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博
摘 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遇到许多新问题。内部控制是维持行政职业单位内部秩序,降低管理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为适应新形势下新要求的管理方式。但对比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和应用效果,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发展有较大滞后性。本文首先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做简单阐述,然后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现状完成梳理,最后从几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中,转型和调整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常态,为了进一步发挥好其执法监督和社会管理等公共职能,依法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發展,维护社会公平,建立和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是重要保证,当前社会中加强内部控制显得愈来愈重要。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提升单位内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组织以实现经营目标为主要目的,充分有效利用各项资源,通过采取特定的措施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保证经营方向的无偏性,通过在组织内部进行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等一系列方式和措施。实际上是一项动态的风险管理过程,并将其理念渗透于组织内每一项相关的经营活动中。
内部控制注重的是过程的管理,包含设计与执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并且与企业不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目的不仅仅是杜绝违规现象产生,还包括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保持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方面。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1.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的属性,领导和员工过多地将重点放置在业务办理能力和效率的提升,以及职能的履行上,内部控制仅仅限于事后的控制,没有完全发挥出内控的作用。由于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导致单位中对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了解,单位管理人员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无须像企业一样严格完善内控制度,又因为其业务单一,收入来源稳定,因此认为内部控制是可有可无的,甚至错误地认为财务核算就是内部控制,或者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任务,最终导致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仅仅停留于表面。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是当前部分单位内部控制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不仅对单位本身的经营管理存在不利,同时在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中,可能会使单位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无法获得进一步提升。
2.监督管理不够
有些虽然建立了自己的内控制度,但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上不规范,执行的力度不足,导致内控效果并不如意。通常把监督管理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部分。内部监督主要是单位对自身内控建立和实施质量的监督和核查,以及对制度运行有效性的合理评估,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相关流程中的缺陷。
但是,很多单位内部没有自己的审计部门,因此无法自行进行内部审计,只能通过专门的审计部门来完成,有些单位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但是在实际审计过程中过度的关注财务数据,忽视了对内控的其他环节的检查监督,全面性不足,并且单位内部的审计部门常常存在独立性与权威性不够的困境,因此监督执行效力不足。
此外,一些单位没有重视岗位设置,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担任,没有严格执行回避型原则,同样也不符合要求。除了以上所述有关内部监管的能力不足情况之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力度也较弱,缺乏外部监督的压力也不利于单位建设实行内控制度,不利于优化单位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效率。
3.预算管理薄弱
预算管理是单位中建设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单位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预算是对计划和行动的量化,通过编制预算可以使得各项收入和支出明晰化和清晰化,便于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控制,在事后进行考核和奖惩时提供合理的依据。
但在许多单位内部,预算编制较为粗糙,许多项目并没有明细核定,这样在执行预算时也难以确定明确的依据,随意增减预算项目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单位内部没有对一些常用的行政费用支出做出严格的控制标准,例如招待费、办公费等,最后可能超出本年度预算,而需要提前利用下一年的指标进行补足。因此,预算管理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内控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等,并且大部分都与财政资金的分配有关,更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履行好其职能,合理运用国家财政资金,需加强其内部控制。以下将从内部控制的影响作用方面的分析对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必要性进行阐述。
1.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虽然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性较低,但是也应从日常的管理中重视对于风险的防控,尤其是对财务风险的防控。内部控制的实质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目标。通过内控制度建立了过程控制体系,关键控制点可被明确筛选出来,内控的执行过程可以便于收集风险信息,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流程中的漏洞,降低风险损失。内部控制的关键节点通常也会被作为审计的对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完整和有效关乎管理的成效,管理过程中风险的产生,同样也与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发挥作用有关。单位内的大部分风险都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措施进行预测和解决,包含制度设计、执行和监督评价的环节,是逐步递进的过程。因此,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能有效降低风险损失,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效能。
2.有助于财务信息质量的提升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行政职能的具体承担者,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在管理过程中,财务信息质量要求也是极其重要的。内部控制是提升财务信息质量、防止信息失真的关键。其中内部控制中要求的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程度等是保证信息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内控可以提升单位财务系统运行的科学性、专业性和信息化程度,对财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条件。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相互监督、互相制衡和审查,可以有效避免专断行为和员工以公谋私行为的出现。还可以防止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
内控制度使得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得到提高,因此在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会受到更多的监督,以促进更高质量的财务信息的产生和收集,防止出现虚报、漏报现象。此外,会计信息失真也是常会遇到的问题之一,导致最终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这样的信息会给单位带来严重影响,可能会使下一步的计划出现失误。而内部控制中的职责划分、授权批准、会计系统控制以及内部审计都是重要的内控过程,通过对过程的精细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情形的出现。
3.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
保证资产和资金的安全有序的分配和使用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流动资金的使用,还包括固定资产如单位占有和使用的土地、房屋、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家具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这些涉及的基本是国有资产的管理,当财务资金分配不均时就会导致国有资产的分配不合理,很可能會对国有资产形成浪费。
通过内部控制实现财务职能的精细化,将内控的理念融入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合理的预算和提前制定使用计划可以有效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保障资金安全。通过内部控制中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减少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减少由于贪腐带来的固有资产的损失。而通过内部控制中的预算机制,还可以提升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通过制定合理的计划减少购置资产的闲置和浪费。
4.利于建立完善的财务体系
财务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财务工作人员以及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内部控制制度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是引进和培育专业财务人员的重要条件。在推进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也是内部各项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实现岗位和人员的有机协调和匹配,能够实时监控现有员工的工作情况,为进一步的招聘工作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同时在新的形势下,信息化、平台化和信息共享是财务系统建立的主要方向,财税改革的落地实施也同样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调整和规范做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单位实现精细化管理、系统整合财务管理各环节的机会,也是保证财务管理系统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其属性与企业类的单位不同,因此在面对组织管理变革方面的经验并不多,对于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从上而下的重视,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以及信息的沟通协调,才能有效地投入内部控制的建设中,而不仅仅使其流于形式。根据本单位的特征建立起适合的内控体系,通过逐步适应应用实现人员管理效率以及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丽芬.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管理分析.财会学习,2019(36).
2.王俊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与现实困境.会计师,2018(05).
3.党晓玲.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必要性与对策.财会学习,2019(02).(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