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前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08-04 05:12赵波高青凤邓长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4期
关键词:踝骨踝关节切口

赵波 高青凤 邓长康

在临床中,三踝骨折是一类关节损伤,且病情较为严重,通常是指患者的内外踝以及后踝同时出现骨折,对患者踝关节的稳定性以及灵活性产生严重影响,若未及时得到治疗,可能导致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减弱或丧失[1]。目前临床在治疗三踝骨折时,主要采取的治疗手段是解剖复位内固定,而本研究依据三踝骨折的解剖学特点,在常规复位内固定的治疗前提下为患者实施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前内侧联合入路治疗措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资料报告如下,期望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40 例三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20 例。研究组男14 例,女6 例;年龄20~60 岁,平均年龄(47.12±9.24)岁。常规组男7 例,女13 例;年龄21~59 岁,平均年龄(49.13±9.3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踝关节外侧+内侧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治疗措施,在患者踝关节外侧和内侧部位进行外踝与后踝的复位内固定手术切口,即从患者的外踝后缘作纵向切口,长度为8 cm 左右,同时在踝关节内侧进行切口,其他手术操作与研究组一致。研究组患者接受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前内侧联合入路治疗,具体操作内容如下[2,3]:运用腰硬联合麻醉或者全身麻醉(全麻)的方式对患者实施麻醉,患者保持俯卧体位,在患者踝关节后外侧跟腱的外缘以及外踝后缘的中线处,做长度为9 cm 左右的纵向切口,直视状态下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并运用点式复位钳对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然后将髁钢板放置在腓骨远端的外部,将螺钉打入其中进行固定。解剖复位后踝骨块,依据胫骨下部骨折线的对位状况,操作人员运用克氏针对患者进行临时固定,对患者的后踝复位情况进行观察,当观察效果较为理想时,将“T”型支持钢板置入其中进行固定,保证骨折复位结果符合解剖学特点。并对患者受损韧带进行修复。上述处理措施结束后,适当地对患者的患肢进行旋转,将踝关节内侧暴露在手术视野中,在内侧适当部位处实施弧形切口,临时固定措施同上,然后将空心加压螺钉打入患者的踝骨折断处,完成内踝骨折端解剖复位固定,“钩拉试验”下胫骨腓关节不稳者,给予全螺纹螺钉三皮质固定。手术后对患者的骨折复位情况进行检查,当复位效果良好后,对手术区域进行清理,留置引流管后缝合患者的手术切口,上述措施均完成后手术结束。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24 h后开始抗凝。待切口疼痛减轻后开始下肢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愈合。运用Maryland 足功能评估表[4,5],对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患者的踝关节恢复水平越优,评价标准:90~100 分为优,50~89 分为良,<50 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运用本院自拟的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患者对治疗服务的满意度,分数越高,对治疗满意度越高。运用GCQ 量表[6,7]统计患者的舒适度,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环境4 个维度,同时运用改良后的李克特1~4 级评估方式对患者的舒适度进行评估,1 分表示患者不适,4 分表示患者非常舒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对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踝关节功能对比 研究组优良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GCQ 评分对比 研究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对比[,n(%)]

表1 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对比[,n(%)]

注:与常规组对比,aP<0.05

表2 两组踝关节功能对比[n(%),%]

表3 两组GCQ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GCQ 评分对比(,分)

注:与常规组对比,aP<0.05

2.4 两组治疗满意度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满意度评分对比(,分)

表4 两组治疗满意度评分对比(,分)

注:与常规组对比,a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者在治疗三踝骨折患者时,普遍认为解剖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措施较为理想,手术中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有效复位后,运用螺钉和钢板等措施对骨折部位进行良好的固定,能够对骨折部位稳定性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能够避免患者骨折端出现剪式或者旋转性的移动[8,9]。另外,也能够为踝关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同时还能够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防止患者骨折部位在愈合过程中出现畸形,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10]。

当前临床在对三踝骨折患者实施复位内固定治疗时,固定的顺序依次是[11]外踝、后踝和内踝,采用此顺序进行固定的原因是[12]:先重建外侧柱有利于内踝自然复位及固定,可降低手术难度,减少不必要创伤。常规外侧切口,若要显露后踝骨折处,可能需要另做切口或者远近端延长切口,用力牵拉皮肤,这样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组织创伤加重,切口皮缘坏死几率增加。另外,外侧切口与钢板处于同一平面,若皮缘坏死,易导致钢板外露。内踝常规切口也会碰到类似问题,改良前内侧弧形切口可避免类似情况。近几年,临床主要运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措施对三踝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因此在临床中得到推广运用[13]。

本研究选取40 例三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照研究,以此分析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前内侧联合入路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愈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良率为95.00%,高于常规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前内侧联合入路治疗措施的实施,能够明显改善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骨折的愈合,同时还能提升患者对治疗工作的满意度,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研究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改良后的治疗措施除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外,还能够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总之,运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前内侧联合入路对三踝骨折患者实施治疗,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具有广泛推广的意义。

猜你喜欢
踝骨踝关节切口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后外侧踝关节途径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张文泰教授运用正骨手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三踝骨折的经验分析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中老年大骨节病踝关节影像特征分析