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探究

2020-08-04 08:32文贵春
知识文库 2020年13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院校

文贵春

高职院校是企业获得优秀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是企业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必备方式之一。而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大学特别是高职类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上,不仅要让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本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研究视角,进行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研究,以提升高职类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世界已进入互联网、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技能、智力为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重要性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对人才的自身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院校是企业获得优秀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是企业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必备方式之一。进行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探讨,发现问题,并依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改革个创新,有利于提升高职类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1职业能力的基本内容分析

1.1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涉及到企业的招聘、培训、激励和奖惩等各个方面,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常态性问题,遇到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需的工作内容和必备的工作能力。因此,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企业人力资源员工必备的能力之一。

1.2持续的学习能力

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知识更新和社会和进步的速度较快,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较强的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更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至于落后;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也较大,具备持续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不断进行自我“充电”,多方汲取知识和能力的营养,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1.3良好的沟通能力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其基本的工作模式是对人的管理,因此沟通、交流、协调和合作是其基本的工作能力。任何工作的完成和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畅通的沟通、有效的协调合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

1.4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使学生未来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带动企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驱动力。

2高职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2.1教材内容的更新滞后于快速的社会发展

教材更新问题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对于高职类院校尤其如此。尤其是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更面临着严峻的人力资源管理局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工作是来源于国外的借鉴和传播,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呈现的高校、高职类教材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其培养的人才也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

2.2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降低了教学效果

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以教材为主,在教师主导下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和各种理论体系的“灌输”,让学生进行各种知识和理论的记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而这种教学导致的结果一方面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较为落后的教材内容无法真实反映当前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企业管理现状,无法有效契合实际,影响了教学质量,降低了教学效果。

2.3薄弱的高职师资达不到教学要求

高职类院校的实践性、技能性人才培养语一般本科院校的师资要求不同,其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而就当前高职类院校的师资力量来说,真正在企业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备“双师型”资格的教师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无法进行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依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开展情境创设教学,因此,造成学生缺乏理论知识的有效应用,在现实的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较为欠缺。

2.4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考评学生学习效果

当前很多高校,也包含很多高职类院校,其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对于技能操作,实践应用类的考核形式应用较少。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应用性较强,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调、合作,进而在实践中进行问题的解决。因此,单纯的理论性笔试项目无法真正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5课程实践性不够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应用性较强,但当前很多高职类院校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不强,缺乏有效的实验基地,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实践环节重形式轻效用。这种形式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大部分在教室执行,较大程度的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实践,学生难以体验所学理论在现实职场中的应用,难以达到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标准。

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策略

3.1依据社会和企业现实需求,创新教学内容

改变当前高职院校落后的教学内容现象是当前职业能力导向性教学管理的首要问题。也是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学校应与企业建立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当前企业社会需求问题,便于教材改革;教师在教学上应以教材为基础,而不完全依赖于教材,及时关注本专业的前沿信息、理论,关注企业需求,各门课程应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和教学设计;在教学模式上可开展知识讲座,聘请专家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开设知识讲座,丰富教学内容。

3.2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的关键是学校的老师教学团队,一支理论功底较强、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团队能更加有效的開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创造出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成果。进行高职院校队伍开发和建设至关重要,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通过招聘、引进、培养一批先进的、优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强大的教学团队,使这支队伍既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且与企业关联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十分强大,以培养出适应社会、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3.3理论结合实践,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基本的理论教学和学习基础上,依据人力资源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利用现代丰富强大的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系统,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注重依据理论进行案例分析,注重开放性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理论发表自身观点,提升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设置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具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情境,如招聘、面试、培训、绩效评估等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真实场景中进行问题解决,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4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考核制度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考核应该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终结性的笔试考核制度,建立环节性、过程性和实践性的考核方式,教师更多关注的学生过程性的问题所在和进步程度,并强化实践性的考核方式。结合职业能力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各项内容,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解决能力和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协调合作能力进行考核评估,既起到有效促进各项能力发展的作用,又能全方位、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5强化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环节

依据学校实际,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建立学校自己的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把学校理论知识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相结合,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较高素质的后备员工,是一种“共赢”的发展模式。重视实践、实习质量评价,建立职业导向性的定量和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准确评估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岗位的实习状况,有利于对学生实习状况的全面把握,扬长避短,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在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指导想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应依据社会和企业现实需求,创新教学内容;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理论结合实践,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考核制度;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在多种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中,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院校
国企改革中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推进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有趣的动物
人力旅行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