更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也会存在潜意识的内容被压抑的情况,同时来访学生进入心理辅导室时容易出现紧张、不自在等情况。当来访学生第一次来到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教师只是和其进行聊天谈话,一问一答,不仅显得单调苍白,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被拷问”的不良感受。曼陀罗绘画和沙盘一样,作为一种表达性艺术疗法,可以帮助来访学生尽快放松下来,并表达更多无法言语的内容和问题。心理教师也可以通过曼陀罗进行简单的初步评估,快速地了解来访学生的情况和问题,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二)操作简单、应用范围广
曼陀罗绘画操作简单,所需工具容易获得,不受场地、时间、人员等因素的限制,相比起如沙盘之类的心理工具更易于操作,而且曼陀罗绘画简单、便利、有效,且不占用过多时间。此外,曼陀罗绘画既可用于个体心理辅导也可以用与团体心理辅导,应用范围广。
(三)可用于进行自我治愈
虽然近十多年来,心理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心理大众科普工作也在进行中,但目前来说,心理咨询和辅导还没有被大众广泛接受,部分人对心理学和心理辅导存在误解,小部分群体认知上认可,行动上依旧有所顾虑和躲避,愿意主动进行心理求助和咨询的始终是少数。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曼陀罗绘画引导学生绘画曼陀罗。绘画曼陀罗的过程就是一个表达、宣泄、治愈的过程。当学生出现心理压力大、焦虑、消极倦怠等情况,可借助曼陀罗达到调节情绪、维持身心平衡、自我修复、自我疏导的作用。
(四)可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和家长经常等到心理问题出现并且症状严重的时候才开始重视,这时治疗难度大、所需时间长,效果较为滞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预防医学的理念给予新的启发,心理问题也应该注重预防,并且早发现早治疗。从某种程度来说,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长期绘画曼陀罗,将其形成习惯,相当于一个自我修炼、强大内心的过程,可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如果以身体健康类比,那么绘画曼陀罗就相当于身体锻炼,可以强身健体。
(五)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对于学生来说,拥有强大和稳定的注意力、专注力非常关键,能減少外界的干扰,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使用彩铅绘画曼陀罗时,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落在笔上和画上,伴随指导语和舒缓的音乐,在绘画的过程中心慢慢静下来。长期绘画曼陀罗能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成绩。
六、展望与建议
基于曼陀罗绘画的理论、功用、目前应用情况及文献梳理,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实证研究,丰富现有成果。目前国外有关曼陀罗的实证研究较多,而国内还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也有部分心理工作者开始将曼陀罗绘画应用在教育中、心理辅导中,并发现其作用和效果,但并不是大范围内的应用,还属于探索阶段,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实证研究都还不足。未来可从这两方面入手,丰富科研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广应用。此外,虽然研究证实了曼陀罗绘画的心理效用,但大多研究都呈现了统计上的显著结果,而没有报告效果量大小,实际效果大小可作为未来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2.形成统一规范,加强应用推广。正如前面所说,曼陀罗在国内还处于萌芽和探索状态,还未形成体系、统一规范和成文手册,在实践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未来学者可进行统一规范的工作并进行推广。
3.加大宣传力度,推崇科学普及。目前国内部分心理机构和心理工作者没有进行客观的评价和使用,夸大功用,将曼陀罗与神鬼通灵联系到一起,使得大部分群体和心理工作者不知道曼陀罗绘画,甚至持有怀疑态度,建议未来要加大宣传力度,更要注重科学普及,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