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交际心理品质

2020-08-04 08:32赵青春
知识文库 2020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小学生

赵青春

心灵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种下一棵健康的种子,它就会成参天大树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行为模式的状态和水平。心理键康与学生的成绩、表现、成长是密切相关的。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体现,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

小学生一般是6到12岁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经历着重要的生理、认知、社会性和情绪感情变化,他们开始运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的行为,与他人有效交流的能力逐渐增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一些孩子出现焦虑、恐惧、厌学、逃学现象,意志品质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追求物质上的享乐,精神空虚,没有人生目标,过一天讲一天,甚至个别学生出现上网成瘾、抢劫、自杀等现象。上述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不健全的人格,严重的会误入歧途.因此如何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那么,孩子的这些心理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呢?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1)家庭影响。家庭既是孩子的出生地,也是培养孩子成长的摇篮。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心理状态、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现在很多小学生的家庭结构不正常,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单亲家庭增多,留守儿童大量出现,致使一些孩子缺乏亲情,产生失落感;有的家庭气氛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让孩子时时感到焦虑不安。不少的父母,尤其是从事经商或个体企业的行业,终日忙于外头的工作,与孩子接触少,交流沟通少,孩子时常感到孤独寂寞。

(2)学业影响。注意力不集中的成因小学生上课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走神,做作业拖拉,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就是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导致的。其实这种现象对小学生来说,也很普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不仅受他自身能力发展的影响,而更重要的还是家长没有好好去培养孩子的习惯,容易被其他的事干扰,如果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老师又没有及时正确地引导,孩子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学习困难和厌学情绪的成因小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原因有多种。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问题。其次是不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如注意不集中,懒惰等;孩子平时缺乏关注,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放任自流。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有些小孩自然不会认真学习,慢慢地导致基础不扎实,学习就会越来越困难了;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有些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孩子学习会越来越困难。另外,枯燥乏味的“灌输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上课容易分心,促使了学习困难的形成。

2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因为缺乏关爱、理解和信任。因而,要做好对这类学生的疏导工作,进行空谈说教或讲解心理卫生知识是不可取的,而是应该以友善、关心和信任的态度去关爱这些孩子,给予他们心理的安慰、疏导,问题严重者,应当介入心理咨询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并根据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运用教材和指导用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为师生所实践,从而开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的新局面。

(2)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意志性格等。教师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巧妙地利用提问,论证,小组学习等形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另外,还可以在体音美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等。

(3)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学生容易接受,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他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局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易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有助于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到得知识内化,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开展各种班会,队会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教育的转变。美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研究指出“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家長从内心上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良好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课程,对于一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家校沟通合作交流,更加清楚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其次,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能因为是独生子女而过分溺爱、宠爱他们,同时尊重他们的想法,只要是孩子们自己想到的、正确的、无伤大雅的事情,就放开手让他们去做,逐渐培养他们的个性,为将来在社会上独当一面奠定好基础。最后,教育方式也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坚决杜绝以暴力的方式去处理,毕竟小学生还是孩子,是孩子就有不成熟的地方,尤其是农村孩子相对城市孩子可能更野。学习成绩也是因人而异,不能过高要求,要根据学习能力慢慢积累逐步提高孩子的成绩和各方面的能力。对孩子而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5)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家长的事情,社会这个重要因素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影响也非常大,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不够丰富的偏远农村地区。一方面,教育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针对校园及其周边娱乐场所,尤其是可能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的各类店铺、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要坚决予以取缔。除要更严格把控现实环境外,还要构建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过滤不良信息,保障小学生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农村小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开阔他们视野的同时加强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并慢慢适应社会。还有很重要的是,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传播宣传推广社会正能量,促进农村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6)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首先,各地区在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发展时,要在国家政策目标的基础上,如国家提出到2020年形成普及全面的公平教育,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目标,地方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好目标和举措,并积极落实到位。其次,要改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缺乏的学校条件,可以采用短期或者长期支教的方式,并将这种支教形成制度并坚持下去,如可以安排地区范围内的心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和支教,补充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力量,通过支教平台,充分将大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给农村学校和师生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健康成长。还有,要进一步加强城乡小学教师资源的交流,类似于对口帮扶,每年安排若干名城区的教师代表到农村支教,同时选派农村小学教师进城学习或挂职锻炼,以点带面,通过这种交流方式提高农村教师的队伍整体水平,带动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新的成就。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满足学生的心里需求。教师要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在其尚未出现或刚出现时给与指导,积极干预,让学生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对学生已经出现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小学生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是小学生
心理小测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