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0-08-04 08:26张璇王泳钦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测评生态翻译学

张璇 王泳钦

摘要: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和原理出发,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上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输出,在教学改革上强调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相应的双语知识和翻译技能,旨在培养学生在生态翻译学体系下的适应和选择能力,最终改善跨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跨文化能力;测评;培养策略

一直以来,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始终是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开设,且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几十年如一套。然而,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倡导的提出,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遍及至所有的大学生,既包括英语专业也包括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对英语课堂的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本文将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跨文化交际平台及测评的角度探究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生态翻译学概论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兴起于2009年,该理论共涉及九个方面,其中被学术界热议的概念包括“以译者为中心”“适应与选择”和“翻译生态环境”(胡庚申,2011)。胡教授强调翻译活动必须要兼顾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生态翻译学注重译者为中心,就是强调译者在复杂的翻译过程中可以进行多维度的转换和有序调整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本能是对源语言和文化的适应与选择,“适者生存”法则制约其翻译行为,进而使源语言与目标语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得到和谐共生(吴乐,2017;张艳密,2014)。

生态翻译学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成果(胡庚申,2011),它符合当代与时俱进的科学研究发展方向。将生态翻译学与跨文化课程相融合,不仅为原有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又牢固了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同时也为教师就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可能性。

二、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

现阶段,国内许多高校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上仍存在很多弊端:一是受众群体和教学模式单一。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还仅是英语专业学生,这在当今日益进步的时代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如今各领域均已走向国际,我们需要培养大量拥有其他专业背景的人才,高校需要将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对象的重点转向所有的大学生,让他们了解外国文化、关注本国国情,这样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二是跨文化课程的设置常常缺乏趣味性、比较单调枯燥,师生难以做到有效互动。譬如教师以大篇幅PPT演示外国的文化背景,结果却未必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或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又或者是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即使在互动练习环节也无法保证人人参与。三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落伍,长时间不进行更新,不能紧跟时代。在过去我们国家发展较为落后的时期,学习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等无可厚非,那个时期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是将外国的新闻实事、经济发展和娱乐导向翻译成中文给中国人了解,但近现代中国发展迅速,尤其是“一带一路”以后,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地开放自己、宣传自己,让更多的外国人士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国情,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就要做出更新和改变,也就是说了解圣诞节是必要的,但现在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向外国人介绍具有我国国情特色的端午节、清明节和重阳节等的表达方式。

这样就给跨文化交际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足够多且准确的双语知识,这也是生态翻译学中所倡导的语言维度和文化维度。以我校近年来开设的电影赏析选修课为例,这门课程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一个分支和引申,它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中国电影外译,通过指导学生讨论和练习翻译经典的且能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中国电影台词,使学生切身感受两种文化冲击下如何“适应和选择”语言并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电影外译的过程中,较难翻译的多是一些方言或涉及历史传奇的话语,按照字面翻译肯定不行,有时还会让人啼笑皆非,生态翻译学指导我们将话语融入到整个语篇当中,才能使翻译活动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得以和谐共生。比如笔者课上曾经尝试让学生翻译《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台词,因为这部国产动画片曾代表中国内地参评第92届奥斯卡奖最佳国际电影评选,在国内外广受关注和好评,然而故事是根据中国传奇故事人物哪吒改编,中国人很了解,可是要想让外国人看懂其实并不容易,因此如何将它的台词翻译得原汁原味才是跨文化交际的难点。其中有两句话的翻译引起了大家的热议,一句是“去你的鸟命”,北美的预告片上翻译成“forget your fate”,而澳大利亚版则翻译成“screw your fate”,哪种翻译更为恰当?网友们曾为后者投出了更高的票数,因为screw在口语里有“让......见鬼去吧,去(你、它等)的”意思,表述愤怒、蔑视等情绪,这比较贴近原句的语气。另一句则是“急急如律令”,这看似更像是一句咒语,人民网曾“官宣”了一位网友的翻译“fast fast biu biu”,语言能够让人理解但有些过于俏皮了,最终我们在澳大利亚上映的版本中找到了译注“Be quick to obey my command”,是“快速听令”的意思,想必这个更为贴切。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课程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牢固其语篇意识,提高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此一来才能更为准确地传达本意。

(二)跨文化交际平台和测评

在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更应将互联网技术与英语教学相联系,令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链接获取知识、开拓国际视野。其中,可用到的平台有很多,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如手机下载多种APP,包括QQ、微信、网易公开课、TED、中国大学MOOC等,优点是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获取学习资源,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丰富知识来源和实践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搭建自主网络平台建设,如超星、批改网、U校园等,平台往往设置有作业与测试、教程学习设定和教程学习情况,优点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能减轻课上的教学负担、节省时间,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平台可以练习听力、口语、翻译和写作等众多科目。

全面开展跨文化交际测评体系的研究既是满足跨文化交际理论的需要,也是对跨文化交际实践的检验。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测评体系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使测评体系具有国际视角,另一方面还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话语(彭兵转,姜毓锋,2019),体现中国国情,确保测评体系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高永晨(2014)运用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和模式来测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更符合中国的教育国情,同时也符合生态翻译学提出的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三个维度的要求。他提出作为形而上层面的知识系统包含知识、意识和思辨能力三个指标,作为形而下层面的行为系统包括态度、技能和策略能力三个指标。也就是说,丰富的跨文化知识是避免交际过程中被误解的重要条件,当然,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调解和处理才能解决交际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知行合一的跨文化交际测评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高校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前沿阵地,学生是跨文化交际践行的主体,因而考虑如何优化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搭建实践平台,夯实学生的双语基础,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情感能力的提高,进而采用知行统一的模式测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值得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始终砥砺前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2]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論框架构建[J].外语界,2014,(4):80—88.

[3]吴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2017,(12):170.

[4]彭兵转,姜毓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语言主观性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3):75—84.

编辑∕宋宇

猜你喜欢
跨文化能力测评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