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瑾
当下,儿童到美术博物馆参观考察,已成为一个新颖学习方式。2017年,全国未成年人参观博物馆2.62亿人次。1儿童在其中除了参观展品、听讲座,还有一项重要活动是参与场馆组织的社教活动。美术博物馆在一个国家可以成为文化成就的象征,它的功能除了迈向真正的公共性、文化传承性,更重要的是体现教育的价值。据统计,我国目前12岁以下的人口2万多,约占总人口的16%。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知识宽度需求、社交领域拓展等来看,迫切需要为儿童提供除学校教育外的专属教育空间、除游乐园外的有益玩乐区域、除培训机构外的扩展学习领域。经过对四川部分美术博物馆社教活动的梳理发现,儿童教育活动开展的广度、深度、精度等情况不一。
1.1成都博物馆
1)总体情况:成都博物馆在2018年期间共进行了51次社教活动,共计35个活动主题;最小年龄为5岁,最大为18岁;每次参与活动人数在10-90人之间;每天活动最早为9:00,最晚为18:30。
2)主题类别:(2018年)織机织锦、锦缎服饰拼贴画、中国木偶、年画、皮影、元宵节主题、建筑主题、端午节主题、石犀与水、青铜器、中秋主题、画像砖、川剧脸谱。
3)年龄段:该社教活动有以下一些年龄分段:从5-7岁、5-12岁、6-10岁、7-10岁、7-12岁、8-10岁、8-12岁、8岁以上、18岁以上。
4)时间段:上午段9:00、9:10、10:00、10:30;下午段14:00、14:30、15:00、18:30。
5)参与人数:在每个主题活动限定了人数,团体人数基数为10人、13人、15人、16人、20人、25人、30人、50人、90人。在2018年活动中,基数为10人的有3次活动、13人1次、15人5次、16人1次、20人16次、25人6次、30人11次、40人2次、50人4次、90人2次。
6)每月活动数:1月开展活动6次、2月8次、3月7次、4月7次、5月1次、6月2次、7月4次、8月1次、9月4次、10月9次、11月2次。
1.2四川博物院
该博物院2018年共开展五次社教活动,5月-9月每月一次。参与者统计都是以家庭为单位,30多个家庭到70多个家庭不等。活动地点有在博物院内,也有博物院走进中学的。主要以蜀绣、张大千敦煌壁画、中秋主题活动为主。
1.3四川美术馆
该美术馆以专家讲坛、艺术交流为主。教育活动主要有富阳竹纸、西兴灯笼、假期夏令营。更多的资源依托其他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资源。
1.4文轩美术馆
该美术馆的教育活动主要联合知名校外培训机构开展。
2.1活动宣传渠道单一
活动的信息获取渠道主要有二条,一是通过场馆官网,二是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取活动的渠道较单一,且大部分场馆的公众号的信息更新较慢,官网信息不明确,无法让儿童和家长畅通及时的知晓。且,每个活动基本都有人数的限制,对于一个大城市来说,参与几率太小。
2.2主题活动缺乏系统性
1)主题之间:从以上情况可见,每个博物馆或展览馆基本都是根据自有的展品、常设展览、节气等来进行主题活动规划或设计。每个主题之间是单独存在的,没有联系,参与者也不会主动思考主题之间的关系。这跟我们在学校内的单一知识点学习同理,未呈现系统化或知识体系,学习效果不会长久,也非最优学习方式。比如:中秋主题、画像砖主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呈现之间:每个主题都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有绘画类表现、泥塑类、剪贴类、平面类、三维立体类,这些类型的美术内涵是基本的色彩、构图、形式、技法等,相互之间的渗透是需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来讲究递进性的。每个主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结果,而这五花八门的活动呈现形式是否考虑或讲究这些,值得商榷。
3)结果之间:随着我国“课改”和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的出现,对学习者的结果评价呈现多样化趋势,注重过程性评价,非结果一次性评价。例如档案袋评价,它是一种质性教育教学评价工具,是一种对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情况跟进、教学计划监督的观察与记录,最终,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结果。而,主题活动的结果体现,在一个活动结束后,无法对单个学习者进行过程性的跟踪记录,只能对单次活动、单个结果作一些评价。
2.3提供社教的博物馆占比少
从四川的几个主要美术博物馆来看,只有个别的场馆在努力推动社教。这样的普及性是否能达到国家美育教育要求?而美国的美术博物馆有强大的教育部门,88%的博物馆都提供从幼儿园到青少年的教育项目,馆内有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人员和庞大的义工团队,他们会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阐释及解说。
2.4未分龄开设社教活动
目前提供了社教活动的展馆,都限制了一些年龄阶段,但,是否根据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儿童绘画心理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等来开发和制定相应的社教活动?比如,场馆有以下分段:5-12岁、6-10岁、7-10岁、7-12岁等。5-12岁和6-10岁的具体区别在哪里?又如:5-12岁,开设的是成博建筑节“空间智慧”主题活动;6-10岁,开设的是“锦行天下——中国织锦文化展”亲子社教活动,那么具体这二项活动在知识、技能、素养方面有多大的差异,值得思考。
2.5线上线下无法满足资源共享
教育教学不仅只是现场教学或课堂学习,还应具有线上资源和数据包等来保证主题活动后续的学习持续性和解答问题等功能。而四川地区的美术博物场馆基本都没有开设线上服务。在欧洲,会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活动设计,让教育活动在展厅和线上无缝贯穿,并整合学校、科研机构、家庭资源来实现资源共享。如法国蓬皮杜中心的创造工作室和游戏工作室;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早期自然研究手稿和图画。
2.6缺少互动区域和体验式展览
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起点很多是在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所以现当下的学习都是提倡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性。在厚厚的玻璃对面,在监控严密的展台面前,儿童自然会有距离感。美术博物馆更应注重解决减小和观众的距离为首位,让儿童可以在相应的区域进行感受。像台湾,重视独特性、游戏性、教育性和亲子性的互动展览,重视视觉、触觉、身体、体验之间的关系。如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儿童学艺中心、朱銘美术、苏荷儿童美术馆。
1)以儿童心理发展为依据,规划展览内容、主题和美术教育活动,提高3-12岁儿童参观的积极性,参与性。了解儿童的需求,儿童观展后可亲自动手,自主体验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家长成为儿童的助手。
2)多样教育功能和多种教育策略,为儿童美术素养培养做好校外的辅助。美术博物馆的主要教育功能不能单单是给儿童提供培训场地、让儿童学习美术知识,应与学校、图书馆、艺术团体、民间艺人等个人和文化机构合作,将美术馆的教育资源与校内资源相结合,补充校内教学;与图书馆和艺术团体结合,促进公共美术教育;让家长与儿童一起探究,养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与民间艺人相结合,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让教师在美术馆内再进修、再培训,提高教师对儿童美术馆及文化的理解力。
3)戏剧型、表演型、互动型的多方位展示,让美术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更有科学性、针对性。整合美术博物馆教育与儿童艺术教育领域,结合互动展示与艺术教育推广活动,让墙上的展览成为活动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一的陈列柜式的陈列,借由主题策划的方式,提供更丰富、有趣与活泼化的教育展示设计,借由游戏、创作、探索、观察、体验、想象、表演等方式,让儿童透过美术在互动中自主学习。
4)充分利用美术博物馆资源,加强美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关注儿童与社会,广化公共美术教育,在核心素养下,应关注儿童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总体上,我国的美术博物馆发展较缓,不论是规模、影响力和教育功能都处于萌芽阶段,大部分博物馆的教育手段还是通过讲解员来实施,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要合理有效的设计在美术博物馆的形式多样性的教育活动,从而有效的促进在美术博物馆中的学习。让美术博物馆成为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机构之一,也凸现美术博物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
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四川省教育厅项目立项《美术博物馆3-12岁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SB0559。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