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彦伶
【摘 要】名师具备很高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智慧,高度符合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笔者建议从青年教师成长的视角,将名师作为资源进行分类深度研究,并针对基础教育阶段成立各级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区域性名师资源共享库,进而提升名师智慧对青年教师成长的指导力。
【关键词】名师 青年教师成长 价值指向
2018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名师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引路人”,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背景下,對于教师的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而言,名师即资源。
一、从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视角看名师资源
1.名师引导下的青年教师成长
名师作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同行者兼领路人,对促进教育区域性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方面有重要价值和显著影响。示范作用:名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榜样,从教育情怀、教育思想、教学行为、学生管理多个方面对青年教师有示范作用。指导作用: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中小学大多采用“师徒制”“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等老带新模式,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名师(或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都会给予青年教师耐心指导。引导作用:名师是青年教师的榜样,名师的示范、评价与指导对青年教师的现状分析和成长规划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督促作用:名师在指导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会经常性地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评价,这种源于权威的认同不断强化青年教师的成就动机,促使青年教师进行反思、改进,然后逐步成长。
2.具有影响力的名师评选项目
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针对中小学教师群体开展了一系列的名师评选工作,本文筛选出了6个具有持续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名师评选项目。1978年,教育部、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各地普遍开展了特级教师评选工作,是我国教育部门树立教师榜样,表彰优秀中小学教师具有先进性、专业性的早期做法;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2012年首届)、“寻找最美教师”(2015年首届)大型公益活动;以学科、班级管理、学校管理为主题陆续搭建的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坊);2012年起,全国多个省市根据《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试点开始评选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职称不仅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任职资格,同时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卓越教师的高度认可;2012年,中组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分批遴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主管部门将地区内在某一学科教学上具有极高学术水平,能够带领、指导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这一学科门类教学与研究的专家认定为省(市)学科带头人。
3.名师资源的分类与价值指向
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核心素养”的提出促使教师发展的研究者开始思考教师发展核心素养的问题。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结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名师的评选标准,我们将名师群体划分为师德榜样与师能榜样两大类别,并将名师职业素养按照内隐和外显两个维度归为教育情怀、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技能四个类别。
(1)师德榜样
这类名师由衷地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甘愿为学生的成长不计回报地付出自己的心血、情感与爱。名师代表:“最美教师”“最美乡村教师”等。群体特征:“最美教师”最早关注的是工作在教育基层的农村教师,旨在寻找和挖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典型,后逐渐将范围扩大,致力于通过评选活动树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价值指向:师德榜样类名师拥有高尚的教育情怀,教育情怀内含了教育良知、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强调了名师职业精神的境界高度,体现了教师的师德修养。
有研究者运用 Cite SpaceⅢ软件对国外2001-2015年在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杂志上刊载的1490 篇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文献为对象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发现,教育情怀是教师日常行为表现的内在支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1]。也有学者对“影响青年教师成长的因素”做调查时发现,在20种主要影响因素中排第一位的是“事业心和责任感”[2]。名师感人的教育经历和成长故事能够唤醒青年教师的教育情怀,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教育理想,定位职业价值,增强责任心。
(2)师能榜样
这类名师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方法,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艺。名师代表:“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万人计划”等。群体特征:对所执教学科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显著,或在教学改革中勇于创新,成效卓著。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能够对同行的教学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价值指向:教师能力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又以教学行为的方式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名师的实践智慧,这些实践智慧从教育思想、课堂模式和教学技能三个方面各显价值。
教育思想类:教育思想是高层次的教师核心素养。一般来说,一线名师要形成成熟的、具有独立体系的教育思想比较难,但他们对某些已有的教育思潮有清晰的理解,并用教学实践将教育思想聚焦、调整和深化,从而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教育理想、教学主张和价值追求,建构个体关于教育的认知体系,这种由教育思想衍生的认知体系是名师“教育自觉”的形成基础,对推广名师的实践经验、辐射教育教学成果、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从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视角来看,在教师发展中,名师的教学主张和育人理念会引起青年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审视,这种教学自省能够激发教师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逐步形成青年教师的教学观。有研究表明,教育理念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根本要素[3]。它对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生成教育智慧有较大影响,是影响教师成长的重要内容。青年教师逐步形成成熟的教学观念是个体进行角色定位、关注教学评价、思考教育终极目标的过程,是青年教师进入能力形成期的重要标志。
课堂教学模式类:名师的教学模式是实践智慧的优质产物,内含了名师的教学主张,反映了在学科知识背景下,名师教学理念的逻辑轮廓。名师的课堂模式呈现了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等多种课堂要素和教学行为的整合效果,传递了名师关于学科知识体系、个体认知体系、教学理论体系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实践智慧。从青年教师成长视角看,一方面,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理论中,被广泛认可的理智取向成长理论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课程标准从理论层面帮助教师合理链接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一般规律;而名师的课堂模式嫁接起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规律两个重要方面,从实践层面指导青年教师将习得的学科知识体系重构为学科知识的学习(教学)体系。此外,青年教师通过对名师课堂内容和结构的解剖、研习,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整体框架与各环节、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提升课堂内容、环节、要素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教学技能类:教学技能是教师教育观念与能力素养所共生的行动逻辑,决定了教师在具体情境中的教学行为取向。同时,教学技能是名师的基础素养,是名师践行高效课堂模式的技术支撑。从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视角看,教学技能支配下的教学行为可感知、能重构,相比名师的教育思想和课堂模式,名师的教学技能能够更加具体地为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指导、参照及示范。同时,教学技能是青年教师在入职适应期中应该形成的关键能力[4]。国内外有关成熟教师标准的研究成果中,普遍强调了教师技能的重要性,英国将“专业技能”作为合格教师的三项标准之一[5]。在我国,教育实践能力也作为教师基本素养广受重视。此外,教学技能作为教师知能体系的外显行为,我们可以透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衡量教师的专业成熟度,诊断青年教师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二、名师资源的开发与名师实践智慧的推广
名师坚定的教育理想、成熟的教学理念和高层次的教学实践智慧聚合成有个体特征又兼具研究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教育资源,对名师资源进行系统的深度开发,发挥名师对青年教师成长的指导、示范和引领作用,是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
1.名师资源的研究现状
当前,有关名师的系统性研究中,大多都以特级教师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特级教师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故事、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与课堂案例、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经验三类。
关于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由教育部原总督学柳斌于1996年组织编著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共收录了20世纪末多位著名特级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主张和追求,著作注重案例的经典性和人文价值,同时也兼顾知识的广泛性和时代性。2012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著名特級教师教学思想录》系列书目,分科目推出了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教学主张,展示了苏派教育独特的教育文化。2016年,由朱永新老师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则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向广大一线教师展示了从教育教学一线中生长出来的教育思想。
关于名师教学模式的研究较早且最受关注的是,20世纪90年代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研究中心主持编写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该丛书选取了全国40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作为研究样本,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探索篇”,主要指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第二部分为“教学理论篇”,由教学研究专家将特级教师的实践提升至教育学、心理学的高度来认识。此项研究在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结合方面十分出色,研究成果兼具实践操作性和理论高度。
特级教师的成长研究及启示是以指导一般教师成长为目的的热点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有学者结合成功教师的成长经验,根据不同的标准,探索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成果可细分为名师成长阶段、名师成长影响因素、名师成长规律、名师培养策略、名师成长路径和名师成长问题六个方面。
2.深化名师资源研究及推广的构想
(1)提升名师资源研究成果与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的匹配程度
名师的经验和智慧是一个综合的资源系统,教师成长同样具有非常明显的个体特征和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因此,不论是关于名师经验和智慧的研究,还是教师素养的提升和能力培养,都应该首先回答“名师身上哪些智慧和经验最有研究价值”“教师成长过程中最需要提升哪些能力素养”“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对能力素养的提升需求是否存在差异”等关键问题。
从教师队伍建设的视角看,提升名师资源研究与青年教师成长需求的匹配度,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有关教师成长系列研究的精准度,所以,笔者对开展的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明确名师研究的视角和指向,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视角将名师作为教师成长的资源进行研究;从教师个体终身发展的立场,有关名师的研究内容应该基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困惑和需求进行确定;中小学名师样本的选取除了特级教师外,应该基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需求,结合各类别的名师特征,关注正高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最美教师、国家级(省级)学科带头人等。
(2)重视名师实践智慧与实践经验的研究
从实用主义视角出发,关于名师的研究中应努力做好下列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把理想信念坚定、职业道德高尚、有仁爱之心和奉献精神的名师推出来,树立师德榜样;第二,要把名师关于教学的思想主张准确提炼出来,发挥名师的思想引领作用;第三,要把名师成长的有效经验及路径进行提炼推广,发挥名师经验对于其他教师成长的指导作用;第四,要重视对名师实践行为的研究和提炼,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
事实上,青年教师只有在对名师教学行为的观摩、理解、解构、反思和重构等学习体验中,才能准确把握名师实践经验背后的智慧,并在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方面与名师形成共鸣。
(3)构建关于名师资源的研究成果体系
笔者认为,面对名师资源的复杂性和青年教师成长的需求差异性,分类是深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手段,基于名师资源的类型,对名师的经验和智慧进行分类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体系化作为深化名师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研究内容:基于名师的类别,将名师资源划分成教育情怀、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技能四个类别进行分类研究。研究样本:研究样本影响研究深度,在了解中小学教学名师的成长经历和能力专长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样本。研究形式:主要使用问卷调查、课堂观摩、名师自传和名师访谈等方法,通过名师实录、谈话、文本对名师开展群体研究和个例研究。研究结果:按照研究内容的分类逻辑,对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按区域建立名师资源研究成果体系,如何将名师资源的分类研究成果与教师成长需求的个体差异和阶段性差异进行准确映射,是精准提升教师素养和能力的重要前提。
(4)建立成熟的名师智慧推广机制
建立区域性名师资源共享库:与教学专家库不同,名师资源库是聚合名师思想、实践智慧、成长经历、优质案例、教学实录和研究成果的内容资源库。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名师资源库的建立和共享,能够极大地满足青年教师的差异性需求,提升名师实践智慧和成長经历对青年教师成长的指导力,缓解薄弱学校因名师资源短缺而导致的青年教师培养问题。同时,名师资源库的丰富内容可以作为教师培训的优秀案例,也可以为师范生培养提供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教学素材。事实上,名师资源库是对名师资源的整合。
健全名师资源背景下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提升青年教师培养的课程建设水平,将青年教师培训课程纳入继续教育学分制管理体系,并在课程内容、管理评价和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尝试转变。由国家层面的教师发展中心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开设系统的培养课程,由名师主讲,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理想信念、教育思想、课堂模式、教学技能以及名师智慧研修展开。在“师徒制”培养中,需要制订系统的实践性培养计划,建议在培养过程中以资源共享库中的名师作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由区域性的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答辩并做结果认定。同时,可将优质的研究成果作为名师资源共享库的重要素材来源,将优秀的青年教师(如教坛新秀)纳入未来名师发展计划,配备区域性名师作为指导教师,建立“师徒制”关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成为名师为期一年的全职助教,一方面让青年教师获得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对名师进行跟踪研究,充实名师资源库的内容。
拓宽名师的推广渠道:除了传统的媒体访谈、报刊专栏外,名师的推广可以通过设立名师个案研究课题、组建名师宣讲团、编著名师教学实录、建立名师资源共享库或成立区域性教学名师博物馆等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 殷玉新,马洁.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16(11):84-98.
[2] 苏铁熊,刘汉涛.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6-79.
[3] 周春良.卓越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成长机制研究—基于163位特级教师的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7-8.
[4] 王铁军,方健华.名师成功: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70-78.
[5] 许明,英国教师教育专业新标准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9):73-77.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基于云南省高中正高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研究,探寻促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成长的有效路径”(课题编号:EHA1805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校区;3.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